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涌现秩序”思想对均衡分析的冲击
2015-06-15何圆
何圆
〔摘要〕本文以传统均衡分析对金融危机分析的不足为切入点,揭示了传统均衡分析方法的缺陷,阐释了哈耶克“涌现秩序”思想对传统均衡分析方法的冲击和挑战。首先,均衡分析的假设忽视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其次,均衡分析忽视了经济系统的持续跃迁性;最后,均衡分析忽视了个体主观性。而哈耶克的演化论观点跳出了均衡的讨论框架,提出应该从复杂系统的角度看待经济现象,重点关注自发秩序形成过程而非均衡结果,从而引发对旧有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审视。本文还对哈耶克思想研究方法的具体化——模式预测进行了解读,并对在模式预测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仿真科学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哈耶克;涌现秩序;均衡分析
中图分类号:F011文献标识码:A文
章编号:1008-4096(2015)03-0003-08
一、金融危机引发的新思考:均衡分析方法面临挑战
以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为开端,随后在美国乃至全球蔓延的金融危机,又一次打破了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家对均衡分析的信念,引起了人们对当前经济学方法论的深层思考,哈耶克的思想再次受到学界的重视。
主流经济学家通常采用的建构理性思维方式,只能应对简单系统,对于复杂系统却无法给出解释,而金融系统又以高度复杂为常态。同时,主流经济学的均衡范式对均衡状态以外的经济没有提供一种令人满意的说明,更无力解释经济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由均衡到非均衡的演化过程[1]。基于“理性—个人主义—均衡”简化论框架的传统危机理论,忽视了金融复杂系统的多层次性、演化的非线性[2],因而无法对金融危机进行令人信服的解释。
哈耶克“涌现秩序”思想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学界再次引发了对哈耶克思想的关注。哈耶克认为均衡分析对现实解释力有限:首先,均衡分析的假设忽视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其次,均衡分析忽视了经济系统的持续跃迁性;最后,均衡分析忽视了个体主观性。哈耶克的演化理性放弃了对均衡状态的执着,转而关注自发秩序的形成过程,提出了分散知识的概念。并且哈耶克“涌现秩序”思想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工具,复杂系统研究方法——模式预测。
本文从梳理主流经济学的均衡分析脉络入手,展示了从批判建构理性思维方式到确立涌现秩序思想的路径,最后介绍了解释复杂系统工具方法的逻辑基础和实际应用。
二、均衡分析脉络的新梳理:从均衡概念谈起
均衡的概念在经济学中含义比较丰富,狭义上是指供给和需求相等,广义上是指经济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刁伟涛[1]给出了比较全面的概括:当经济系统围绕某一状态或趋势上下波动而保持状态、结构不变或朝一个特定状态不断收敛时,都认为经济是处于均衡状态。为了揭示传统均衡分析方法的缺陷,需要从梳理建构理性的思想脉络出发,探寻均衡分析的理论起源和背景。
(一)均衡分析脉络:建构理性的思维方式
“建构理性和演化理性”是哈耶克最终提炼出来的一对范畴,建构理性概念来自于前期“科学主义”论文中的“工程师式思维”[3]。其表现是以物理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在经济学领域中的应用。在许多经济学家看来,如果能够用数学工具将所谓正统经济学的核心信念加以精确地论证和表述,经济学便有望成为像牛顿力学一样的精密科学[4]。
