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六甲华人的郑和崇拜

2015-06-16解濮畅

世界文化 2015年2期
关键词:马六甲三宝宝山

解濮畅

马六甲作为一座文化古城,见证了五百年来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历史,古城的每个角落都能发现多元文化融合的印记。在仅有148平方公里的马六甲城(Malacca City),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锡克教等各大宗教、民间信仰以及多种新兴宗教共存,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郑和是中国伟大的航海家,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七下西洋,其足迹遍及全球30多个国家,可以说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是,郑和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在东南亚,却有着不同的身份和存在意义。他不仅是一位和平友好的使者,同时还是为民除害的英雄、伊斯兰教的传播者、艰苦创业的榜样,甚至被当做赐福万民的神灵。特别是东南亚华侨对于郑和的崇拜,已经超出了个人崇拜的范畴,实质上成为一种信仰崇拜。当我们将目光放回马六甲,发现情况亦然。这里有许多关于郑和的遗迹与传说:首先,三宝山、三宝井、马六甲“官厂”(即现在的郑和文化馆)是否与郑和有关,学者仍有争论,但当地华人主观地将它们与郑和联系起来。其次,最能体现对郑和崇拜的遗迹便是宝山亭,此亭本为祭祀祖先所建,与郑和并无关系,但却一直流传着宝山亭是马六甲国王苏丹曼苏尔沙为迎娶郑和护送的明朝公主汉丽宝而建,而人们何时将宝山亭作为供奉郑和金像的庙宇,更是不得而知。最后,在马六甲流传着各种关于郑和的传说,如郑和与马来文、郑和与榴梿、三宝公鱼等等。究竟郑和信仰在马六甲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有多么强烈,许云樵这样写道:“华侨的信仰三宝公,的确较国内吃食店之敬关公、读书人的尊孔子,尤为热烈。在传说中,他是法力无边、万物听命的。”

郑和崇拜的成因与特点

郑和崇拜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在马六甲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对此我们提出五条设想。首先,郑和的航海壮举是他被神话的基础。这是15世纪末欧洲地理大发现之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其次,宝山亭作为崇拜郑和的庙宇,同时也是祭祀祖先的地点和凝聚华侨社会的中心。“东南亚的华侨华人常常把郑和看成他们在海外的祖先的代表”,比如马来西亚每年的全国华人文化节期间,组织者都会带着火炬与众多华人登上三宝山,而郑和在活动中经常被提及。第三,崇拜郑和体现了早期华侨希望借助强大的明王朝的威望,获得保护及自豪感。满刺加即现在的马六甲州所在,古时还不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屡受暹罗侵犯。暹罗曾令满刺加“输金四十两,否则差人征伐”,在明王朝的帮助下,满刺加的酋长被封为王,使得满剌加在日后百余年间独立发展,免受欺凌。明王朝的威望显然有助于华侨在当地的发展。第四,崇拜郑和激励马六甲华人艰苦创业、顽强拼搏。马六甲华团领袖林源瑞认为:“三宝山见证了我们华裔披荆斩棘、参与垦荒、建国立国的辛勤劳迹……”在泰国也流传着“郑和离开泰国的当晚,许多华人家里听到墙上的大壁虎发出‘刻苦、刻苦的叫声”的传说。第五,由于中国宗教生活的独特性才最终使郑和变为“人格神”,保佑马六甲的华人华侨。郑和崇拜虽然是在海外建立起的民间信仰,但其模式依然延续了中国民间宗教的特殊性。“恐怕世界上再没有哪个国家有像中国那样的英雄崇拜,实际上可以说每一个中国的神灵都是一个被神话了的历史上的英雄……实际上,英雄崇拜往往是神话的第一步,那些有求必应、显示灵验的英雄即被供为神。”(J.K.施赖奥克《近代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安庆的寺庙及其崇拜》)杨庆望先生也指出:“崇拜已逝的杰出人物是许多文化中的共同现象,但它在中国的历史中则无疑成为中国宗教生活独一无二的特征。”而对郑和的崇拜正是基于这种特征。由此,我们可以将郑和崇拜定义为:华侨在东南亚本土社会塑造的,信仰神话了的杰出历史人物的分散性宗教(diffused religion)。制度性宗教(institutional religion)与分散性宗教最大的不同在于:制度性宗教有其完整的神学体系,是独立于凡俗的存在,可以清晰地看出神圣与凡俗的界限;但分散性宗教却能“十分紧密地渗透进一种或多种的世俗制度中”,神圣与凡俗的世俗生活混为一体。

