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腓骨截骨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5-06-17徐金林
徐金林
[摘要] 目的 分析经腓骨截骨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114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为经腓骨截骨入路治疗,对照组为前外侧入路。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2.97±3.04)周,对照组为(16.34±7.91)周,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膝关节X线表现评分及关节功能的优良率方面,观察组分别为92.98%、98.25%,对照组仅为78.95%、87.72%,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经腓骨截骨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腓骨截骨
[中图分类号] R68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3-0056-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results of fibular osteotomy in treatment of tibial plateau fibular osteotomy fracture. Methods A total of 114 cases in our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nd the control group, treatment group was observed by the fibular osteotomy treatment, the control group was anterolateral approach. Results The group of patients with fracture healing time was(12.97±3.04)weeks,the control group(16.34±7.91)weeks,the healing time was shorter observation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 in knee X-ray score and the excellent rate of joint function,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2.98%, 98.25% respectively, the control group was only 78.95%, 87.72%,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of fibular osteotomy lateral tibial plateau fracture significantly,can be widely used.
[Key words]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Fibular osteotomy
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属于胫骨平台骨折中常见的一种类型,此类骨折多由膝关节受到轴向暴力致使胫骨平台被股骨髁顶撞所引起。因骨折块通常处于偏后侧部位,再加上股二头肌的内侧分布有腓总神经,腓总神经经过腓骨颈及腓骨长肌,骨折后易损伤腓总神经[1]。在实施手术治疗时需要对膝关节部位的动脉网进行分离结扎,给传统手术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临床中应合理选择手术治疗方式[2]。本文分析了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时经腓骨截骨入路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2年1月~2013年9月收治的114例作为分析对象,所有入选者均经X线确诊为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排除开放性骨折创伤,或合并血管损伤、神经损伤及韧带损伤者,将114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7例。观察组中男35例,女22例,年龄30~74岁,平均(52.1±1.8)岁。骨折发生至实施手术的时间7 h~13 d,平均(6.2±1.7)d;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2例,重物砸伤14例,车祸伤26例,其他5例。Schateker骨折分型Ⅱ型16例,Ⅲ型29例,Ⅳ型7例,Ⅴ型5例。对照组中男39例,女18例,年龄28~73岁,平均(51.9±1.5)岁。骨折发生至实施手术的时间5 h~14 d,平均(6.3±1.4)d;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5例,重物砸伤11例,车祸伤24例,其他7例。Schateker骨折分型Ⅱ型18例,Ⅲ型27例,Ⅳ型9例,Ⅴ型3例。两组患者的Schateker骨折分型、致伤原因、骨折时间、年龄及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实施手术治疗,观察组为经腓骨截骨入路治疗,对照组为前外侧入路,两组的手术治疗方法具体如下:①观察组行坐骨神经、硬膜外阻滞麻醉后,取侧卧漂浮体位,患肢在上方,将厚枕垫于膝关节下方,并将止血带系于大腿部位。对于Ⅱ型及Ⅲ型骨折,则将膝关节的外侧腓骨头处作为手术入路,做一纵行切口,切口近端与腓骨头上方之间的距离为10 cm,切口向骨折远端延伸10~15 cm。腓总神经显露后,使手术视野到达腓骨颈的前内侧,同时利用橡皮条将骨颈牵开。随后将胫前肌膜切开,剥离骨膜,以便使胫骨外侧面充分显露。在腓骨头中保护外侧韧带及髂胫束,按照从近端至远端、由外向内的顺序在腓骨头下方斜向截骨,随后翻开腓骨小头,将冠状韧带及关节囊切开,并牵开半月板,胫骨平台的后外侧充分显露后复位骨折断端[3]。如骨折块塌陷,则采用撬拔复位或间隙复位方法,以保证关节面平整。复位后采用克氏针临时固定,透视检查复位效果,复位满意后在腓骨头与后外侧及外侧之间放置固定钢板,并利用螺钉固定。确定复位及内固定达到要求后,及时缝合冠状韧带,并采用张力带对腓骨截骨部位进行固定[4]。对于Ⅳ型与Ⅴ型骨折,先在内后侧做一手术切口,在直视下对内侧髁的骨折断端进行复位,复位成功后采用钢板进行支持固定,临时固定后检查复位效果,随后按照Ⅱ型、Ⅲ型骨折的治疗方法完成内固定治疗。在治疗Ⅳ型与Ⅴ型骨折的过程中保护好二头肌腱与副韧带,随后将引流管置于关节内,并加压包扎即可[5]。②对照组行前外侧入路。
1.3 观察指标