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牛顿物理学曾从多种角度被看做是权威性的科学范式。牛顿借助物理学理论创建了一种知识,这种知识在其精确性、理论影响力和预测效果方面是独一无二的。现代科技文明发展如此迅猛,无不得益于自然科学研究者对自然规律的不懈抽象和提炼。更重要的是,牛顿物理学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其作用也是典范性的。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来,尤其是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以来,哲学界一直在寻求一种确定可靠的知识,一种不仅在我们看来是正确的、而且不会被任何人以任何有意义的方式怀疑的知识,即“我们只应当相信那些我们能够证明的事情”[5]见《哈耶克文集》 “建构主义的错误”,第536页。。总结来看,经典物理学的属性决定了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要解释的自然现象只是知识载体,它可以脱离现实世界的观察而在理论上巧妙地建立一个完备的演绎系统,旨在为寻找现象存在的因果律建模,最终又恰好能够印证甚至预测自然现象。正像康德回应休谟问题所解释的,“是理智创造了它的法则……”,他认为,物理学在观察中经受住了考验,但是它本身并不是观察的结果。而这种理想的成果,很明显得益于数学和逻辑学工具的广泛应用,科学家们依靠一个个抽象的数学符号,建立复杂的联立方程系统,最终构建起庞大的科学王国。
数学形式主义的简洁与精妙吸引着经济学家的目光。自19世纪70年代瓦尔拉斯开创一般经济均衡理论分析框架以来,从二战结束到1975年的30多年里,“新古典—凯恩斯主义”的均衡分析如火如荼地发展。萨缪尔森为自己确立了使用数学语言重构经济科学的明确目标,通过做出大量假设构建模型,而把市场过程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大大简化。斯蒂格利茨坚定地接受了这样的观点,即规范意义上的竞争性均衡模型是经济应该趋向的理想状态。在芝加哥学派理论家看来,真实世界与竞争性均衡模型是非常相似的,真实市场在帕累托意义上是有效的,芝加哥学派完全认可由均衡模型构成的经济学参照框架、最大化原则以及稳定性假设。随着博弈论的兴起,博弈分析被引进到经济学之中,人们继而发现强调主体决策行为协调的博弈均衡尽管不再强调均衡的唯一性和必然性,但是可以被视为更为广义的均衡概念。
有趣的是,随着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本身蕴含静态、稳定的均衡分析框架竟然被引入充斥着时间性和不确定性的金融学领域,阿罗把证券理解为在不确定状态下有不同价值的商品,与德布鲁一起应用一般经济均衡理论的思想处理金融市场。马克维茨则在批判阿罗和德布鲁的模型掩饰了金融资产不确定性本质的基础上开创了证券组合选择理论,在诸如“同质预期”等一些严格假设的基础上采用静态最优分析工具,得到符合直觉的结论,使人们第一次认识到金融投资中资产收益与风险间的权衡原则,从而奏响了“华尔街革命”的序曲。但这一理论一经问世,便遭致主流经济学家对其脱离均衡分析框架从而“不像经济学”的批判和论断。后来马克维茨的学生夏普在证券组合选择理论的基础上,引入经济学中的均衡分析思想,发展出经典的金融资产定价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这才平息了学界的质疑。随后的金融学研究通过更新假设条件,建立了对CAPM加以改进的套利定价模型以及加入时间动态的期权定价模型,最终都是为了努力证明那个永恒的话题——使市场达到均衡的合理价格体系是什么。从均衡概念在经济学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中不难看出,寻找和维持均衡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保障人类“确实可靠感”的救命稻草,即使经济学家有时也不得不承认那太过乌托邦了,但他们仍坚持这样的信念——路就在这里。理论研究事实上提供了一个完美世界的标准,需要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对于这种局面,韦森曾不无批判地写道:“现在,任何人都可以保险地说,当代经济学的辉煌、精美、诱人和极其博杂繁复的理论大厦,完全是建立在均衡概念和均衡分析之上的。”[6]
经济学之所以复制自然科学“理性主义”或者“建构主义”的思路,是因为人类对不确定性具有天然的敏感神经,追求确定可靠感的潜意识也控制着人们在经济学领域的知识寻求路径,人们渴望像物理学家那样探求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事实上,“寻找规律”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很自然地成为一切科学研究的出发点,这是人们在经济学领域研究中逃不过的路径依赖。在这个最终目的的驱使下,经济学家广泛借鉴物理学的研究模式,于是,完美、严苛到脱离现实世界的理想假设成为经济学躯体赖以生存的基础,用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数学模型刻画和预测现实成为这个躯体日常的生命活动,而经济均衡分析的日臻成熟则为其注入了灵魂。
