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与天性

2015-06-17王春梅

新课程·上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天性教育者孩子

王春梅

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学生去更好地正确的认识世界,但是在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中我发现,接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学生对部分天性的流露越少,有时甚至看不出部分天性的存在。那么在这里我要讲一下什么是天性,天性是指一个人出生就定下来的秉性,一个外界无法改变的习惯或喜好,具体包括下面这些方面;(1)好奇心(探索欲);(2)占有欲(控制欲);(3)自私性(4)无私性(5)食欲(6)性欲(7)敌意(警觉心);(8)善意;(9)创造欲;(10)破坏欲;(11)表现欲;(12)嫉妒心;(13)保护欲;(使命感);(14)依赖感(安全感);(15)恐惧感;(16)崇拜感;(17)孤独感;(18)懒惰;(19)虚荣。我写本文主要是要探讨下面几个问题:

一、天性对孩子一生的作用

正如上文所讲,天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东西,是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对每个人都是受用终生的,而且我国古代对于天性就有很准确的认识,试举一例,比如《孟子》中曾有“食色性也”这么一说,这就是古代先贤们对于天性一种准确认识的一种反应。其实,不论你生活在什么时代,处于什么社会阶层,处于什么年龄阶段,接受过什么样的教育,你都无法完全磨灭天性。那么诚如上面所讲,天性对孩子也是一样,当婴儿呱呱坠地时,他(她)便带着天性来到了这个世界,当他(她)饥饿时他(她)懂得允吸母乳,当有陌生人抱起他(她)时他(她)会啼哭,如果你现在已经为人父为人母你一定会深有同感并且会忍不住做出补充,那么我告诉你这就是天性。孩子正是因为有天性才能健康成长,天性是每个人当然更包括孩子与生俱来的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二、教育和天性是否矛盾

正是因为有天性的存在,所以人才具备学习的能力,所以教育的基础是建立在天性的基础之上。给大家分享一个我当老师发现的现象,现在很多孩子都出现了偏科的问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哪?我最开始也很困惑,所以我就找了一些有这方面问题的学生做了研究,我发现偏科的学生对于他所薄弱的科目都没有兴趣,上课很难进入角色。相反对于他比较擅长的科目,他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个人表示很赞同。那么这种有兴趣和没兴趣就是人最本能天性的一种反应,又叫好奇心,我们教育者又称它为求知欲。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教育对天性是具有反作用的,还是先举一个例子,比如历史上有名的孔融让梨,这就反应出了教育对天性的一种反作用。我们的社会已经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文明的社会,是一个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学会包容,学会理解,这就需要教育来发挥作用。其实天性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动物性,如果没有教育,那么我们人和动物的区别就不会太明显,正是由于教育,才使得我们进入了今天的文明社会。关于教育和天性之间的探讨在我国历史上也是有先例的,比如南宋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对教育与天性一种很极端的主张,这主张用教育取代天性。当然今天我们要主张的是保持人的一些好的天性,比如善良、创造性等人类与生俱来的优秀本质,而教育的目的是去斧正那些不好的,不利于社会的东西,比如自私、破坏性等。所以我认为天性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最后再给大家推荐一部电影让大家更直观感受教育与天性的关系,由米榭·冈德西导演的《天性》。

三、作为一个教育者尤其是小学教育者应该如何处理教育与天性的关系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小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更要正确认识到天性与教育的关系以及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不要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也不要绝对推崇天性神圣。既要看到二者的局限性又要看到二者相互促进的一面。用天性来更好地引导孩子们学习,用科学的知识来斧正孩子们天性的不足,让他们以后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真正为社会建设出力。不要用教育的手段而让学生失去童真,失去最难能可贵的真、善、美,也不要过分自然主义,推崇天性才是最美的,忽视教育的作用,而让一些最原始的习性去影响孩子的一生。至于具体方式发法就正如孔子所讲“因材施教”,有待于各位前辈、同仁在具体教学中去摸索、总结、创新。我个人在教学中喜欢“激励教育”,就是在学习中不断挖掘孩子的优点,然后去表扬他(她),让每一个孩子在成长中都收获自信,从而在学习中展现出他们最好的一面。这就是根据人们本性中具有表现欲这一点作为出发点激励孩子们的学习,这就是我个人一些小小经验分享。我也希望更多优秀的有志之士投身到小学教育中来,关心孩子,让孩子们自由地舒展弥足珍贵的天性。

参考文献:

吴全华.论学生精神自由的缺失与实现[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誗编辑 李 姣

猜你喜欢

天性教育者孩子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尊重天性 顺势而为——读《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有感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鼓励孩子爱玩天性的家具设计
需求、天性与产业发展——来自亚当·斯密的启示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教育者应当不断充实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