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实效性
2015-06-17娄娅萍
娄娅萍
【内容摘要】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教师一方面应该鼓励学生规范写作,另一方面更要加强有效的指导,使学生懂得怎样选材更好,怎样创造性地表达更精彩。本文重新审视写作教学,从指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思维和创新语言表达等方面力图探索一条适合学生的写作教学之路,少一些束缚,多一些引导,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心去写作,从而提高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作文教学 记叙文 教学策略
作文源于需要,心里有话要说,才有自愿自主的写作动机。作文的需要就是“为什么作文”的问题,“为什么作文”的问题解决好了,写作教学的实效性就自然会提高。只有当写作成了学生的需要,他们才会下笔如有神,他们才不会觉得作文是讨厌的,是可怕的。那么,如何提高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实效呢?
一、指导学生观察,创新写作内容
1.内容出新源于深入细致的观察。语文课本中那些篇章的精美之处,往往在于题材的创新。但很多同学在面对作文题目时,总有“无米下锅”的苦恼。这和当代中学生学习压力大,生活单调有关,但也有平时不留意生活,不注意观察的原因。其实,每件事物都有其本身的特点,这就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努力发现那与众不同的“一点”。为了让学生能抓住特点进行重点观察,可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也就是把两个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或者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情况下进行比较,发现事物的异同和变化,从而抓住其特点。例如:写一个人的肖像时,学生总喜欢用上“炯炯有神的眼睛”,“苹果似的脸蛋”,“一笑就有酒窝”等。把所有的都美化了,造成“千人一面”。针对这一现象,可让学生以“猜猜,他(她)是准?”为题描述本班同学的外貌,可先请一男一女站在前面,再请一位学生给他们“画像”、结果“画像者”把两个学生的外貌描述得差不多,分不出是男是女,其他学生都笑了。这时,老师可趁机指点:观察人物要先看好高矮,体形,胖瘦,五官差异,通过异同比较,再进行描述。教师引导指点后,学生基本上抓住了不同人物的个性特点,说出了那男生是鸭蛋型的脸,微眯有神的眼睛,而女生脸较大且瘦,眼睛又圆又大。
2.内容出新需要个性化的选材。生活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宝藏,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只要肯下工夫挖掘总会找到自己需要的素材。这就需要教师有效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选材。(1)选取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这些材料,只要稍微留心一点,可以说无处不在。像电视、报纸、网络、同学间的谈话,都包含着众多的信息。学生面对这些信息,并且根据作文需要进行有效选择。如话题“高度”,可以选取身边的例子表现人生的高度,刘翔的成功是一种高度,舒马赫的失利也是一种高度。如话题“和平”,有位同学所写的《给美国总统的一封信》就联系时事,以一个饱受战争之苦的阿富汗儿童的名义给美国总统写信,呼吁停战,引人深思。(2)选取个性化的经历和体验。每个人的家庭、性格各不相同,人生的经历和体验,也是千差万别,这种独特最能体现自己的个性。在写作中,应该多写和别人不同的经历,不要生搬硬套别人的故事。面对一个作文题目,可能有很多材料可以选择,但有些事情你经历过,别人可能也经历过,如果写出来就没新鲜感,所以在选材时,要尽可能选择那些人无而我有的素材,才能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个性魅力。例如写《___真爽》这篇作文,学生取材面广泛:《变魔术真爽》、《不用戴眼镜真爽》、《被表扬真爽》、《漂流真爽》、《长高真爽》等。其中一位学生在《生病真爽》中写看到同桌生病不用上学,在家看电视,于是他故意吹空调而着凉、发烧。结果他也不用去上学,不用做作业,反而受吃药的苦,打针的痛,吃饭没胃口的折磨。病好后精神爽,整天不会昏昏欲睡,和同学们玩游戏,可以吃大餐。他通过自己生病的感受,真正体会到生病并不爽而主动地改了题目——《病愈真爽》。这一改真正写出了心里话。而题材出新,又源于对生活的深入细致的观察,源于对观察得到的“物象”的合理转化。例如一位学生在《捡破烂老婆婆真辛苦》一文中写着:“只见老婆婆在垃圾堆中弓着腰,好像在寻找什么,她那结满茧子的瘦小的手,翻动着脏兮兮的垃圾。突然,她似乎找到了宝贝一样,露出了笑容。我仔细一看,老婆婆手中只不过多了个空水瓶,这就让她笑了。接着,老婆婆又继续在垃圾堆中翻出废卡片、用过的作业本……汗水湿透了她的上衣,她却笑得更加灿烂了。”从这段话中可看出,小作者用那双“火眼金睛”观察生活,用那善良的心灵去观察生活,才能写出老婆婆动作的细腻、神态的形象。
二、培养学生思维,提升作文品位
