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光芒的纹路错那县门巴木碗

2015-06-16范久辉

西藏人文地理 2015年2期
关键词:木碗勒布刻刀

范久辉

高高的“甲如薪”树呀,上端的枝叶繁盛,做成立在门巴族房旁的“拉薪”,经幡在飘扬!

高高的“甲如薪”树呀,中部树干齐整粗壮,雕成精美的经书夹板,莲师的真言装在其内!

高高的“甲如薪”树呀,根下部盘根错节,制成最好的“乍布呀”木碗,太阳的光芒被重现!

来自远方的贵客呀,门巴人用这最好木碗倒上最好的美酒,请您一干而尽吧!

在今晚用萨玛酒歌把您唱醉!

——门巴萨玛酒歌

错那县的勒布沟泛指错那县勒布办事处玛麻乡、勒乡之间数十公里的山沟,它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属于亚热带山地半湿润、湿润气候区,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与众不同的自然生态,草甸、灌木、乔木、竹林、茶园、原始森林汇集在两岸陡峭的山峰之中,溪流潺潺、飞瀑直下,就如它的藏语意译一样——美丽的山沟。

而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门巴族群众,他们利用勒布沟十分丰富的竹木资源,在千百年的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手工艺:竹篾藤条的编织工艺与木碗加工工艺。尤其是门巴族制作的木碗,别具一格,夺目生辉,不仅深受门巴族喜爱,也是藏族人青睐之物;不仅是日常生活器皿,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甚至还形成有关木碗的礼仪禁忌。

在勒布沟门巴族的传说中,门巴木碗产生的十分偶然:“很早以前,藏区的人都使用泥碗,有一天,一位门巴木匠去森林伐木,不小心将泥碗砸碎了。聪明的木匠临时加工了一只大木勺用来吃喝。后来,人们觉得这木勺轻便、耐用,逐渐也就产生了木碗并进入了人们的家庭。”到现今,木碗早已脱离原始“木勺”的简易了,制作合格的木碗不是简单的事,一般要经过选料、采伐、水煮、阴干、制作、打磨、上漆、烤晒、再上漆、再烤晒等多道工序。制作木碗工艺,已经是错那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其传承人——勒布沟麻玛乡木碗加工厂的达嘎厂长对门巴木碗是最了解不过了。

今年54岁的达嘎厂长不是门巴族,而是藏族;他也不是勒布沟的人,他的故乡在错那县城边上的亚玛隆村,六世达喇喇嘛仓央嘉措曾在那里留下足迹,能成为门巴木碗制作工艺的传承人,是一个偶然。

上个世纪的70年代,错那县政府为了发扬勒布沟的竹木资源优势,在麻玛乡成立了竹器合作社,编织各种竹器用品及制作各种木碗。1983年,年轻的达嘎机缘巧合,成为了竹编社的员工。由于古时匠人的地位低,达嘎的门巴族祖师嘎贝,在其最穷困潦倒之时,以讨饭为生。到了达嘎的老师格桑旺堆的时候,条件开始改善。现在的达嘎一家已定居在麻玛乡,与孙子一起,颐养天年了。

薪火相传,与达嘎一起进竹器合作社的九个学徒中,如今大多还在制作木碗,他们也不吝啬向其他人传授工艺,其中以身为木碗加工厂厂长的达嘎门下学徒最多。隆子县的扎日地方有11人,斗玉乡有7人,加玉乡1人,错那县的贡日村14人,基巴乡12人,勒乡2人,这些数据达嘎如数家珍的随口道出。其中最让人惊奇的是,达嘎还去过定结县的陈唐镇向夏尔巴人传授手艺,夏尔巴人用来吸“曼加”鸡爪谷酒的“巴朗”酒桶摆在达嘎家柜子内,它是达嘎对夏尔巴人的印象之一。

教会了这么多徒弟,而且错那县的曲卓木乡还有价格相对低廉的“不丹”木碗进口,会对达嘎的门巴木碗产生影响?达嘎完全没有这种悲观的想法。取料精,做工细,上色好,用工足,这似乎是达嘎制作的木碗供不应求的秘诀吧。

