以艾略特为例论新批评的历史意识
2015-06-18张楠
内容摘要: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是一个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派别,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发生于英国,三十年代形成于美国,四五十年代在美国文坛占据统治地位,是西方现代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种新的文学研究方法把文学作品视为独立的客体,注重对文本本身的内部研究。正是由于这一点,新批评被认为隔离了文学与社会,是非历史主义的。然而,新批评从不否认历史的真实性,随时流露出的都是很强的历史意识。本文以T.S.艾略特为例,对新批评中透露的历史意识进行阐释。从他早期的作品上可以了解,艾略特激发了新批评派的潮流,而且他的诗作成为新批评理论付诸实践的样板。艾略特的历史意识可以从其对经典的评价以及对传统的态度得到。
关键词:T.S.艾略特 新批评 历史意识 传统 文学创作
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是一个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派别,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发生于英国,三十年代形成于美国,四五十年代在美国文坛占据统治地位,是西方现代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新批评”出现以前,文学研究主要采用传记式和印象式的方法,对文学作品从历史、心理学、社会学和思想史角度进行阐释。在R.韦勒克看来,这种研究方式就是只研究文学的外部因素,缺少对文本本身的关注和价值判断。“新批评”对这种研究方式持有怀疑态度,并对其大加挞伐。这种新的文学研究方法把文学作品视为独立的客体,注重对文本本身的内部研究。新批评派批评家曾建议使用“文本批评”(textual criticism) 、“客观主义理论”(objective theory)以及“诗歌语义学批评”(semantic criticism of poetry)来作为这种新批评派别的名称,从这一点即可以看出新批评在文学研究上对文本的侧重。正是由于这一点,新批评被认为隔离了文学与社会,是非历史主义的。特里林(Lionel Trilling)曾认为“新批评”“摈弃历史,毫无往代意识”。针对这一点,新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韦勒克就指出,新批评从不否认历史的真实性。从艾略特的《传统与个人才能》到布鲁克斯的《一部修改过的英国诗歌史札记》再到温特斯(Ivor Winters)的《发现的形式》,“新批评”随时流露出的都是很强的历史意识。本文以T.S.艾略特为例,对新批评中透露的历史意识进行阐释。
新批评的直接开拓者是美国-英国诗人和批评家T.S.艾略特(T.S.Eliot,1888-1965)和英国美学家、批评家I.A.瑞恰慈(I.A. Richards,1893-1979)。1915年至1925年是艾略特在诗歌创作和文学批评上最活跃的时期,尤其是他于1917年发表的第一本文学评论集《圣林》,其中有几篇文章成为新批评的一些重要思想的源头。作为新批评主义的先驱,在新批评派兴起之后,艾略特从来没有赞同过新批评派的形式主义。这一点,从1927年后其批评方式越来越倾向于从宗教正统出发进行道德文学式批评就可以看出。然而,艾略特对新批评的产生仍然功不可没,从他早期的作品上可以了解,艾略特激发了新批评派的潮流,而且他的诗作成为新批评理论付诸实践的样板。艾略特的历史意识可以从其对经典的评价以及对传统的态度得到。
一.对经典的评价:经典作品的创造和形成与历史传统息息相关
在阐释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艾略特经常运用到他的历史知识。针对这一点,兰色姆曾经在其作品《新批评》中称:“艾略特将他的历史学研究用于文学解读… 将自己的学问恰如其分地用到了批评上”。他通常自称自己努力寻求的是一种规范的诗歌创作,这种规范源自英国诗歌的主流或者“传统”---或者更大更权威的欧洲诗歌主流。对于这种诗歌创作是否符合这些“主流”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历史判断。由此,T.S.艾略特的历史意识首先就体现在他对古典这一概念的判断上。1944年在《什么是经典作品?》这篇文章中艾略特发表了自己对经典的看法。在他看来,一个成功与成熟的文学作品后必然存在一个成熟与有序的历史。这个历史不仅是一摞手稿与著作,同样也是语言在其自身范围内一种无意识但有序的自我发展与完善。
众所周知,文学作品的产生非常复杂。现代理论家倾向于从教育、社会机制、权利分配等其他方面解释这一过程。福克曼认为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文学经典的结构和作用是对等的。在他看来,所有文学经典都是由一组为人所熟识的文本组成,这些文本由机构或者某些有影响力的个体挑选出,而这些个体的挑选标准又基于特定的价值观、哲学观以及社会政治实践。福克曼的研究重心在于一个文学作品产生后如何获取广泛的社会认可并被奉为经典,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福克曼的观点可以代表当今经典研究的流行方法。
与之相对应的,艾略特更加注重经典作品和经典作家是如何在第一时间形成的。在他看来,经典作品的产生与其发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家的辛勤努力相关。在其代表作品《传统与个人才能》中,艾略特提到:“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但有自己的创作的也有自己的批评的气质”。在同一篇文章中,他还提出:“传统是只有广泛很多的题义的东西,它不是继承得到的。你如要得到它,你必须用很大的劳力”。艾略特高度赞扬威廉·布莱克,称“布莱克禀承了一种相当了解人性的能力, 对文字和文字的音乐有一种非凡的创新的意识, 而且有一种臆造幻象的天赋才能”。然而,艾略特又提到,布莱克仅仅是一个“天才诗人”,阻止他成为像但丁一样的经典诗人的原因在于“环境无法提供这样一个诗人所需要的东西”,在于“他所受的教育却被社会上授予一般人教育的一般步骤所妨碍,而不是有所帮助…从而掩盖了我们到底是什么、感觉什么、真正需求什么,以及究竟是什么真正激发了我们的兴趣等问题”。艾略特同样强调,历史意识对于创造经典作用功不可没。这就意味一个作家必须理解历史并从历史传统中汲取经验和知识来创造经典作品。艾略特认为,要获取成熟的智慧,历史和历史意识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成熟的文学作品必须要有历史的支撑。这一点,在艾略特对于莎士比亚的评论中就体现出。他赞扬莎士比亚“从普鲁塔克所得到的真实历史知识比大多数人从整个大英博物馆所能得到的还要多”,所以“诗人必须获得或者发展对于过去的意识,也必须在他的毕生事业中继续发展这个意识”。endprint
