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性化阅读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5-06-16程时书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5年22期
关键词:预设板书个性化

程时书

“个性化阅读”这个流行的词在目前使用的频率极高,因而,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都格外重视,无论是在教学设计上,还是在课堂操作上,都有充分的体现。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不能正确理解和辨证把握个性化阅读的内涵,以至出现了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上的误区

把“个性化”理解为“自由化”,过分强调阅读的人文性倾向,过分演绎“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在教学中“想学那部分就学那部分”,以至课堂上显得随意,散漫,忽略了教学目标。一篇课文,很多学生都只学习了自己喜欢的那部分内容,对其他内容知之甚少,一堂课下来,学生茫然,不知道究竟应该学些什么。显然,这样的阅读教学不能说达到了阅读教学的目的,更没有实现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的目标。

二、不能灵活应对课堂上的“生成”

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个性特点、生活经验不同,学生对同一文本的理解也是多层面的,可是许多教师忽略了这一点,对于课堂上出现的“节外生枝”的情况,教师往往不知所措。如,一位教师教学《路旁的橡树》一课,当教师问“设计是不能改的,树也不能砍,该怎么办呢”这一问题的时候,一位学生冷不丁地冒出一句“把树移栽到别的地方去”。教师猝不及防,愣了一下,说:“这个办法要是好的话,工程师早就想到了,看来这个办法也不好。”这样,教师简单地否定了学生的答案。在这个课例中,学生所说的“把树移栽到别的地方去”与教师预设的“改道”不同,教师缺乏随机应变的课堂机智,不能灵活地应对学生的生成信息。在许多教学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教师把主要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为了完成课堂上的板书,千方百计诱导学生说出教师预设好的答案。学生答对了,教师就板书;答不对,就不予理睬,继续让别的学生回答,直到答对为止;有时甚至是学生答对了意思,但与预设答案的字词不一致,教师就要“循循善诱”,直到学生说出他希望的答案。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堂上总是费力地去猜教师心中的答案,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其实,这仍是一种变相的灌输式,真正的阅读应该是读者的再创造,“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推行个性化阅读,其本意就是不想让缤纷多彩的文本衍化为千人一腔的结论。

三、问题“多”而不“精”

“创新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的提问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然而,许多教师片面追求“繁华”,问题层出不穷,而许多问题,学生根本不用思索就会回答,这种毫无价值的问题,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起不了什么作用。相反,问题一多,学生读书的时间就大大减少,整个课堂表面看似繁华,却缺乏了对语言文字的吟咏品味。由此可见,课堂上的问题不在多,而在精。要在文章的关键处设疑,在文章的重点、难点处设疑,设疑还要巧妙,要引发学生思考回答的兴趣,要少而精,引发学生思考,再组织学生讨论,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切忌笼统地提出一些大而空洞的问题,让学生无从思考,更别说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了。

四、过分强调读的作用,忽视教师的引导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确,读是学习语文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之一,课标也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有的教师可能会认为,既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那就应该让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教师就应完全放手,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就在出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质疑,然后再读解疑,接着分小组读,齐——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不作任何评价和引导,这显然是错误的。由于学生的语文能力、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尚不成熟,所以很多学生难以触及到文章深层的内容和灵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还是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的。

猜你喜欢

预设板书个性化
为小学英语个性化合作学习单做加法
语文教师,今天您板书了吗?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板书设计的时效性
PEP小学英语第六册Unit3 B Read and Write 教学设计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思想政治课简约板书
同桌宝贝
浅析预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