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锚式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5-06-17袁晶
摘 要:抛锚式教学策略以建构主义、最近发展区等为理论基础,也可称为“实例式教学策略”或“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教学分为五个步骤: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抛锚式教学策略应注意:情境的合理性和真实性;问题的难易程度适当;教学的进度和秩序;教师角色的转变。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策略;小学数学;应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总目标之一:“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小学开始,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抛锚式教学策略是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将其运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能起到有效地促进作用。
一、抛锚式教学策略
抛锚式教学策略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通俗的内涵、明晰的教学步骤,下面从以上三个方面阐释抛锚式教学策略。
(一)理论基础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抛锚式教学策略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产生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生并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而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不是“讲授者”,而是“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知识应是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这样获得的知识对学生才有意义、有用。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提供带有适当难度的教学内容,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使学生达到可能的发展水平,让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成为现有的发展水平,向下一阶段的发展水平迈进。
(二)内涵
锚是锚泊设备的主要部件。铁制的停船器具,用铁链连在船上,抛在水底,可以使船停稳。抛锚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确定一个锚,并把它抛出去,整个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都围绕着这个锚来展开(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而所谓的“锚”,就是实际情境中的真实事例或真实问题。由于抛锚式教学策略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策略”或“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
(三)教学步骤
抛锚式教学策略有以下五个步骤。
1.创设情境
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入锚,情境必须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在这样的情境中开始教和学。
2.确定问题
情景创设之后,确定锚,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整个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都围绕着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展开,围绕着这个“锚”组织教学,就有了教学的“向心力”。
3.自主学习
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的解决办法,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由学生自己根据线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协作学习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到多种解决方法以后,在教师的组织下对自主学习的结果进行交流、讨论,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
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二、抛锚式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抛锚式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不合理地运用抛锚式教学策略,也会导致课堂失控、教学偏离目标,课堂教学只是表面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而没有任何实效。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抛锚式教学策略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情境的合理性和真实性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所以,情境的创设很有必要。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抛锚式教学策略的关键环节,情境创设不当,教学就容易流于表面花哨,削弱教学的效果。因此,创设的情境内容应该切合教学的主题,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具有典型性、合理性;教师也应该从实际生活出发,源于生活,创设真实的情境,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情境是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情境应该具有感染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
(二)问题的难易程度适当
基于情境提出的问题难易程度要适当,太难了,学生只能望题兴叹,没有太大的兴趣,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太容易了,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没有成就感,起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提出的问题应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考虑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在现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对问题的解决达到可能的发展水平。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通过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能体验到满足感和成就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都会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地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教学的进度和秩序
抛锚式教学策略强调学生的自主和协作学习,学生的独立探索和交流会占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而小学生的自律能力比较差,这就会导致课堂探索和交流流于形式,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学生学不到有用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控制整个教学过程,但是如果控制过少,学生的探索和交流会不着边际,偏离教学主题;控制过多,学生缺乏自主性,探索和交流会受到教师的限制,学生的主动性也会受到打压。所以,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应该掌握一个“度”。这就需要教师拥有教学智慧,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把握好“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比较重,小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还没有成熟,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比较多,学生对教师唯命是从,教师是讲授者、主宰者,是课堂的主角。而抛锚式教学策略以建构主义、最近发展区等为理论基础,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知识进行意义的建构,教师是“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抛锚式教学策略就需要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独树一帜,转变教育的观念,转换教师的角色,适当地放手让学生去做、去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冯克诚.教育改革手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袁晶,女1990年4月出生,汉族,河北保定安国市人,天津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生,初等教育学专业。
?誗编辑 郑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