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乳制品工业二十年的发展与展望

2015-06-15宋昆冈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

中国食品工业 2015年9期
关键词:乳粉乳业乳制品

宋昆冈 /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

乳制品工业二十年的发展与展望

宋昆冈 /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

2015年是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成立二十周年。二十年来,协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协会秉承“集行业之力、办行业之事、为行业服务、促行业发展”之宗旨,在广大会员单位的支持下,遵照章程积极开展工作,发挥行业与政府的桥梁作用,协助政府制定规划计划、法规标准,指导行业发展;引导消费、开拓市场;建立行规行约、维护行业公平竞争环境;加入国际行业组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出版刊物,交流信息,举办年会、展览会及各种专业技术活动,帮助企业发展提升;努力为会员单位服务,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协会二十年来卓有成效的工作,行业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的增强,赢得行业的拥护和赞许,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认可和社会各界的信任,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中国乳制品加工业的成长壮大做出了应有贡献,取得了辉煌业绩。协会成立的二十年,也正是我国乳制品工业发展最快的时期。经过二十年来的快速发展,中国乳业已成为技术装备先进、产品品种比较齐全、生产与消费基本相适应的现代化食品制造业。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政府严格监管的结果,更是乳业全体同仁努力奋斗所取得的。

二十年来成就辉煌

奶源基地建设取得巨大成绩。1995年,全国奶牛存栏417.2万头,奶类总产量672.8万吨,其中牛奶576.4万吨。当时的奶牛养殖除了大中城市有国营规模牛场外,多数为农户个体经营,庭院里饲喂、副业式经营,规模小、产量低。到2014年,奶牛存栏已达1499.1万头,奶类总产量3841.2万吨,其中牛奶3724.6万吨,分别增长2.6、4.7和5.5倍。奶牛存栏中80%为荷斯坦牛及其改良牛,平均单产6吨,其中单产9吨以上的奶牛有130万头。养殖规模在100头以上的奶牛比例达45%以上。全国机械化挤奶率已超过90%,规模牧场和小区实现100%。乳制品产量成倍增长,满足了迅速增长的市场需求。1999年,全国乳制品产量105万吨,其中液体乳52.4万吨,乳粉35.2万吨,产品品种单一;到2014年,乳制品产量已达2651.8万吨。其中,液体乳2400.1万吨,乳粉150.8万吨,分别增长了24.3、44.8和3.3倍。当我们走进超市,就会看到琳琅满目、品种花色齐全的乳制品。如今,乳制品已成为继粮食、肉类、水产之后的人民生活必须食品。技术设备先进、管理规范。这二十年,是中国乳制品工业新建、扩建、技术改造项目最多的时期。特别是经过2010、2014年两次换发生产许可证,企业的技术装备、自动化水平、检验能力、职工队伍、管理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特别是代表着行业主流的大型骨干企业,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乳品加工企业已成为当地工业企业中的重要力量,巨大的室外储奶仓成为乳品企业的标志,花园式的厂区、现代化的厂房、先进的加工设备、一流的管理,使人们看到了现代食品加工企业的风貌。行业规模迅速扩大,集中度大幅提升。1995年,全国乳制品工业总产值为78.35亿元,占食品制造业总产值(995.07亿元)的7.87%,为食品制造业的第六位(末位)。到2014年,乳制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3297.73亿元,占食品制造业(20261.67亿元)的16.28%,为食品制造业的第三位。1995年,全国十大企业乳制品产量5.6万吨,占全行业总产量的10.6%;产值10.4亿元,占全行业总产值的13.3%。到2014年,全国十大企业乳制品产量1044万吨,占全行业总产量的39.4%;乳制品工业总产值1467亿元,占全行业总产值的44.5%。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日加工鲜奶200吨的乳粉工厂已经是很了不起了,如今最大的乳粉工厂的日加工鲜奶能力达1200吨;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日加工鲜奶100吨的液体乳加工厂尚为数不多,如今最大的液体乳加工厂日加工鲜奶2400吨。1995年,乳制品行业最大的企业乳制品工业产值仅1.28亿元,2014年伊利集团乳制品产量达431万吨,销售收入544亿元,世界排第10位(2013年数据排名);蒙牛集团乳制品产量达376万吨,销售收入500亿元,世界排第11位(2013年数据排名),产品质量稳定向好。国产乳制品质量同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相比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年来,行业和企业一直在努力通过改变原奶计价方法、收奶方式、饲养模式等措施,有效地提升原料乳的质量。由以量计价,改由以质论价收奶,是八十年代采取的措施。1998年开始,从分散饲养手工挤奶过渡为“分散饲养、集中挤奶”,继而在一些地方又出现了“集中饲养、分户管理”的饲养小区模式,以及奶牛合作社模式,使奶牛饲养走出了庭院,实现了专业化、规范化饲养。2008年后,行业提出全产业链经营新模式,建设现代化规模牧场,大力发展企业自有奶源。到如今,企业自有奶源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自有奶源的比例普遍达到了40%以上,一些企业达到了50%以上,个别大型骨干企业实现了100%。原料奶质量安全水平提升,有效的保障了乳制品的质量安全。近年来国家监管部门组织的全国性监督抽检,产品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在抽检的工业食品中属于最好水平。涌现出一批全国知名品牌。如:伊利、蒙牛、光明、三元、飞鹤、完达山、龙丹、大庆、圣元、君乐宝、银桥、晨冠、贝因美、明一、雅士利等。但是,由于超常规的快速发展,掩盖了由此所产生的矛盾,以至于2004年发生了“阜阳假奶粉事件”,2008年发生了“三聚氰胺事件”,使行业遭受巨大损失,这是中国乳业应永远牢记的惨痛教训。产品结构调整成绩显著。乳粉曾是我国乳制品的当家品种,占到了干乳制品产量的80%,而且是以全脂加糖乳粉为主。二十年来,以加糖乳粉为主的乳粉产品结构已得到了彻底改变。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乳粉产量150.8万吨,其中:婴幼儿乳粉51%;全脂乳粉30%;加糖乳粉4%;脱脂乳粉1%;其它乳粉14%(中老年乳粉、孕产妇乳粉、降糖乳粉、各种强化乳粉等)。在二十年前,液体乳生产主要是在大中城市,以杀菌乳为主。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引进灭菌乳生产技术,1997年后,灭菌乳得到了快速发展,使得液体乳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1999年灭菌乳与杀菌乳占液体乳的比例分别为21%和60%, 2014年为40%和10%。灭菌乳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乳制品结构调整的步伐,扩大了液体乳消费区域,使许多没有冷链条件的农村喝上液体乳,为推动我国乳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乳制品消费区域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由大中城市为主,逐步转向了小城镇和农村。在二十年以前,乳制品的消费主要集中于大中城市,被当作为“营养食品”、“高级食品”,多为老弱病等少数人消费。随着乳制品生产的大发展、人们膳食构成的改变,特别是冷链条件的发展完善,乳制品已进入普通家庭的餐桌,成为大众消费的普通食品。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感到鼓舞的变化,这不仅对提升国人身体健康发挥了作用,也促进了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快速发展。