(二)均衡分析框架下对金融危机的解释
按照经济均衡的分析视角和逻辑,从形式上看,如果真的存在均衡状态,金融危机的出现意味着原有的金融系统均衡被打破。虽然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经济学界对主流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及模型的大量质疑,但是他们依然在均衡的框架下展开讨论。一方观点认为,以往的金融学理论以均值方差分析为基础,并未考虑市场主体高阶预期的重要性,以往的定价模型高度简化了投资者对未来风险的看待方式,过分考虑了数学计算的方便,由此产生对未来的错估而导致错误定价。在一个泡沫集聚、投资者疯狂失去理性的市场,经济学家应用先进的行为金融理论,将危机解释为由于投资者情绪影响或自我验证的正反馈效应在发挥作用,错误的定价所导致的系统性偏离均衡并没有像套利理论所预言的那样逐渐消除,反而继续向远离均衡的方向运行。因此,似乎永远有理由相信并捍卫均衡的存在,只是在达到均衡的道路上犯了错误。另一方观点认为,与历史上的多次经济危机一样,市场运行不畅被认为是市场失灵惹得祸,一般均衡理论为国家干预措施提供了正当性,于是学界展开了对监管不力、评级失误以及政府救市行为等方面的讨论,期待通过纠正市场失灵而回归均衡。
可见,无论是依靠微观定价调整还是政府宏观调控,依然在试图采用构建理性的思维方式解决如何回归金融系统的均衡问题,好像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所有的危机就会迎刃而解。但是,正统经济学的确定性和稳定性的理性主义经济社会观——一般均衡的必然性和唯一性,受到了复杂世界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严重挑战[7]。
三、哈耶克思想的新认识:从复杂系统研究思想到涌现秩序
如果没有意外发生,这种均衡分析的精致理念也许会更加完善。然而,金融危机的出现再次激起了对均衡分析逻辑基础的讨论,学界开始寻找能够解释危机的新理论,引发了对哈耶克的重新关注。新古典经济学是围绕探讨均衡状态进行的,而哈耶克的演化论观点却跳出了均衡的讨论框架,提出应该从复杂系统理论的角度看待经济现象,重点关注自发秩序的形成过程而非均衡结果,从而引发对旧有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审视。
本文从三个层面理解哈耶克从批判建构理性的思维方式到提出“涌现秩序”思想的路径。首先,哈耶克认为自然科学中的论证方法不适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其次,哈耶克认为均衡分析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存在缺陷;最后,哈耶克的“涌现秩序”思想有助于解释复杂系统。
(一)建构理性的思维方式不适用于社会科学领域
建构理性的思维方式在以物理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领域获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功,但是,在这种思维方式指导下的研究方法在应用时,需要满足很强的约束条件,而这些约束条件往往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无法实现。
首先,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现象,在指定明确的时空范围后,可以重复无数次发生。比如,知晓了能够促成物质三态变化的条件后,可以精确地预测在特定温度下物体会发生的变化,物理学家能够通过建立动力方程系统刻画行星的运动轨迹。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有一些现象是无法重复的,即使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也会碰到此类困难。比如,生物学家能够通过遗传知识解释和预测生命现象,但无法具体说出生物变异的方向,这就显示出复杂科学的端倪。其次,对于每个具体现象或个体特征的解释,自然科学一般只关注几个很少的变量,并且变量具备大量可获得数据,甚至穷尽所有的变量组合也不至于增加很多复杂成分。哈耶克称之为“素材”,并说到,“我们事实上有多大的预测能力,取决于我们能够确定多少这样的素材”。最后,自然科学可以研究几个有限的变量对具体现象的直接影响,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微弱,因而可以忽略不计。基于以上三点,自然科学可以应用数学方法建立演绎系统,将所考察的变量纳入系统中,这样使得联立方程组中的每个方程都规定了一类特定的行为模式,再代入观察到的数据,最后就会得到相应的结果,而简单现象的具体检验标准就是结果要么很好地贴合了现实,要么能够很好地预测现象。
