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2015-06-18袁亚丹

商场现代化 2015年11期
关键词:理论基础货币政策

袁亚丹

摘 要: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又是一个历史转折点。由此本文选取了1998~2015年第一季度的M2和GDP数据,来分析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

关键词:货币政策;理论基础;货币有效性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体。尽管货币政策在中国的实施仅有三十余年的时间,但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改革开放的成就是巨大的,这是我们分析中国经济的基础和出发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否定!然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经历了巨大波动,随后经济持续显著下滑,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伴随着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增大,现在必须要更多地依赖于货币政策,才能承担起启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以及调整经济结构的历史任务。由此,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问题就成为了当今中国经济领域研究的重点。

一、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前提

1.货币的性质。自17世纪以来,人们关于货币到底是“中性”还是“非中性的”的争论已有400年的历史。我们则认为,“货币非中性论”更接近真理。原因有:(1)中央银行的存在就已经表明,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不是中性的。(2)凯恩斯革命以来,政府干预在经济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干预经济运行的手段就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这两大政策的最终实施又是依靠货币来实现的。

2.货币供给的性质。“货币供给究竟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主张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者认为,货币供给由收入、储蓄、投资、消费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决定,中央银行难以控制。主张货币供给是外生论者则认为,货币供给不是由经济变量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决定,而是由中央银行控制。我们则认为货币供给兼具有外生性和内生性。二级银行体制的设立就表明货币供给是既具内生性有又具外生性。

3.菲利普斯曲线的价值。菲利普斯曲线于1958年问世以来,围绕其的争论从未间断过,正是这种争论推动着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不断前进。菲利普斯曲线真正的价值在于其对国民经济运行态势的勾勒。所以中央银行应该深入研究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并根据其走势针对性的实施货币政策。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货币政策是否能够发挥作用取决于其本身,以及宏观经济环境。

二、建立衡量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计量经济模型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有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中国经济正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因此选取货币供应量作为解释变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既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于货币政策的目标。那么,为了观测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我们完全有理由选择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作为被解释标量。

本文选取了1998年~2015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来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效力大小。1998年~2015年第一季度的M2和GDP变动的散点图(单位:%)如右。

从散点图大致可以看出随着M2增長率的增加,GDP增长率也有所增加,近似于线性关系。为了分析GDP增长率随着M2增长率变动的的数量规律性,可以考虑建立如下简单的线性回归模型:

GDP=a+b*M2+ut

根据Eviews8.0的回归结果,我们可用规范的形式将参数估计和检验结果写为:

GDP=9.5422+0.7137*M2

(4.3285) (0.4541)

(2.2045) (1.5715)

R^2=0.1337 F=2.4696 n=18

所估计的参数a=9.5422,b=0.7137,说明M2增长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平均来说GDP增长率会增加0.7137个百分点,这与预期的经济意义大致相符。但是该模型显著性不明显,R^2=0.1337,可决系数很低,F检验值仅为2.4696。

三、原因分析与政策建议

原因:

1.我国的货币政策存在有时滞效应。弗里德曼认为,时滞效应对于货币理论与政策有重要意义。对于货币政策来说,由于时滞的存在,它经常导致对货币政策效果的错误解说,也往往导致货币政策的错误决定。因为货币变动的作用并没有同时发生,货币政策就被认为是无效的。

2.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受阻。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集中造成的系统内自上而下的资金“逆流动”对货币政策特别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的影响是致命的。

3.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低。货币政策能否发挥作用以及作用大小,完全取决于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

建议:要提高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其根本在于改善货币政策发挥作用所依赖的经济运行环境。

四、总结

2014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增长7.0%,创下近年来最低水平,这又是一个历史转折点。应该说,由于目前财税体制改革尚处“引而未发”状态,制约了财政政策的操作空间,此时创新性货币政策可以部分承接财政政策的结构调整功能。展望2015年,我们认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将会继续推进。同时财税制度上也要有“壮士断腕”的魄力,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参考文献:

[1]黄达.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崔建军.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戴国强.货币金融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理论基础货币政策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走势的“量”与“价”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思考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
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