因此可以说,郑和崇拜与祖先祭祀、政治诉求、个人奋斗、个人福祉等等社会生活层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神圣满足了世俗的需求。也就是说,郑和崇拜是古代马六甲社会生活需求的产物,但这种崇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世俗制度的命运,而且不像普世宗教那样具有持久的特质,能形成独立的宗教生活制度”。比如,一个佛教徒可以离开社会进入深山苦行以求得解脱,但对崇拜郑和一旦脱离社会处境,便完全失去意义。

社会考察与郑和新形象

(一)三宝山、宝山亭——郑和的去神圣化

首先,我们来到了三宝山的宝山亭。宝山亭又称三宝公庙、三宝庙,建于乾隆六十年,即1795年。来到宝山亭的门口,我们发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在资料中,正门的两边清晰地写着:“五百年前留圣迹,四方界内显英灵。”前半句是指郑和到访马六甲留下的遗迹,后半句则说明郑和作为“人格神”的灵验。但我们到访时,发现这副对联被人涂掉了。

进入宝山亭中,我们看到正中供奉的神像并不是郑和,而是大伯公。在寺庙的中央挂着一条红色的横幅,贯穿庙堂,上面写着“福德正神”四个字,因此我们可以确定,此处的大伯公即是福德正神,也就是中国所说的土地神。大伯公的右边供奉着观世音菩萨,左边是甲必丹蔡士章的禄位。经过一番寻找,才发现在进入庙门的左手边,摆放着郑和的石像,并无神龛,也无人上香。这与我们查阅的数据完全不同。据考证,宝山亭原来正中供奉的是郑和、妈祖与大伯公。但在1981年3月11日,三宝公的金身像被人偷走,后来重塑的新神像也被移出。

在宝山亭中,仅有那座靠近庙门的石像和庙前、庙后的两口三宝井与郑和有关。许多游客都很虔诚地摸石像,我们好奇地走过去问游客们这样做的原因,大家说摸石像能发财。三宝井据说为郑和官兵驻扎马六甲时所挖。导游颇有兴致地将井水倒入杯中,让大家观察水面,并解释说由于三宝井水矿物质含量高,表面张力大,所以杯中水面高于杯口许多,仍不会溢出。导游还解释道:“喝了井水能延年益寿,而且一定会重返马六甲。”在之后几天的访谈中,我们又多次听到马六甲当地华人提到三宝井的井水。这是因为1991年马六甲经历过大早,而奇怪的是全城只有这两口三宝井没有干涸,现在很多华人还能回忆起清晨排着长队去三宝井取水的情景。

那么,郑和的神像是何时被移出宝山亭的呢?经过我们的调查,神像可能是在1984-1991年间被移走的,其原因非常复杂。首先1984年,马来西亚华、巫两族矛盾深化,马六甲政府以发展当地经济为由,试图铲平三宝山,三宝山、宝山亭的管理者为保山而妥协,规定此山今后只作为华裔义山。而此时在庙宇中供奉的郑和显然与义山用途不符。其次,在马来西亚政府对伊斯兰教政策倾斜的背景下,郑和作为伊斯兰教徒,是不可以被崇拜的。因此,郑和神像难逃被移走的命运。

而对于来宝山亭祭拜的游客,似乎并不知道也不关心自己拜的是哪位神,只是求得神灵保佑而已。

在考察过宝山亭之后,我们发现对郑和的信仰崇拜,在马来西亚当代社会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其实不止宝山亭的郑和神像,1990年马六甲元首敦赛阿末,订购了一尊高14尺、重11吨的郑和像,欲放在三宝山或宝山亭,但遭到州政府的反对,致使郑和像在三宝山旁边的汽水厂被存放了14年。更为奇怪的是,马六甲苏丹皇宫文化博物馆中,有一处“万国来朝”展览区,明朝特使郑和跪在马六甲苏丹面前,这一跪也是十多年。通过梳理可以看出,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由于多种政治、经济原因,能够增强华人社群凝聚力、激励华人个人奋斗、象征中国强大的郑和崇拜在马六甲已经不具有生存的土壤。