哈耶克反对将自然科学的论证方法运用到社会科学领域,提出以社会科学认知论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哈耶克认为在许多情形中,当自然科学家力图将其专业思维习惯应用于社会问题时,这种努力却不可避免地导致灾难性的后果[8]。表1展示了哈耶克对以物理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与以经济学为代表的社会科学研究差别的阐释。
表1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差别
自然科学(物理学为代表)社会科学(经济学为代表)
系统特点简单系统复杂系统
变量数目很少很多
研究侧重点个体因素和特征系统内部各因素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结构特征
研究方法理论研究;基于特殊假定的演绎系统经验研究;基于少数具体事实或规律的模式预测
社会现象涉及的偶发性因素较多,并且还包含决定精神现象的复杂心理过程。经济现象作为社会现象,其复杂性的增加显而易见,表现出与简单系统截然不同的特征。因此,如果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建立演绎和预测系统,事实上可能面临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得到严重错误的结论。
哈耶克对经济学方法论的拓展主要有两点:首先,跨学科的思考方式。哈耶克从心理学和知识论的视角出发,引起了对自发秩序形成过程而非所谓均衡结果的关注,继承和延续了奥地利学派动态学的思维模式。其次,把经济学研究纳入社会科学研究的视角,提出应该从复杂系统理论的角度看待经济现象,从而破除传统的思维定式,给出对经济的运作和发展与均衡分析框架完全不同的认识。
(二)均衡分析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有缺陷
哈耶克认为均衡分析不探讨社会过程,只是研究实际问题之前的一种有益准备工作而已,建构理性可以解释简单系统,但对复杂系统无计可施。哈耶克提炼出来的演化理性可以为复杂系统提供恰当的思维模式[8]。哈耶克的一部分思想来源于奥地利学派创始人门格尔的个人主义方法论,他主张科学工作必须始终关注作为个体的人,包括他们的感觉和主观收益意识。这也意味着新古典经济学家秉承的同质的、完全理性主体假设具有天然的局限性,异质主体的引入使得对人类行为互动的研究成为可能,这显然符合常识认知。事实上,一般均衡分析正是以忽略行为主体的生理、心理、情感和知识等结构差异为代价,得到了形式上堪比物理学的优美均衡结果,但是,从对经济现实解释力的角度来看,价值又有多大呢?
均衡分析忽视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真的可以找到一条稳定的均衡增长路径吗?均衡框架下的动态分析,不管是在宏观增长模型,还是在演化学习模型里,都要人为地造出一条稳态或平衡路径,使得所有状态变量都没有变化或以相同的常量速度变化[9]。是时候应该面对这样的现实:几乎不可能像物理学那样,找出经济现象内在的真实因果规律。因为研究一个复杂系统现象的最小变量数通常也远超出简单现象所涉及的变量数,而且这些解释因素需要在现实中被完全捕捉到,从这个层面上看,不同于物理学的理论科学特征,经济学可看成是经验科学,需要通过观察现实来确定大量因素来解释现象。物理学往往可以很容易确定某一特定现象的解释因素,但在复杂情况下,经济学研究的困难在于没有办法利用观察确定大量因素(这是经济学研究进行推理的起点)的存在和具体的分布。这就决定了用以归纳简单现象理论的联立方程系统完全不适用于超出一般复杂水平的系统。当给定一组参数的数值时会确定一种行为,但当这些变量中的一个数值发生变化时就会出现全新的行为。事实上,恰恰不同于人们在均衡分析中试图寻找不动点,系统的复杂性体现在变量数值随时间不断变化,因而根本不能指望穷尽无限多的特定规律,这本身也蕴含着不确定性——根本说不出何时出现何种“规律”。另外,企图获得物理学中强大的现象预测能力也是徒劳无功的。经济理论仅限于描述如果某些条件得到满足将会出现的各种模式,但几乎不可能从这种理论中得出任何有关特定现象的预测,比如,瓦尔拉斯方程得到的价格体系可能是荒谬的。哈耶克曾这样批判均衡理论:“其结果完全被所做出的假设所决定”。因此,如果正视了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就会明白,均衡分析的逻辑只重视现状,条件变化、解释变量数值的微小改变或解释因素的即时更新,都会影响对均衡状态的判断。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复杂情况下很难相信所谓从理论模型中计算出的一般均衡。哈耶克认为任何单项价格发生的每一点变化都会使成百上千项其他价格的变化成为必要,也就是说,局部的变化必然导致全局的新情形,所有的计算都必须重新开始,而不仅仅是针对局部的调整[10]。