对于门巴木碗的制作工艺,达嘎如数家珍。第一道工序自然是上山采料。虽然勒布沟林木葱郁,但合适制作木碗的原料并不多,杜鹃、青冈、柏树等硬木的树根及树瘤就是制作木碗的上佳原材料。用这些树根及树瘤制作出来的木碗,木质细密坚硬,花纹别致美观,用它饮酥油茶和盛酒有一种特殊的香味。挑选原料是类似玉石的“采玉”工作,全凭经验与眼力。若能采到门巴语叫“甲如薪”的树瘤,而且制作出来的木碗的纹路呈现妇女梳好的根根青丝,又如光芒四射的纹路,那说明采到宝了,这木碗就是门巴木碗中等级最高的“咋不呀”木碗,其最突出的功能就是防毒。

第二道工序为制坯。门巴木碗可分为大碗、小碗、盖碗、套碗、糌粑盒等多种,按原料的大小,形状及需要加工的形制,裁成木料坯子,雕刻成基本的形状粗坯,然后充分晾干。

第三道工序为煮晒。晾干的粗坯在水中煮一个多小时后,烤干;然后再煮,再烤干,这个过程至少要经过二次后才能开始进入下道细磨的工序。有些地方的木碗使用不久后会开裂,除了保养的问题外,煮晒时的偷工减时也是大因素,达嘎介绍说。

第四道工序为最复杂最精细的“精制”工序。这一工序要求精工细作,做到四周厚薄匀称,划线准确,碗底平稳。达嘎以前用的是脚踏的飞轮制造木碗,耗费力气而且效率低;这几年使用电力发动机带动的转轮,木碗加工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主要的工具是长条形的刻刀。刻刀为木制长把,下端是铁制“U”形刻片,不同形制、厚薄、宽窄的刻片有着不同的用途。用加热的木胶将木碗粗坯固定在转盘上,用不同的刻刀向内镂刻,在外削刮,不一会儿木碗就成形了。这个过程中,随着铁制刻刀在加工粗坯时发出的“丝丝”声,漂亮的木花卷起,木星四溅,粉末飞扬,令人赏心悦目。

第五道工序为上色。门巴木碗以橘红色为主调,既明亮,又华丽大方。达嘎介绍说,木碗的色彩是门巴木碗与其他地区木碗的最大区别之一。上色所用的油可不是现在大工业所生产的对人体有害,有异味的各种油漆。它源自于错那县曲卓木乡一种叫“孜植”植物的果实。这果实大小如小青稞,把它打碎压榨,得到红色的油品。用这油涂抹碗壁内外,既起到保护作用,又能对木碗上色。每一次涂抹之后,都要在阳光下晾干,反复多次,就会形成漂亮明丽的橘红色,让木碗与众不同。

第六道工序是装饰。对于“卿本佳人”式的新娘来说,要不要给她多做一份嫁衣,是一个仁者见仁之事,所以对于最好的“咋不呀”木碗或其他木碗,要不要给它外面加圈银制的碗饰,在碗底加一块金子,也是个仁者见仁之事。达嘎有一个标价16000元的“咋不呀”木碗,此木碗制成后,送到拉萨请银匠在碗底套上银质的碗饰,在碗内底部装饰了一块纯金制的“花朵”。达嘎介绍说,若倒上饮品时,金子的颜色变黑,说明这饮品为有毒之物,万万不可食用。

无论有没有花哨的装饰,挑选上佳的门巴木碗还是有一定的标准的。一是木碗是否完整,没有开裂,没有补的缝隙;二是是否采用“孜植”来上色;三是碗壁薄而结实,质地均匀。

当然最重要的是材质。制作木碗原料越来越少,而能符合门巴人的审美观的“咋不呀”木碗少之又少。达嘎说,“咋不呀”木碗的纹路如光芒的纹路,清晰又向四周放射,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绝美的图案。

这可能是门巴木碗最吸引人之处吧,像光芒四射的纹路,如同门巴族追寻幸福阳光的努力。

猜你喜欢

木碗勒布刻刀
木碗
逃跑的小木碗
刻刀风骨:秦胜洲作品选
勒布,一个美妙的地方
趣图
趣图
阿妈的木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