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对美国政治认知的多维审视
2015-06-15郭白晋
郭白晋
(华东师范大学 历史系,上海 200241)
孙中山对美国政治认知的多维审视
郭白晋
(华东师范大学 历史系,上海 200241)
孙中山作为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一生与美国交往密切。在其早期成长历程以及后来的民主革命过程中,他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与思考美国,并逐渐形成自己风格的美国观。观念作为行动的先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行动的成败。他对美国进行认知既体现出实用性、创造性等一系列优点,也存在着较为零碎、浅显的不足,这一个观念潜移默化影响了他一生政治观。
孙中山;美国; 认知;政治
孙中山对美国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基于他的亲身感受和间接了解。相较于常人甚至其他名流,孙中山赴美次数更频、涉猎的美国读物更广、熟悉美国的朋友更多。加之,受个人境遇以及时事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了孙中山明显不同于他人的美国观。孙中山开展的革命运动与他的美国观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孙中山认知美国的途径
孙中山对美国的了解与理解,在近代中国,恐怕无能出其右者。的确如此,与同时代的人相比,由于孙中山有着更为广泛的认知美国的途径,所以他对美国的认识也比常人更为深刻、更为具体。孙中山认知美国,一是源于亲历考察,二是靠读书,三是受到别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众多的国家中,孙中山对美国情有独钟,他有浓烈的美国情结。他一生多次赴美,与美国的关系较为亲密。1879年孙中山到夏威夷,接受正规的西方教育。虽然当时的夏威夷还非美国的领土,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已深受美国影响。在夏威夷生活、学习的5年时间里,孙中山从学校里学到了美国的政治制度,形成他对政府的概念。在生活中感受到夏威夷良好社会的运行,依赖于良好的法治,他当时认为:“中国急需的是美国式的法律。”[1](P56)可见,这个时候,在少年孙中山的头脑里已经种下了民主思想的种子,初步形成对美国政治的认识。
毫无疑问,第一次在美国的经历给孙中山留下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形成的美国观毕竟有限。他对美国的认识只是懵懂的、破碎的、不深刻的。后来,伴随着孙中山六次再赴夏威夷,停留时间总计达七年之久,另有四次到达美国本土,这样频繁的赴美频率才逐渐促成了孙中山对美国认知的成熟。
辛亥革命之前,由于受到清政府的通缉和港英当局的排斥,孙中山一直漂泊在海外。孙在亚、欧、美都留下过足迹。美国对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正如孙中山研究专家林家有教授所言:没有他在夏威夷的经历,就没有孙博士伟大的一生。的确如此,正是孙中山对美国的实地考察,让其直接了解与认识了美国,从而形成自己的美国观。
当然,孙中山对美国的认知与其博闻强识不无关系。孙中山非常喜爱读书,可以说读书成了他的最大嗜好。[2](P81)当年他在伦敦时,大部分的时间,埋首于大英博物馆图书馆,潜心研究社会主义等各派学说。孙中山自言:一日不读书,便一日不能生活。孙中山一生读书广泛。据复旦大学教授、孙中山研究专家姜义华统计:在上海孙中山读过的政治方面的外文著作非常多,在其列举的孙中山所涉猎的书目中,有多本与美国政治有关,如下所示:
孙中山涉猎的有关美国政治的主要读物
资料来源:姜义华:《大道之行-孙中山思想发微》,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9~122页。
实际上,上图所列举的书目只是孙中山所读的相关美国政治的一小部分。较早的介绍美国情况的中文著作如《海国图志》《盛世危言》等,孙中山也极其喜欢。从这些著作中我们能够看出:孙中山涉猎的美国政治读物相当广泛,且具有代表性。内容涉及美国的宪政、政党制度、联邦制、司法制度等。由此可见,孙中山对美国政治是相当感兴趣并十分熟识的。 当时英国著名的汉学家翟理斯约请孙中山写一篇自传。他在自传末尾写道:西方人崇拜耶稣,有点类似美国人对华盛顿崇拜。[3](P103)他对美国开国之父的敬仰之情可见一斑。在很大程度上,这些都是源于书本的认知。
总之,广泛的阅读使孙中山对美国式民主与自由有了更理性的认识,他也不断从书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对自己的美国观进行充实、塑造与修正。