均衡分析忽视了经济系统的持续跃迁性。哈耶克提出的市场过程理论与均衡学派的观点针锋相对,他跳出了信仰市场有效并企图回归均衡的逻辑,认为既然长期观察不到一般均衡状态,其实恰恰证明了市场非均衡态才是真实世界最自然的特征。新古典的动态均衡观念假设系统持续地朝某个特定的潜在均衡点逼近,而哈耶克认为,每个时点既定条件下的潜在均衡趋势被市场中的个人主观行动不断打破,从而潜在均衡点无限迁移,也就是所谓的市场过程[11]。因此,哈耶克质疑,为什么要如此关注均衡呢?是因为它是在经济学领域发现的为数不多的、类似物理规律的成果,还是仅仅为数学逻辑下的产物?也许少了一些幻想和逃避,就会发现所谓“均衡”远远不是真理,经济学无法像物理学概念那样精确刻画。信手捏来的、少得可怜的数据无法揭示真相。另外,均衡学派似乎陷入了一种逻辑困境,他们乐此不疲的是拿现实与完美市场状态进行比较,但他们忘记了均衡结果的出现是建立在很多不切实际的假设之上,只有当人们把一种已经实现的状态与另一种已经实现的状态,或至少是一种可以实现的状态加以比较,才是适宜的。因为若能改变现实直到加入那些假设条件,理想状态自然就能实现了,正因为缺少那些条件,才有现在的状态。“均衡”只是一种理想的最终状态,而“秩序”才是一种现实存在的过程[6]。
均衡分析忽视了个体主观性。均衡分析把人视为同质的、完全理性主体,但是实际上个体是具有自由意志的异质性主体。与此截然相对的是,奥地利学派又被称为经济学的主观主义革命,其核心概念便是主观主义,哈耶克在 1952 年曾经说过一句被广泛引用的评论: 在过去的一百年中,经济理论每一次重要的进展都是对主观主义进一步应用的结果[11]。本文以主流经济学中举足轻重的均衡概念为切入点,是为了说明一定要慎重对待复杂系统的研究,因为如果采用了错误的研究工具或错误的思维模式,不但不能准确描述复杂现象特征,而且据此分析的结论还会滋生新的问题。以经济危机的产生为例,不妨把经济体也看成一个有机体,那么更重要的不是知道为了达到具体目标必须做什么,而是知道为避免危险不能做什么[5]。见《哈耶克文选》中“建构主义的错误”一章。均衡学派的观点潜在地为国家干预主义培养了土壤。从福利经济学的视角,危机出现后,理论上的均衡被彻底打破,那么现实与理想世界相比总是必然显得极端无效率,人们通常随后马上呼吁实行国家干预,以便改进据称属于次优的状态。哈耶克继承导师米塞斯的思想,反对一切形式的国家干预,提出“知识论”的观点,他认为人们新获得的经验可以引发新的感觉,修正原先的分类模式,由此开始了一种选择性学习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大部分是“默会知识”,且是属于个人局部的、主观的、分散的知识。由于主体异质性的存在,市场无法完全集中个体知识,更无法想象存在一个计划机构能掌握所有的私人信息并做出智慧的安排,因而人为设计绝对无法满足有限的资金和实际中无限的可能用途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另外,任何一种形式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由于其无法解决信息问题而存在不可忽视的弱点。哈耶克强调,个人知识的开发和对变化了的情况做出迅速反应是决定劳动分工的社会能否进步的重要因素。知识的增加和经验的积累是个时间动态过程,复杂系统的特点是随时间达到临界点时,状态会发生变化。具体可参考宏观经济理论中的“干中学”模型。根据哈耶克的观察,经济政策危机和高失业率通常是错误信号引发的结果。哈耶克对于经济周期有着独到的见解,经济政策最重要的任务是让价格机制自由运作而不是妨碍它。干预市场的结果是使价格信号扭曲,价格无法反应真实的资源短缺关系。人们根据失真的价格做出决策,长远看是付出更高的代价。由此,哈耶克认为经济周期的波动和危机是不可避免的,是“进步的代价”。