(二)郑和元素与质性调查——文化郑和的产生

郑和信仰在马六甲的消失并不意味着郑和从此便销声匿迹。实际上,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马外交关系不断升温,特别是在2004年,“中马建交30年”与“郑和下西洋600年”纪念活动相继举行,马来西亚政府在马六甲建立郑和纪念馆,“请”出了汽水厂中的郑和像,在马六甲皇宫中“跪”了10年的郑和也坐了下来。如今,我们在马六甲随处可见“郑和”的身影,如鸡场街前宏大的“郑和宝船”“郑和客栈”“郑和茶馆”“郑和将军路”“郑和涂鸦”等等,甚至宾馆中设有“郑和会议室”。此外,还有陈达生博士建立的“郑和文化馆”。这时,我们开始意识到郑和已经从“人格神”转变为“文化郑和”。也就是说,马来西亚政府并不希望当地的华人社群通过崇拜“人格神郑和”而产生凝聚力j但却需要“文化郑和”来拉近与中国的关系,同时“文化郑和”还象征着和平、尊重、平等、互利的外交规范,值得宣传。马六甲相比马来西亚其他城市,华人数量庞大、郑和遗迹繁多,因此这种对郑和既压抑又宣传的吊诡,尤显突出。

为了解在当代马六甲华人心中,是否还存有“人格神郑和”的影响以及“文化郑和”对现代马六甲的意义,我们展开了质性调查,有如下发现:第一,谈到郑和,很多人会向我们谈起他的传说,比如榴梿、三宝井水等等。一些老年人还能回忆起当年拜郑和金像的场景。一位82岁高龄的老人说:“华人对郑和非常尊重,我自己曾经见过、拜过金身像……现在不兴盛主要是人为造成的。”第二,当今的印度尼西亚与爪哇依然崇拜郑和。郑和文化馆的讲解员说:“在印度尼西亚将他视为神灵,会经常过来拜他,祈求身体健康等等。”陈达生先生也介绍说,郑和崇拜在爪哇岛的三宝垄十分普遍,但在马来西亚则不多。第三,现代马六甲华人认为郑和仅仅是历史人物,不去祭拜他主要是因为郑和的伊斯兰教背景。有人说“郑和是回教徒,不可以进行祭拜活动的”。还有人认为崇拜郑和的条件没有了,“人们并不会刻意崇拜他,现在的华人能够自力更生,不再像早期的华人需要心理上的共同安慰和支撑了”。第四,依然有人认为郑和是华人的祖先。一位餐饮店的老板说:“郑和第一站来到马六甲,也是第一个到马六甲的华人,我们说不定都是他的后人。”第五,文化郑和对于现代马六甲的意义,人们持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它促进了马六甲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拉近了马来与中国的关系,是华人的骄傲;也有人认为对于两国的文化交流没有太多实质性的意义和影响力。

最后,我们再来梳理一下马六甲华人的郑和崇拜的发展脉络:早期,马六甲华人群体将郑和奉为“人格神”,将郑和与妈祖、大伯公、蔡士章供奉在一起,这种信仰满足了当时华人特殊社会处境下的精神需求。因此,我们将郑和崇拜理解为一种分散性宗教。但正是因为分散性宗教完全依赖社会处境而存在,具有不稳定性,所以在马来西亚成为穆斯林国家,华、巫两党矛盾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郑和被迫走下神坛,销声匿迹。进入21世纪以后,在两国政治利益以及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驱动下,郑和作为一种“文化符号”重新出现,并在“中马建交30年”与“郑和下西洋600年”两大庆典中扮演重要角色。

猜你喜欢

马六甲三宝宝山
程宝山书法作品选
中药急救“三宝”
五彩斑斓马六甲
家有三宝
“岑溪三宝”有真味
2018国际郑和大会“江苏文化周”在马六甲成功举办
油画《马六甲古树》
写人有“三宝”
马六甲山羊
马宝山小小说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