另外,一个人观念的形成、改变与身边人物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郑观应即为明显的例子,他是孙中山的朋友和老乡。研究孙中山的专家李敖曾说,郑观应影响孙中山,非常之重。另外,孙中山的哥哥孙眉是夏威夷富商,拥有丰富的社会关系;妻子宋庆龄是毕业于美国名牌大学的高才生;儿子孙科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朋友中——王宠惠是耶鲁法学博士,陈锦涛是耶鲁政经博士;受洗时为其主持的是美国牧师等等。孙中山常与宋庆龄有意见的交融。由于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深知美国、与美国关系亲近的名流志士,通过与这些人的接触,孙中山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美国的认知也更加丰富、多元。可以说,没有这些人的影响,孙中山的人生道路颇有可能完全不同。可惜,孙中山与掌握美国政权的人没有更多接触。据台湾学者分析:孙中山和美国政要,甚至包括使馆人员的交往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孙中山对美国的认识。这也是孙中山倡导民主革命,却遭美国政府冷遇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孙中山的美国观是建立在亲身感受和间接了解基础之上的。相较于常人甚至其他名流,孙中山赴美次数更频、涉猎的美国读物更广、熟悉美国的朋友更多。加之,受个人境遇以及时事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了孙中山明显不同于他人的美国观。正是在这一美国观的影响下,孙中山开展革命运动。
二、孙中山对美国政治认知的特点
第一,孙中山对美国政治认知具有全面性。
孙中山对美国政治的认识是全面的。不仅了解美国政治发展史,熟谙美国政治文化,而且对美国政治的运作也是相当清楚。自由、平等历来被认为是美国政治的核心。对此孙中山有深刻的认识。 “革命是欧美传进中国来的……欧美的革命思想是什么呢?这就是大家所知道的自由、平等。”[4](P102)“美国的日益强大,它的根本在于地方自治”[5](P120)在孙中山对美国政治的认知中,他分别提到了自由、平等与自治。他准确抓住了美国式民主的精髓,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对美国政治发展史,孙中山也有所了解。他对美国国体所能起的重要作用赞美有加。他也看到,美国的进步与发展在于对政治的不断改良。“美之革命,成功垂百年矣,然而今日美之国民,仍尽力图其国家之发展,而不稍倦焉,何也?世界之进步无极,国家之存在无止境,则政治之改良亦无已时也。”[5](P116)
另外,对美国政治的运作,他说道,至于政府之组织,美国则是总统制度。总统制度为总统担负责任。美国政体采用总统制度,而美国又是联邦制,因此总统集权行政统一。[5](P202)对美国政党制度,他指出:“日本政党之党员,时常变更,欧美各国,莫不如是。”[5](P180)美国政党对党员的约束并不明显,这一点孙中山的认识还是相当准确的。
总之,孙中山对美国政治文化、发展历程、宪政与司法等都有一定的认识。对美国政治的全面认知,能更好地获悉美国政治之优劣,从而为经世致用做伏笔。
第二,孙中山对美国政治的认知具有实用性。
孙中山在《与梅乔林等的谈话》中曾提到:“筹饷方法,各处不同。南洋筹饷,多为地方政府所限制,秘密而行。美国是自由之邦,筹饷公开,做事较为容易。”[3](P237)从这个例子中我们能够看出,孙中山深谙美国政治之道:在美国,金钱在政治中的作用尤为明显。金钱可以通过选举转化成政治力量,影响着候选人、政党、政党制定程序和政府政策。[6](P218)美国作为成熟的法治国家,宪法保障人民言论、出版、结社的自由。因此,因政治需要进行公开筹款是很正常的现象。孙中山利用了这一点在美国开展行动,进行筹资,以此保证国内革命活动的顺利开展。实际上,孙中山对美国式民主的认知往往带有较强的目的性。甚至可以说,孙中山认识美国是基于利用美国的目的。
孙中山认为,美国是民主国家的源泉,还是正义的保护者。基于对清朝腐化堕落的不满,他希望自己的祖国能像美国那样,成为民主共和国。1893年夏威夷王国在美国的操持下,仿效美制,变成共和国。当时孙文与檀香山华侨对美国民主政制,均寄予厚望,故而提出合众政府的主张,以资号召,而利宣传,为将来革命建国之理想铺路。1894年兴中会成立时,《兴中会章程》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所谓合众政府,即仿效美国联邦政府,亦即民主共和政体。这时,孙中山已明确将建设美国式政治的理想确定为奋斗目标。孙中山在一次戏院的演讲中,强调:“我们必须推翻清朝,建立新的民国。等到革命胜利后,效法美国总统选举,废除专制,实行共和。”[3](P39)总之,孙中山终其一生的革命目标是希望按美国的制度建立新政权。他在《建国方略·序》中提到:中华民族是五千年的优秀民族,我们应该顺从潮流,建设老百姓最安乐的国家。我们的政府是为民所有、所治、所享。实际上,“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就是孙中山对林肯“of the people , by the people , for the people”的直接借用。