哈耶克论述了政府干预经济反而造成经济衰退的形成机制。按照主流的宏观经济理论,政府可以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以挽救衰退的经济。政府向市场中注入大量资金,使得市场货币供给充足,利率水平下降,从而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刺激社会投资的目的。投资数量的增加,意味着人们会减少消费物品的需求而增加生产资料的需求,使得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因此,生产者得到贷款后会优先满足生产资料的需求,经济会达到新的均衡。但由于生产的继续扩大,缺少闲置的生产资源,使得原来生产消费品的资源转移到生产资料的生产中,于是消费品供应减少、价格上升,生产资料的供应又相对过剩。此时,政府为了防止经济危机,就要不断扩大货币供应量,整个经济的信用风险增大并累积,终有一天政府不能无限制扩张信用之时,便会引发新一轮的经济衰退[12]。
(三)“涌现秩序”有助于对复杂系统的理解
建构理性思维方式不适用于解释复杂系统,均衡分析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有限,那么哈耶克认为解释经济现象最有力的理论是什么呢?它们都蕴含在哈耶克“涌现秩序”思想之中了。
根据“涌现秩序”的思想,某些秩序是自发形成的,是在特定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产生了这些秩序。市场秩序是无数个市场参与者相互作用的产物,并不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者通过不同预期之间的盲目碰撞而达到的某种最优静态均衡状态,非人为设计所能做到[13]。市场只是人类知识交流的一种途径,竞争将分散的知识汇集于一处,最终形成的市场价格是社会共有的默会知识。价格体系能使我们通过卷入某一制度性过程中,超越我们自己的知识不可避免的零散性、情景性及不易言传性,从而自发地形成秩序[14]。价格的波动,并不是完全信息下偏离了原有均衡,而是意味着知识结构分布的改变,人们掌握了更多的信息。
哈耶克认为完全竞争理论以静态分析为基础,而竞争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动态的过程,竞争将刺激竞争者捕捉转瞬即逝的信息,在复杂的环境下,竞争更重要[15]。市场是在交换中不断流动变化并传递信息。在这个动态演化的过程中,所谓的均衡被一次次地打破,因而一味地追求均衡的稳定,缺乏现实意义。均衡理论一开始就把动态竞争发现事实的过程排除掉了[16]。
若谈及社会结构,个体行为将导致有序结果的产生,但个体自身对此结局并无意图,这些非意图产生的结果又反过来会对个体未来的行为产生影响,因而个体引发的后果同个体本身形成相互作用,而不仅仅只是个体独立行为间的相互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来大量带有主观性质的经验和知识,市场参与者没有完全集中个体知识,但个体可以将这种知识直接转化为行动,虽然没有经过事先有意识的设计,个体的市场行为却会形成以价格为形式的群体知识,并且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这种群体知识就蕴藏在自由的价格体系之中。一种增进福利的经济秩序必须是这样一种秩序:那些各自拥有知识优势的行为主体能够根据价格信号,自由地做出分散政策。市场是人类交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们超越自己心智有限性的途径。因此,哈耶克给出了治疗经济危机良方,保持自由与竞争的经济秩序,建立开放的市场体制,重视市场主体自有的协调机制,让价格信号最终扮演调节市场的决定性角色。
四、哈耶克思想带来的新工具:模式预测
(一)模式预测的逻辑基础
根据哈耶克思想,均衡分析的逻辑无助于解释复杂世界,但是拥有强有力的分析工具是均衡分析一直占据经济学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哈耶克认为自发秩序的形成过程才是应该关注的焦点,那么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它呢?哈耶克“涌现秩序”思想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工具,这便是复杂系统研究方法——模式预测。
对于复杂系统,显现出来的结果只是决定整个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无法确定决定整个过程的全部信息,因而我们只能预测复杂系统的某些性质,或是一些抽象特征——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相对于精确预测而言,这种预测方法被称之为模式预测。
