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护理》项目化课程整体设计
2015-06-17彭麒燕
彭麒燕
摘 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项目化教学在高职院校广泛开展,而《外科护理》作为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何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紧密结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我院护理系外科教研室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对本课程整体设计进行了分析,旨在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性的护理人才。
关键词:外科护理;项目化;整体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010-01
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基本上沿袭学术人才培养的模式,培养人才的目标与第一线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脱节,用人单位有意见,学生也苦恼。课程体系结构仍以学科性结构为主,先理论后实践,把理论和实践割裂开(两张皮),忽视了职业能力的培养。[1]为了提高职业院校的专业服务能力,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将传统的《外科护理》课程知识体系根据工作过程重新构建,以便学生更好地与临床工作接轨,现将课程整体设计报告如下。
一、课程简介
外科护理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为执业护士外科工作提供理论和技能支撑。本门课程共124学时,8学分。学生在学习解剖、生理、病理、基础护理等课程后第二学年完成,其后续为临床实习。
二、课程整体设计
1、整体设计思路
本课程项目设计是以综合医院外科护士的工作流程为指导,分为外科病房护士的工作和手术室护士的工作。因外科特点是手术治疗为主,因此项目始终围绕手术来展开,通过围手术期的护理,恢复患者健康。
2、课程目标设计
能力目标:
(1)能配合医生对病情危重患者实施正确的急救措施;
(2)能运用整体护理程序对创伤患者进行正确的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
(3)能运用整体护理程序对普通外科常见病、多发病进行监测,并实施正确的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
(4)能准确识别外科手术器械,配合医生完成相关检查及手术;
(5)能运用临床思维能力,识别患者的病情变化,配合医生作出有效处理;
(6)能对患者进行相关健康教育。
知识目标:
(1)掌握创伤患者从术前、术中到术后的整体护理程序;
(2)掌握普通外科常见病、多发病患者从术前、术中到术后的整体护理程序;
(3)掌握无菌技术原则;
(4)熟悉手术室工作流程;
(5)熟悉外科患者病情观察要点;
(6)了解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制;
(7) 了解外科护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素质目标:
(1)通过项目的完成,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素质;
(2)通过项目任务分析及护理技能的完成,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快节奏的外科临床工作;
(3)通过探究性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生汇报任务,以及操作中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5)通过以小组的形式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项目设计
本课程项目设计是以综合医院外科护士的工作流程为指导,分为外科病房护士的工作和手术室护士的工作。因外科特点是手术治疗为主,因此项目始终围绕手术来展开,通过有效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恢复患者健康,促进健康。本课程总共设置八个项目:烧伤科常见病的护理、神经外科常见病的护理、胸外科常见病的护理、普外科常见病的护理、泌尿外科常见病的护理、血管外科常见病的护理、骨科常见病的护理、手术室患者的护理。通过八个项目的实施,逐步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外科护理知识,具备熟练的外科护理技能,在正确的护理理论指导下,能应用整体护理程序独立完成护理方案设计,配合医生做好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护理。
4、工作情景及角色分配
工作情景:外科病房及手术室
拟定师生角色:教师——外科护士长; 学生——外科护士,按4-6人的规模组成团队, 作为外科护理工作小组,每组设有责任护理组长(负责人)。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护士工作小组组长负责每次工作任务的分配,完成工作的进度安排,整个项目实施的协调,组织人员完成具体项目。
5、考核方案设计
考核方案设计突出形成性评价、加强技能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关注评价的多元性。评价方式采用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评价内容包含知识、技能和素质。期末理论考核采用闭卷方式,
学生课程总成绩=项目过程性考核×80% + 期末理论考核×20%
过程性考核由学生自评(10%)、小组评价(20%)、教师评价(70%)组成。
小结:以能力为本位的《外科护理》项目化课程整体设计将教材原教材内容按照临床工作模式进行重新整合、序化[2],由真实的护理病例引出任务,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能更好地与临床接轨,全面提高学生的执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徐 艳.基于工作过程的《外科护理》课程整体设计.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6):93-94
[2]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