展望未来 任务艰巨

经过二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乳业生产已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已是世界第三大奶类生产国,人均占有量增长了近六倍,能够基本满足市场的需求。但是,饮食习惯的改变尚不能适应乳业快速发展的步伐,在广大农村,乳制品消费增长缓慢,农村人均消费仅是城镇居民的1/4,致使乳制品市场出现了结构性过剩的状态。特别是近年来,国际市场乳制品价格持续走低,进口量大增,国内生产增幅放缓。2005~2009年,奶类产量平均年增长率为10.6%,乳制品产量平均年增长15.8%;2010~2014年,奶类产量平均年增长0.96%;乳制品平均年增长为7.5%。奶源紧缺与卖牛倒奶现象交替发生。2013、2014年,奶类产量停滞不前,乳制品产量首次出现了负增长,卖牛倒奶在主产区的多个地方发生。中国乳业已进入“平台”发展时期。进入“平台”时期的中国乳业,生产和消费的增长将呈现出平缓趋势,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将会愈加明显,随国际市场行情涨跌而起伏,预计增长幅度会在5%左右徘徊。奶牛饲养业将会受到较大影响,原料奶的收购价格仍将保持低靡状态,并随着国际市场乳制品价格走势的波动呈现“响应式”的变化。市场低靡状态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观,进口产品对市场的冲击将会加剧,受冲击的产品不仅限于奶粉类产品,对液体乳的冲击也将会显现。“平台”期,是行业发展过程中绕不过的阶段,也是行业逐步走向成熟的表现。只不过是过早的出现了,而我们尚未做好充分地准备。中国乳业要适应“平台”期的现实,必须尽快采取应对措施,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发展模式做出相应的调整。