任何模式都划定了一个现象范围,每个模式下都能够产生隶属于该模式所特有的现象。通过直接的方式无法证实决定具体现象的因果机制与模式中的机制是否相符,但假如这两者之间有相同的机制,那么受观察的结构肯定会表现出某些行为类型而不会表现出另一些行为类型。并且,只要从该模式中得出的预测没有被否定,便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该模式在复杂现象中揭示了发挥作用的原则。如图1所示,模式A不会揭示现象范围B的行为,也不会作为B的成因用来预测B现象的发生与演进,这至少能够帮助排除一些B出现的原因。这与密尔从方法论的角度总结因果归纳的基本逻辑(被后人称作“密尔逻辑”)有异曲同工之妙。密尔提出的求同法,即“如果所研究现象的两个或多个案例只有一个共同特征,那么这个共同特征就是所研究现象的原因(或结果)”[17]。当然,模式预测有其局限性,只能针对某种现象类型的某些属性,而不是针对具体的事件。越是进入十分复杂的领域,知识就越有可能仅仅成为原理,成为有意义的概述,而不是细节说明。尤其是在必须应付极为复杂的人类事务时,得出对具体事件具体预测的希望,似乎是十分渺茫的。
图1模式预测方法对于复杂现象的解释
(二)复杂系统研究方法应用——仿真实例
哈耶克模式预测理论思想为仿真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哈耶克提出的用于研究复杂系统的模式预测研究方法,如果被观察到的现象与在理论上找到的模式运行机制相一致,那么就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该理论模式所揭示的机制在现实中发挥了作用。因此,仿真结果若与主要结论所得出的关系一致,便证明了模型所描述的决策机制在现实中存在,这为通过仿真方法验证模型结论在逻辑上提供了有力支持。本文以资产定价模型研究为例,具体阐释该思想方法的应用。
2007—2009年爆发的最终席卷全球的美国金融危机,使得学界对以往资产定价模型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产生了广泛质疑。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以往应用于定价和预测的模型,都是在基于市场出清、完全有效信息等严格假设之上得出的较为理想化的结果,但这些假设与真实金融市场的条件严重不相符,所以定价必然有偏差;其次,以往的模型都只能得到均衡状态下的结果,一旦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或市场受到一个致命的打击,价格很可能瞬间发生明显的甚至极端的变化,而依据那些模型无法捕捉到价格的动态变化路径,也无法观察到资本市场风云变化的途径以及资产泡沫从集聚到破灭的过程。
LeBaron[18]引入一个基于异质主体学习过程的动态模型来弥补这些缺陷,以便更好地解释观察到的经济现实——经济繁荣和衰退时期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建模的关键在于引入具有“适应性预期”的投资者,他们具有明显的短视偏好,体现在对近期的收益率信息赋予较大的权重。在仿真过程中,通过调整这类投资者的参数值,如他们的总财富额占所有类型投资者总财富额的比例,以及对近期信息赋予的权重等,来观察对仿真结果的不同影响。
仿真方法很巧妙地实践了模式预测思想,同时表现出对复杂现象较为理想的解释力。首先,尽可能地还原现实条件——价格处于时刻动态变化中,并且是无数异质主体各自对信息处理和投资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次,猜想出金融系统中可能潜藏的不稳定因素,比如,一些短视投资者的投资行为,通过仿真工具的运用来考察在某种特定模式下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最后,为确定这种模式能够用于解释复杂现象的环节,如果发现仿真结果表现出的行为特征与现实具有较高的相似度,那么根据模式预测理论,模拟的环境就像现实世界的一个缩影,就可以针对复杂现象给出一个含有研究者已设定因素的合理解释。
五、结语
本文以金融危机这一具体的经济现象为突破口,揭示了传统经济学中均衡分析的弊端:尽管均衡分析的逻辑拥有形式主义的完美,并且与主流经济学家维护既有制度的信仰相吻合,但是无助于解释复杂世界。首先,均衡分析的假设忽视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其次,均衡分析忽视了经济系统的持续跃迁性;最后,均衡分析忽视了个体主观性。而哈耶克跳出了均衡分析的框架,其“涌现秩序”思想从演进分析的角度为解释复杂经济现象提供了新思路,并且还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即复杂系统研究方法,更为具体应用仿真研究提供了思想基础。哈耶克“涌现秩序”思想为理解复杂经济现象打开了新的一扇窗,不再执着于“使市场达到均衡的合理价格体系是什么”,而是关注自发秩序形成过程。