1.思维创新需要“发散”。写作是很多同学最感头痛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思维锻炼,创新思维、发散思维能力弱,不知如何写出自己的新东西。其实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个性和创新是文章的生命所在,所以特别需要创新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要善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要有鲜明的个性和自己独特的感受,或者独特的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笔下的作文有新意,有存在价值。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作,但是又不被所学的束缚,要放开思想的骏马,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向地进行思考构思,写出“自己的”有新意的文章。因此,作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打破思想的禁锢,全方位地拓展思维空间。如写《美丽的天台山》,从主题上看,可以写家乡大好河山,表达热爱家乡的热情;可以表现人的审美创造对大自然审美品位的提升作用;可以从山的自然生态状况引发人生的哲理思考,也可以从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方面的特性,从时间、空间等维度去发挥。当然,还可以运用逆向思维,从反面立意,写山的不足和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利等。从结构上看,既可以移步换景地描述,也可以从春夏到秋冬按季节介绍,还可以分门别类,由山峰、奇石、松柏、云雾等娓娓道来……从体裁上看,可以是记叙文,可以是说明文,也可以是议论文,还可以是杂文、随笔……只有全方位地进行思考构思,才能使自己的文章独特有新意。
思维定式的副作用很大,学生思维定式习惯下来,就不会有创新,教师要利用好课文和作文课引导打破思维定式。比如,“家乡”是学生常写的题材,也是作家们常写的题材。虽然,世界上没有两个同样的家乡,但是,在不少学生的作文中,家乡往往千口一词,仿佛是克隆出来的。而在作家的笔下,不同的作家,立意角度、构思方法、表现手法、语言风格都不一样,写出的家乡都有不同的面貌。例如为了表达对故乡的怀念深情,鲁迅先生的《故乡》是回忆性散文,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抒情、议论。而余光中、席慕蓉同题的《乡愁》是诗歌,运用形象思维抒发自己的乡情。即使是同题目、同体裁、同主题的《乡愁》,余光中、席慕蓉构思时所选的角度和表现方式却大不相同。余光中是按时间顺序,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到“而现在”,通过几个特定的意象,表明了故乡是诗人一辈子的向往和召唤。席慕蓉则从“故乡的歌”、“故乡的面貌”和离别后的感受即“离别后乡愁”这声、形、情三方面,选取三个新颖的意象,表达了埋在心底的对故乡的深深怀念。两首诗都很短,但由于表现角度新,抒发的情感真挚深沉,读来令人不得不掩卷唏嘘,潸然泪下。学生从而明白:写家乡,不必专写小桥流水,稻浪滚滚;写老师,不必专写爱生如子,或备课批改到深夜;写学生,不必专写埋头苦学,取得好成绩;写谁最想过年,不必专写小孩;写压岁钱怎样用,就要打破用来孝敬老人、捐赠等认为“高境界”的文章,可大胆写用来买玩具玩出“名堂”等别人认为“低境界”的文章。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写常规题的作文时,如何去挖掘别人未写过的、未发现的甚至不敢的东西,体现作文的自主创新。
2.思维创新还需要“聚合”。学生有了好的写作材料,还必须在“发散”的同时,加以恰当的“聚合”。因为记叙文写作既需要生动的现象描写,又需要对生活真谛的表露。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它是利用积累的信息,从各个不同的方向朝着一个相同的目标思考,去寻求答案。这个思维过程虽然在写作教学中不可缺少,因为聚合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是指从发散思维中所获得的众多设想中,依据目标的需要去进行评价和筛选以寻求一个最佳答案。主要包括演绎思维和归纳思维两种方法。作文教学中的聚合思维训练就是使学生学会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方法并通过分析和综合的方法确立中心、理清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因此,聚合思维往往和发散思维结伴而行,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构成完整的创造性思维。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曾指出:“科学只能在两种思维方式(聚合与发散)相互拉扯所形成的‘张力之下向前发展。”聚合思维虽然不会产生创新观念,却是直接提供创造性成果的重要思维形式,因为不具备聚合思维的能力而只是无限制地发散是难以得出创造的结果的。