二.对新文学作品的看法:传统创造新作并对其进行筛选评价
艾略特的历史意识同样体现在他对传统的态度上。在他广为人知的批评代表作《传统与个人才能》中,艾略特阐释了传统与新的文学作品的关系:
传统是指要广泛很多的题意的东西。它不是继承得到的。你如要得到它,你必须用很大的劳力。第一、它含有历史的意识,我们可以说这对于任何人想在二十五岁以上还要继续作诗人的差不多是不可缺少的。历史的意识又含有一种领悟,不但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而且还要理解过去的现存性,历史的意识不但使人写作时有他自己那一代人的背景,而且还要感到从荷马以来欧洲整个文学及其本国整个文学有一个同时的存在,组成一个同时的局面。这个历史意识就是对于永久的意识,也是对于永久和暂时的合起来的意识。就是这个意识使一个作家称为传统性的。同时也就是这个意识使一个作家最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在时间中的地位,自己和当代的关系。
艾略特用时间顺序来阐释如上的关系。他认为自己所讲述的是关于作家以及作家应有的传统概念。在这一段话中他详细解释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及传统对于文学作品创作的莫大影响。换句话说,任何有价值的新作品,包括那些被誉为“经典”的作品,都深深根植于传统之中。他更深入地提到:一个艺术家若是希望能够在文学领域拥有其独特的地位,他必须忠于其作品之外的东西,且对其加以热情。他认为,诗人,或者是任何形式的任何艺术家,不能够独自具有意义。他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对诗人的欣赏都基于对他和以往诗人和艺术家的比较欣赏之上。这就意味着对于艾略特来讲,传统对于诗人和诗作都有评鉴的作用。
尽管艾略特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传统主义者,同时他也承认,适当的顺应潮流也是必要的。一位新诗人不能仅从以往的诗人中摘取句子,他必须要创造新作品。艾略特认为传统可以研究评估新潮流并且自己创造新作品。而诗人只需“消灭自己的个性”安心充当传统的秘书即可。他的这种观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找到佐证:
这个已成的秩序在新作品出现以前本是完整的,加入新花样以后要继续保持完整,整个秩序就必须改变一下,即使改变得很小;因此每件艺术品对于整体的关系、比例和价值就重新调整了;这就是新与旧的适应。
艾略特在这里想说明的就是当新诗和以及以前创作的诗歌置于一起时会发生反应—即二者会相互调整改变。而诗人应当对此反应负起责任。艾略特在这里力图说服新诗人不要仅将追求新奇作为诗歌创作的唯一目标,如果他服从于传统,传统自然回对他给予回报。对于在文学批评上趋于保守的艾略特来讲,“适应”比“革命”显然更行之有效。他暗示想发起文学革命的作家:文学作品的产生本身就是一种改变传统的过程,作家应当“不断地牺牲自己,不断地消灭自己的个性”。因为“欧洲的心灵,本国的心灵”比“他自己私人的心灵更重要几倍---是一种会变化的心灵,而这一种变化是一种发展,这种发展绝不会在路上抛弃什么东西”。
三.结语
很长时间以来,文学批评界一致认为新批评强调共时性研究因此而缺乏历史意识。笔者认为,新批评派虽然从未正式成立,但仍然可以大致分为两派:一种以理查兹和燕卜荪为代表,强调文本研究;另一派以艾略特为代表,以韦勒克和布鲁克斯为领头人物,在强调文本研究的同时,不否认历史意识对文学创作的意义。艾略特认为文学传统对于作者个人意义非常,他把文学作品置于历史之中,得出只有把作者和历史上其他文学家相比较才能得出客观评价的结论。与之相反的是,个别作家对文学传统的意义却相对较小。所以,作家应当重视传统,在创造文学作品时了解自己在历史中的位置。这也与威廉福克纳在诺贝尔获奖致辞中的观点一致:“唯独他(诗人和作家)才能激起人类的心灵,使他回忆起引以为荣的勇气、荣誉、希望、自豪、同情、怜悯和牺牲精神,从而帮助他继续生存……”只有自我牺牲,遵从传统,作家才能够提高自我,创造优秀的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董洪川:《T.S.艾略特与经典》,《外国文学评论》2008年3期。
2.T.S.艾略特:《艾略特文集》,卞之琳、罗经国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
3.T.S.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编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
4.约翰·克劳·兰色姆:《新批评》,王腊宝、张哲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
5.Guerin, Wilfred.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6.Langbaum, Robert. The Modern Spirit [M].London:Chatto&Windus,1970.
7.Scott, Wilbur. Five Approaches of Literary Criticism [M].New York: Collier Books, 1967.
(作者介绍:张楠,四川外国语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