术后随访1年,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和患肢功能改善情况,并定期检查体格变化情况。此外,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依据是膝关节X线摄片检查结果及功能改善情况:①膝关节X线表现。采用Rasmussen评分标准进行评价,包括膝内翻、外翻(6分),髁宽增加(6分),髁塌陷(6分)三项内容,如总分<6分为差,如为6~11分为可;如为12~17分为良;如为18分为优[7]。②膝关节功能。采用HSS评分系统对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评分,如<59分为差,60~69分为中,70~84分为良,>85分为优[8]。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2.97±3.04)周,对照组为(16.34±7.91)周,观察组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t=18.329,P=0.042)。
2.2 两组膝关节X线表现评分情况比较
在膝关节X线表现评分方面,观察组的优良率92.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在膝关节功能评分方面,观察组的优良率98.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小腿麻木、关节内翻畸形、平台高度丢失、内固定滑脱,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主要目的为帮助患者恢复膝关节轴向对线、外形轮廓及活动功能等,采用外科手术对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可以选择的入路方式包括后外侧、后侧、前外侧、经腓骨小头及经腓骨截骨入路等[9]。选用后外侧或后侧入路的方式及采用支撑钢板进行固定后一般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采用以上两种入路方式可能会对骨折附近的腓总神经及血管造成损伤,且胫骨前后存在的分叉血管会对手术切口的进一步延伸产生影响,致使难以有效剥离骨膜及保证在直视下完成复位及内固定。经前外侧入路的手术方式不但无法实现直视复位,同时难以采用撬拔方法对塌陷骨折及劈裂骨折进行复位,如骨窗宽度过大则会对胫骨平台周围的组织造成影响[10]。此外,此类复位方法难以保证螺钉固定的可靠性,会对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产生影响。
本研究采用了两种手术入路方法对114例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为腓骨截骨入路,对照组为前外侧入路,两组的术后处理方法一致,结果证实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且膝关节X线表现及关节功能的优良率分别达到92.98%、98.25%,而对照组仅78.95%及87.72%,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提示腓骨截骨入路对于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前外侧入路的治疗效果。相对于前外侧入路治疗,腓骨截骨入路手术具有以下优势:①入路方式可经腓骨及腓骨头延伸至远侧与近侧,能够有效满足骨折块显露、复位与固定治疗的要求,在治疗Ⅴ型与Ⅳ型骨折时,无需变换体位,有助于简化手术操作及改善复位固定效果。②入路部位的前侧与后侧均无重要的神经组织及血管,可避免术中损伤神经及血管,有助于预防术后并发症。③术中需将关节囊切断,有助于增加截骨部位与关节囊的接触面积,因此也可以促进骨折愈合。此外,选用腓骨截骨入路方式能够减少解剖部位应力集中的问题,避免腓关节功能受到影响,有助于改善膝关节功能,本研究再次证实了上述观点。
综上所述,经腓骨截骨入路的手术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可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杨林,赵新建,张毅,等. 专家型胫骨髓内钉与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的疗效比较[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4,16(6):547-549.
[2] 孟春庆,王洪,杨述华,等. 关节镜下骺板近侧缝线固定治疗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的疗效观察[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1(4):472-474.
[3] 赵建忠,陈新军. 关节镜下复位钢丝固定治疗移位的胫骨髁间棘骨折21例报告[J].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22(4):359-362.
[4] 梁博伟,赵劲民,殷国前,等. 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治疗胫骨下段骨折:与髓内钉固定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的比较[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17):3116-3120.
[5] 梁羽,屠重棋,石锐,等. 外固定架结合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芦山地震胫骨远端开放性骨折[J]. 中华创伤杂志,2013,29(8):686-690.
[6] 刘航涛,林国叶,李平生,等. 有限切开复位经皮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J].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4,11(2):45-47.
[7] 张森,赵劲民,李晓峰,等.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比较[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30(6):901-904.
[8] 俞旭东,薛峰,陈兵乾. MIPPO技术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中远段骨折的疗效比较[J]. 实用骨科杂志,2013,19(6):560-562.
[9] 彤军强,张力,高立,等. 关节镜下韧带末端缝扎固定治疗后十字韧带胫骨止点骨折的分析[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6):108-109.
[10] 郭剑,李方祥,韩明远,等. 关节镜下ExtremiFix空心双头加压螺钉治疗成人胫骨髁间隆突骨折[J].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3,13(5):444-446.
(收稿日期:2015-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