例如晚唐诗僧齐已《早梅》诗云:“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诗成后,自觉不尽如人意,向诗友郑谷求教,郑谷将“数技开”改为“一枝开”,诗使意更切近“早”字。于是,齐已尊郑谷为“一字师”。此诗妙在对数字所进行的创造性选择,在选择中,聚合了两人的智慧,更动一字,竟使全篇增辉。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聚合性训练呢?叶圣陶先生曾用“圆球”来比喻一篇文章,说“圆球有一个中心,各部分都向中心环拱着”,“一篇文章的各部分也应环拱于中心,为着中心而存在。”这说明了文章的主旨和材料关系,主旨是一篇文章的灵魂,选择的材料能为主旨服务,才能写出好文章。有些同学作文常常存在这样的问题:记叙像流水账,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平直地叙述,不知道表达什么想法,主旨不明确。要写好一篇好的记叙文,在动笔之前,就要聚合思维,反复思考,选好中心,然后围绕中心,从丰富的积累中选择典型材料。
三、创新作文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1.语言创新依赖于思想的独到深刻。文章要有新意,所运用的语言也必须具有个性。然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文章的载体,语言的创新必须以深刻的思想作为坚实的基础。缺乏思想的华丽语言,最终给人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之嫌。笔者记得有位女同学写了《同学,请抬起头》一文,里面记述了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放学回家等公交车时,因自己中考没发挥好进入一所名声不响的学校就读的缘故,被一名同在等车的熟悉的村妇奚落了一顿,当时就觉得脸似火烧。文章接着写道:“失败有什么不好……抬起头,你就举起了一面属于自己的旗帜,旗帜上绣着你的理想与梦幻,你应高举这面旗帜,朝着它所指的方向昂首前进。抬起头,你就拥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白云映衬的晴空,有你飞舞的身影,你应凭借蓝天,自在地在知识的天地间遨游……”这是潮水般奔放的情感倾注于写作的结果,更是学生冷静思考后得出的结论。深刻的思想感悟产生了深邃的语言,从而提升了文章的主题。
2.语言创新需要多方积累。生动、新鲜的话言能使文章有新的形象。可是学生习作往往不善于变化词句,读来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没有新的感觉。其实,生活是多姿多彩、瞬息万变的,只要训练学生注意观察、积累,将鲜活的生活本身展示出来,语言自然会活泼,富于变化。教学课文时,要注意引领学生学习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学生能积累一些这样优美的句子,习作时用得上,文句自然有创意。课余引导学生积累成语(每天三两个)。积累的词汇多了,写作自然会巧用,使句子生辉。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向民间收集普通群众的实实在在的语言,这有助于语言的创新。譬如农村妇女一般教子女读书都是这样:你要好好学知识,我和你爸不能跟你一辈子,照顾你一时,不能照顾你一生,今后的路子,靠自己去闯。这些实实在在的话,真实地摄取了农村中普通人教育子女的语言。经过学生的学习、吸收、消化,在习作中创造出符合语法规范和人物身份的语言,同样有一种创新感。
3.语言创新需要真情流露。“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它饱含了作家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了作家心血和生命。目前学生作文从语词选择、句式结构到语气语调,语言多数大同小异,了无意趣,呈现出很大的趋同性。为此,当务之急是要引导学生毫不留情地丢弃语言的面具,有声有色地、淋漓尽致地挥洒生命的才情,鲜活地使用真情实感的个性化语言。例如习作《咖啡一梦》,结尾写道:“咖啡却不知道,它真正的爱人水,早已和它融为一体了。只有水才能真正地包容它,真正的陪伴它。咖啡它虽苦,但散发出来的味道却是香的。”这里,在叙述中融进了议论,巧妙地表现生命个体相互间的融溶关系,哲理深刻,意蕴无穷。可见,语言的创新,不仅是语言上的技巧,而且还是情感奔突的结果。
生活永远涵濡于人的情感之中,当学生面对缤纷多彩的大千世界而焕发出一种感牾的生命活力时,学生就能于风光旖旎、山恋险峻的地方,看到山势的奇伟,触到流水的冷热,听到小鸟的啁啾,嗅到野花的芬芳,尝到山果的酸甜。只有用心灵思索,眼中的世界才能更加清晰地归于本真,手中的文章才有新意。
【参考文献】
[1] 鲁瑾. 学生记叙文写作中常见的矛盾与对策[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8).
[2] 王小东. 走出中考记叙文写作困境[J]. 语文建设,2013(13).
[3] 魏哲茹. 改进作文教学策略,提高记叙文写作水平[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0).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天台县坦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