一、提升奶牛养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国产乳制品的市场竞争力。

我国奶牛养殖规模小,先进养殖技术推广实施难度大,奶牛产量低,再加上饲料成本、人工费用、运输费用以及养殖场环保费用上升等因素,导致了奶牛养殖成本高、奶价高。目前,国内生鲜乳价格要高于乳业发达国家50%以上,造成国产乳制品市场竞争力弱,进口产品大幅度增长。增强国产乳制品市场竞争力,首先从奶价做起。要大力发展规模饲养,采用和推广先进养殖技术,提升奶牛养殖水平,提高奶牛单产,降低生产成本,降低奶价。这是增强国产乳制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乳品企业要大力帮助配合奶农逐步做好此项工作。

二、发展产业纵向联合,增强行业抗风险的能力。

奶牛饲养业是乳制品工业的基础,是产业链上的利益共同体,两个部分的共同繁荣才会带来产业的发展。“平台”时期,由于消费市场的波动,乳制品产业经济效益差,最易遭受风险的将是奶牛养殖业。要保护乳业的基础,就要积极发展产业链的纵向联合,加工企业与奶牛养殖场结成紧密的经济联合体。同时乳制品企业还要拓展销售渠道,大力发展网店销售,送产品到家服务,降低销售费用,以整个产业链的优势支撑行业发展,共同抗御风险。

三、加快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消费特点。

我国已进入世界高奶价行列,奶源缺、奶价高将是困扰乳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短期之内难以得到彻底解决。国内生产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某些产品缺乏竞争力。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是“平台”时期行业发展的必然。建议,基地型企业,要降低普通乳粉的比例,生产高附加值的乳粉,如配方乳粉、调制乳粉、功能乳粉、固体含乳饮料、深加工产品等,有条件的应增加液体乳生产。城市型企业要大力发展杀菌乳、发酵乳、乳饮料,功能乳等。

四、调整发展模式,重点要向消区转移。

我国乳制品企业大致分为:城市型和基地型。基地型企业,一般在远离消区的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这些地方土地辽阔,饲草饲料资源丰富,适合大量饲养奶牛,牛奶成本低。但远离消区,故产品以乳粉为主。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少数企业开始了灭菌乳生产,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城市型企业,临近消区,适合牛奶快速消费的特点。但受土地、饲草饲料、环境保护等条件限制,不能大量饲养奶牛。故产品以杀菌乳、发酵乳、乳饮料、冰淇淋为主。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城市型、基地型乳业都得到了充分发展,成为行业的主力军,为中国乳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消费特点的变化、交通运输条件的便捷,区域资源优势的变迁,乳业发展的区域布局也应做出相应调整。城市型企业应向外延发展,向资源优势区域拓展,建立外埠生产基地。基地型企业应有计划的向消区靠拢。

五、中国乳业要“融入”世界。

世界经济一体化,首先带来的是商品市场的一体化。目前,关税措施已经失去了保护国产乳制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我国同有关国家自由贸易协定的付诸实施,乳制品将首当其冲,近几年来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个趋势。世界乳业“融入”了中国,中国乳业也要“融入”到世界乳业产业链中去,才能持续发展。中国乳企到资源优势国家建设基地,发展生产,是弥补国内市场需求和生产需要的重要途径。目前,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开始了走出去的尝试,到资源优势国家建设生产基地,收到了好效果。走出去重点发展的产品应是:乳粉类产品,包括婴幼儿乳粉;乳清类产品;干酪类产品。走出去的意义和效果将会逐渐显现,希望有条件的企业积极进行探索尝试。我国乳业发展已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前进的道路上将会困难重重,机遇和挑战并存,让我们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开创乳业新未来!

猜你喜欢

乳粉乳业乳制品
《乳业科学与技术》杂志征订启事
微生物法测定婴幼儿乳粉叶酸含量的不确定度评估
《乳业科学与技术》杂志征订启事
《乳业科学与技术》杂志征稿启事
《乳业科学与技术》杂志征订启事
新疆伊犁马乳粉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分析
充氮包装对乳粉贮存过程中水分、水分活度及益生菌活菌数变化的影响
全球乳制品交易价格指数上升3.1%
我国乳制品产量持续上涨 2016年11月产量269.8 万吨
乳粉常见的质量缺陷及其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