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之功不可没
2015-06-17仲呈祥
仲呈祥
曾几何时,打开电视机,抗日“神剧”“雷剧”不少。这些“神剧”“雷剧”的存在,亵渎了那场神圣的战争,也亵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王大花的革命生涯》的出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看了这个戏,我说实话,一看跑不了,像我这样靠吃电视剧饭的人都跑不了,可见这个戏是有吸引力、艺术力、感染力的,我觉得它的格调是健康的,艺术上是认真的,能给人以愉悦的审美快感,我思之有三。
一是编剧之功不可没。这是编剧郝岩长期在抗日题材创作方面不断积累、不断思考、不断发酵的结果。他找到了一个新的视角,来书写这场波澜壮阔的伟大的抗日战争。他清晰地突出了共产党领导抗日的本质特点:人民战争、全民抗战、全民族的抗战,通过王大花这一崭新的艺术形象来凸现这一本质特点。郝岩同志作为编剧,并没有跟风,而是走了一条反类型化的创作道路,兼容并收,将传奇剧的优势、谍战剧的优势以及喜剧的元素全部拿来为他所用,从他所选择的审美对象及题材的需要出发,按照生活的积累和情感的积累去进行创作。编剧郝岩显然非常熟悉西方的“类型片”理论,但他不是东施效颦,而是通过自己的消化、借鉴,调动自己对于同类题材的艺术积累、思想积累、情感积累,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创作道路。前段时间热播的《平凡的世界》也是如此,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创作方法说到底,正如习总书记说的,一千条一万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王大花的革命生涯》以王大花这样一个卖鱼锅饼子的普通农妇,作为主视点和故事的切入点,描写了她在抗日战争的洗礼下,完成了精神上一次又一次的升华,最后成长为一个坚定的共产党员,出色地完成了抗战使命的革命生涯。《王大花的革命生涯》绝不仅是一个以情节取胜的谍战剧,而是超越了情节的跌宕起伏,通过王大花的视点和视角,表现了全民抗战、全民族抗战的宏大主题,这正是坚守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电视剧创作需要的好作品。这是《王大花的革命生涯》最值得称道之处。
二是“为角儿写戏”的方法值得借鉴。戏曲界曾经有一条成功的经验,那就是“为角儿写戏”,剧本创作之初,就考虑到演员的审美个性、审美风格、审美优势,编剧为演员量体裁衣度身定制。作为长篇电视剧的《王大花的革命生涯》在这方面,也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在创作之初,就充分考量主要演员闫妮的艺术特长、审美优势,在人物设定、剧情设定上加以倾斜。事实证明,这是一条走得通的路。王大花、夏家河这两个主人公,确实是站住了。他们的精神轨迹,观众看得很清晰。王大花开始的时候懵懂无知,丈夫死了,还不知道丈夫是个什么人,政治身份是什么,究竟是一个好人还是坏人。她要查清楚我这个丈夫是怎么死的,要替他报仇,与夏家河产生矛盾冲突。而女二号江桂芬的到来,又为剧情的发展增添了更多的曲折和纠葛。夏家河因为偶然事件的发生,必须跟江桂芬真正结婚,才能骗过青木。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的精神轨迹,是一步一步符合性格逻辑、情感逻辑地推进,男女主人公既要坚守人类两性情感里最纯真的爱情,也要面临最严峻、最冷酷的政治考验;既要保留生活中的点滴快乐,也随时要在抗日严酷环境下,面临内心的痛苦和挑战,这绝不是简单化的外化呈现能够做到的。两个人物凭借剧情的设置,形象地立起来了。而演员的表演更是恰到好处,那种内心的痛苦,那种外表的形态,绝不是简单化的。《王大花的革命生涯》在人物设定和剧情设定上做了充分考量,在演员的选择上准确到位。演员闫妮、张博在表演这方面是达到了一定的美学高度,从《王大花的革命生涯》剧情设定和演员表现来说,是匹配的。可以说不是闫妮来演王大花,很可能难以达到现在的观剧效果。所以今后我们一些比较成熟的编剧在写戏的时候,也可以尝试考虑采用“为角儿写戏”的思路。
三是《王大花的革命生涯》的艺术品质可圈可点。全剧注重整体历史环境、氛围的营造,注重人物的精神走向的把握,以其本身的历史品位和美学品位去吸引、感染受众,而不是依靠单纯的视听、感官生理刺激去招徕受众,去冲淡受众的精神美感。《王大花的革命生涯》把“革命是最好的启蒙”这样一个先进的主题融入故事当中,融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之中,用这种正向的能量,用人物形象塑造的历史品位和美学品位,去提升观众的鉴赏修养,而不是反向去败坏观众的审美趣味。
责任编辑 陈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