孙中山的美国观之所以有如此明显致用的味道,与中国大的时代背景有关。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问题。救亡图强作为时代的最强音,也是知识分子尤为关注的时代话题。1904年4月孙中山抵旧金山,并于5月份发表演说:善良的、政治修明的美国人民必能了解,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民对清帝国所怀的那种情绪,绝非是无缘无故的。[3]孙中山对清朝的腐化堕落尤为不满,对中国的前途命运极为关切。他也在对中国的将来进行着自己的思考与选择。虽然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矛盾丛生,丑闻不断,但相较于专制主义中国来讲,美国式政治无疑是清明、高效的,值得艳羡与学习。
孙中山认为,中国已经具备了共和政体的雏形。所以,民国初建,他任临时大总统,南京政府仿照美国,推行总统制。在他看来:“中国各大行省有如美利坚合众国诸州,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位治理众人之事的总统。”[3](P30)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在各个场合发表演讲,1911年11月21日与《巴黎日报》记者的谈话,“中国政治上万不宜于中央集权,倘用北美联邦制度实最相宜。”“中国革命之目的,系欲建立共和政府,效法美国,除此之外,无论何项政体皆不宜于中国。”[3](P69)1924年11月在黄埔军官学校的告别讲话,他再次提到:“美国之所以富强,不是由于各邦之独立自治,还是由于各邦联合后的进化所成的一个统一国家。所以美国的富强,是各邦统一的结果,不是各邦分裂的结果。”[7](P28)在其革命的晚年,他对美国政治表现出的热情仍然十分高涨。还有一例,明显体现其美国认知实用性的特点,他说:“大小诉务,仿欧美之法,立陪审人员,许律师代理,务为平允。不以残刑致死,不以拷打取供。”[3](P185)他对清朝的严刑峻法尤为痛恨,寄希望实行欧美法律,以陪审团制保障人权。很显然,孙中山了解美国,是为了中国,他希望用美国好的制度来改造中国,早日实现民族复兴。可见,孙中山富有实用主义色彩的美国观对其一生的影响深远。
第三,孙中山对美国政治的认知具有创造性。
孙中山虽然对美式民主充满向往与赞叹,但他并不主张全盘照搬。从孙中山的美国观我们不难看出,他的确十分注重美国的成功经验,同时也把美国的反面教训引以为鉴。取美国政治之长处补其存在之不足,孙中山创造了五权宪法的学说。
宪法是孙中山非常重视的政治课题。在孙中山看来,国家宪法良,则国强;宪法不良,则国弱。所以,国家的有效运转,必须依赖于优良的宪法。
对美国宪法,孙中山评价极高。他指出:“兄弟历观各国的宪法,有文宪法是美国最好,无文宪法是英国最好……美国宪法将孟氏学说作为根本,将那三权分得清楚……几为十九世纪以来第一之完全宪法。”[8](P154)然而,他也清楚地看到,美国宪法所存在的不足。1906年,孙中山在同俄国人的谈话中,对美国政治进行了批判,他指出:美国的国务是胜利的执政党一手包揽。第一,一个党派胜利赢得选举后,从上面的主要官员到下面的低层官员都要更换,不但非常麻烦,而且具有很大的弊端。第二,只从选举来任命国家公务人员,看起来好像公平实际上并不平等。只通过选举来选拔人才弊端很大,那样往往会让有才能的、不善于言辞的人进不了政府的门槛,而那些夸夸其谈,只会演讲的人反倒进了政府。应该还是需要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美国政府议会就有不少庸才,只能大放厥词,这是其最大的弊病。孙中山在后来的演讲中用大篇幅谈了其对美国政治的看法,他说,选举和委任都有很大的流弊。选举让那些略有口才的人受益,真才实学者反而未必受人关注;委任制使得政党更替,官员则同时俱换……美国政治腐败散漫,是各国所没有的。
当然,五权宪法也非孙中山所独创,其中借鉴了不少美国元素。正如他自己所言:美国并不是三权分立,因为它还有一个议会弹劾权,所以美国的政治是四权并立。因此,他所主张的五权分立,并不是出于个人的意见。他基本上就是对美式三权分立政制的一种局部修正。但是,孙中山能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创五权宪法,以补美国宪法之不足。五权分立在西方各国政治制度中也没有,并且在理论和学术探索上也少见,可以说是孙中山创造的新政体。这开创之功,是孙中山美国认知的独到性和创造性。
第四,孙中山对美国政治的认知具有变化性。