参考文献:
[1]刁伟涛.均衡范式:主流经济学的半机制[J].经济学家,2006,(1):47-53.
[2]刘湘云,杜金岷.全球化下金融系统复杂性、行为非理性与危机演化——一种新的金融危机演化机制的理论解说[J].经济学动态,2011,(7): 61-68.
[3]魏宝社.复杂秩序与社会科学的思维模式——从哈耶克的观点看[J].新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22):1-20.
[4]朱富强.经济学中演化分析和均衡分析的历史争论与现实反思[J].改革与战略,2009, (11):20-26.
[5]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哈耶克文选[M].冯克利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534-553.
[6]韦森.难得糊涂的经济学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56.
[7]胡乐明.博弈论对正统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冲击[J].经济学家,2004,(2):29-35.
[8]邓正来.哈耶克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7.
[9]汪丁丁,韦森,姚洋.制度经济学三人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0.
[10]谢志刚.对均衡的再认识——由社会主义经济核算大论战所引发的反思[J].社会科学战线,2010,(4): 81-87.
[11]贾根良.奥地利学派的解释学转向与演化经济学的综合[J].学术月刊,2005,(4): 9-11.
[12]刘辉.哈耶克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及比较分析[J].中国外资,2010,(22): 17-22.
[13]高保中.市场经济与竞争均衡: 哈耶克的启示与超越[J].南开经济研究,2004,(4): 11-15.
[14]Hayek,F. A.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45,35(4): 519-530.
[15]陈德中.从感觉秩序到竞争秩序——哈耶克的分散知识说及其批评[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6): 44-50.
[16]冯杨, 周呈奇.市场秩序与政府干预——哈耶克的解读及其对新古典的批判[J].南开经济研究, 2006,(5): 7-13.
[17]彭玉生.社会科学中的因果分析[J].社会学研究,2011,(3):1-33.
[18]LeBaron,B. Heterogeneous Gain Learning and the Dynamics of Asset Prices[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2012, 83(3): 424-445.
[19]汪丁丁.论中国社会基本问题[J].财经问题研究,2012,(9):3-10.
[20]Hayek,F.A.The Pretence of Knowledg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9, 79(6): 3-7.
[21]Hayek,F.A.Scientism and the Study of Society:Part II[J]. Economica, 1943,10(37): 34-63.
[22]Rosser,J.B.On the Complexities of Complex Economic Dynamics[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9,13(4):169-192.
[23]Foster,J.From Simplistic to Complex Systems in Economics[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05,29(6):873-892.
[24]Hayek,F.A.Economics and Knowledge[J].Economica, 1937,4(13): 33-54.
(责任编辑:邓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