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古诗词教学中的人生观教育

2015-06-15吴霞

关键词:古诗词中学生

吴霞

【摘要】 语文课堂里的古典诗词蕴涵很多人生哲理,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真正教他们成为真、善、美的人,这正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在。

【关键词】 中学生 古诗词 人生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2-002-01

生命由何而来,往何而去?生命的价值何在,意义又何在?——人生观,是一个人对人生、生命、生活的基本认识和看法。中学生青春热情,正处于他们人生重要的发展阶段,他们的人生观如何,关乎于他们生命本质的提升,更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注重加强对中学生的人生观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语文课堂里的古典诗词,就蕴涵很多人生哲理。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可以体现出素质课堂的特点,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摭拾几例,浅谈一下。

戏为六绝句 唐 杜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长江万古流。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虽然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但都立志要涤荡诗坛的积秽余习,驱除颓靡的宫廷遗风,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要让诗歌具有激情和生气。其诗文的体裁和风格在当时自成一体,格调清新、刚健,尽管能量有限,尽管成就有限,但他们终为唐诗的出场酝酿好了合适的氛围。

而杜甫身边,某些轻薄的文人写文章讥笑四杰,喋喋不休。杜甫对此很不平,曾断然指出:当他们终被历史的洪涛巨浪淹没时,四杰的声名却如长江一般,万古流芳。

如果否定了人事的进步与发展,盲目地嗤笑传统、否定前人,那我们不仅无法正确地认识昨天,也无法理性地看待今天。所以,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过去的是非,更不能苛求于古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与白居易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诗相赠,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之人都拔擢升迁,却只有你在荒凉处虚度光阴,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说得真好!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没有被多年的贬谪生活压垮意志,面对世事无常、宦海浮沉,他表现出的是襟怀豁达、情怀坦荡。正像他在另外的一首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刘禹锡这棵病树仍然要抖擞精神,焕发生命的灿烂春光。

此二句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它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说明新事物充满生机,必将取代旧事物。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陆贾的《新语·慎微篇》有云:“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就写过这样两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思说自己离开长安是因为皇帝被小人的谗言所蒙蔽。王安石却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概的豪迈声音!

王安石三十岁那年,他秩满回归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该诗。此时诗人正值壮年,初涉宦海,抱负激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广阔情怀。后来王安石做了宰相,任凭变法路上艰难险阻,他始终坚持,他这种坚决果敢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

站在生命的制高点上,就可以拥有高瞻远瞩的眼界,也会拥有无畏无惧的勇气。

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写出了宦海沉浮的苏轼,对人生的深沉感慨。人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飞行,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不复存在。老僧新塔,坏壁旧题,也都不过是泥上爪印而已。

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然多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追求。苏轼深究人生底蕴、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于诗中可见一斑。做一掠飞鸿,在酸甜苦辣的人生路上,踏下坚实的指爪,岂不妙哉!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光影闪耀,情态毕现。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因获得新知而有悟有得、自得自在时那种灵气流动的情形颇为相似。

读书的感受微妙难言,大学问家朱熹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才能永保思想的鲜活;也只有思想永远活跃,并以开明、宽阔的胸襟包容接纳,方能情思不断、新水长流。正如池塘,由于有了“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永不枯死,永不腐臭,永不浑浊。

治学之道如此,做其它事情也是这样。

论诗 清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无论是李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放气魄,还是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苍凉情怀,赵翼以为,因其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从。

这首诗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一味厚古薄今,更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正所谓“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在讲解以上这些诗歌时对学生讲清楚其中所蕴藏的人生道理,可以使他们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教他们成为真、善、美的人,这也正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在。

0

猜你喜欢

古诗词中学生
踏青古诗词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我爱古诗词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同携手,走进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