孙中山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也是不断变化的一生。1866~1894年是孙中山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不满现存社会而试图进行改良的时期。1894年兴中会创建到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为孙中山倡导革命,创建民主共和国的时期。1912年辞职让位到1918年护法运动失败为孙中山捍卫共和的时期。1918年到1925年,是孙中山建国思想的成熟时期,也是其思想发生转变的时期。孙中山的美国观经历大致相似的发展轨迹。依笔者浅见,我们可以将孙中山的美国观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倡导学习欧美的改良时期。1890年他致书香山籍退职清吏郑观应,主张效法西方进行改革。之后,孙中山又上书李鸿章倡导学习西方。上书李鸿章说道,我们要特别留心国外的富国强兵之道,用于教化人们的成俗之规。[3](P223)这一时期,虽然孙中山没有明确提出学习美国式政治,但已经蕴含学习美国的因子。尽管如此,上层人物并没有给予孙中山太多的关注。上书遭挫和甲午失利,使孙中山的思想和活动历程达到了第一个临界点。孙中山本想以和平方式要求立宪政体的实行,但和平无效,才不得不出于强力。他开始学习美利坚走革命之路。
1894年到1923年是孙中山效法美国,创建共和国,积极靠拢美国的时期。任何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都离不开外援,孙中山也不例外。基于对美国模式的崇仰,孙中山对美援极为在乎。孙中山虽曾四度游访美国本土,并居留两年半,但始终没有获得美国官方诚信的支持。直到1925年孙中山去世,孙中山所最期望、最崇仰,似乎能站出来伸张正义、主持公道的美国却始终吝于给孙中山先生帮助。在亲美无果的情况下,孙中山选择转向苏俄。
1923年至去世,也就是孙中山对美国认知的第三个时期。1924年11月在黄埔军官学校的告别讲话,能明显看出他思想的转变,那时他认识到,等到革命成功时候,中国会像俄国人一样,立于世界民族之林。[9]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在联苏的情况下,孙中山对美国还是有一种难舍难弃的感情。这不能不说,长久以来形成的美国认知对其影响之深,对美感情一时无法割舍。中美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这种中国从未真正满意,却又对山姆大叔无可奈何的态势下推移。虽然美国在物质上并没有给孙中山太多帮助,但却给予他极大的精神依托——孙中山一生都在进行着对美国的认知,从无知到有知,从少知到多知,一生不曾间断。只是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或环境的变迁,他的美国观也在经历着不断的变化,从变化中走向成熟。
最后,孙中山对美国的认知也存在许多不足,那就是认识的片面和零碎性。虽然孙中山一生与美国关系甚密,对美国了解也颇为深刻,实际上,孙中山正面介绍美国的言论并不多,他多以间接的方式、只言片语谈及美国。他对美国的认识散见于他的各种著作、各类演讲和谈话中——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方式阐述着自己的美国观。他没有像同时代的梁启超一样,写就一部《新大陆游记》那样的关于美国的专著。更没有如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那样的经典留世。这对一生倡导“以美为师”的孙中山来说,不能不算作一种遗憾。对后人来说,欲想从这些零散的言语中,对孙中山的美国观做出全面系统的概括着实不易。
阅读孙中山的著作我们会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孙中山论述西方民主政治时往往把欧、美合为一体。实际上,欧洲与美国政治存在明显不同。孙中山笼而统之的叙述未免太不严谨。另外,即使是对美国政治的阐释也并不十分具体、详细。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孙中山对美国的认识只是些常识性的认知,并没有太大的深度。以对美国总统的认知来看,他常提及的是对国人来说相对熟悉的华盛顿与林肯二人,而对其他总统则鲜有提及。当然,我们应该理解,孙中山思想的受众是当时中国普通的民众。作为革命的先行者,他还承担着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的重任。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孙中山美国观的浅显是可以理解的。
三、结语
由此可见,我们不应以现在的眼光来苛求孙中山,从时代背景来看,孙中山当时的见解确实高人一等、发人深省。他的这些言论富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对于当时处于混沌状态中的国人来说,孙中山对美国的认知不啻一副清醒剂,足以使普通百姓增加对美国的了解与理解。简而言之,孙中山美国观既体现出全面性、创造性、实用性等优点,也存在着较为零碎、浅显的不足。对此我们应该有全面的认识,不可偏执一方。
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正是在具有以上特点美国观的指引下,孙中山才开展革命的。革命有成有败,此为后话,不再赘言。对于孙中山来说,美国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在于其勤于研读观察美国,对美国相当了解。而陌生在于,孙中山对美国的政策、举动还不甚理解;美国最终没有给他任何实质性的帮助,他对美国的认知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孙中山与美国的关系似乎有层隔膜。正因为美国是复杂多面的,所以对任何人来讲,企图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美国也不太可能,也没有人能在一段时间内穷尽对美国的认识。只能对美国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并予以把握,并从中得到启迪。中山先生比其同时代的革命者,都站得高、看得远,故能随时代而不断前进。综观孙中山一生的美国观,认知之广阔,了解之全面,都是当时所罕见。总体来看,孙中山美国的认知远在与他同一时代出类拔萃的诸人之上。
[1]马兖生.孙中山在夏威夷——活动和追随者[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2]林家有.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史研究的新审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3]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 孙中山全集(第1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孙中山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 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7] 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孙中山全集(第4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9] 孙中山全集(第10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责任编辑:李 官〕
A Multidimensional Survey of Sun Yat-sen’s American political Cognition
GUO Bai-jin
(History Department,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Political cognition of a person is always subject to multiple factors and it will in turn have a direct or indirect effect on the political behavior and activities of the political subject. Sun Yat-sen’s earlier acceptance and promotion of Western ideas of civil rights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his high degree of awareness of political system and ideology of the West. This knowledge came from his multi-understanding of America, which conversely exerted a profound impact on his own political ideas.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Sun Yat-sen’s political approach to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his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so as to fully understand his political outlook and overall grasp the important source of his ideas of civil rights.
Sun Yat-sen; the United States; cognition; politics
郭白晋,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2013级博士研究生,长治学院讲师 ,主要从事世界近现代史研究。
K257
A
1006-723X(2015)12-0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