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是外婆

2015-06-13何菲

食品与生活 2015年6期
关键词:弄堂外婆家外婆

何菲

前几天做梦,去北京东路附近的外婆家玩儿。半夜醒来还是觉得很真实,因为我在梦中嗅到了市中心弄堂特有的气味,那是老抽、肥皂、镇江陈醋、阴沟、油煎带鱼、风鳗、葱姜、长满青苔的水泥板和竹躺椅的味道,间或能听见蒋调的《夜探》,那是上海的布鲁斯,一种非常梅雨感觉的调头,琐碎而心定。

从外婆家到爷爷家路程极近,同处一个弄堂网络,从后门出发,穿过两条弄堂主干路就到了,无需走到大马路上来,可直到我念中学还经常会走错。对于一个4岁起就住进火柴盒楼房的人来说,弄堂是曲里拐弯的,有着柳暗花明的暧昧,颇有异质感。

外婆家的石库门构造相对简单,却也幽艳。爷爷家构造复杂,有东西厢房,曲径通幽,解放后偏房分租给几户人家。我从没弄清楚过里面到底有几间房。这样的弄堂,有着沪语混着自行车、电动车和小轿车的声音。正门通常是虚掩着的。刚睡醒的女人们戴着卷发筒穿着睡衣在天井的水斗边刷牙,阿婆们坐在门口的小矮凳上择鸡毛菜,男人们坐在客堂间读晚报,小孩吃着两块五毛钱的蛋筒冰淇淋窜来窜去。弄堂口的骑楼,遮挡住了小半条弄堂,使得整条弄堂即使在阳光明媚的时候也看上去不甚明朗,似乎是摄影师故意拗出来的光影造型。骑楼下总有早点摊,坐下来就能吃到热烫的粢饭和泡着剪碎的紫菜、虾皮和葱花的小馄饨……

复杂的弄堂网络都是通向哪儿,恐怕除了住户谁也搞不清楚,就像没几个人能拿捏上海人心一样。但它们也见惯世面,正在吃泡饭酱瓜的老头会边吃边指导小青年:衬衫配圆领毛衣时,领子不需要翻出来的。这些弄堂使上海完成了从生煎馒头到慕斯蛋糕的无缝接轨,每个细节都不忌讳细看,哪怕有不少痼疾和狼狈。因此,真正的上海生活没有豪宴的味道,却考究到细枝末节,能最终融入而非隔膜于世情边边角角的人,不管他来自何方,他都是上海人。

弄堂小菜不铺张却很讲究,比如红烧划水,必须用吃螺蛳小虾的乌青鱼,否则有泥土气。银丝芥菜的酸甜度最考验分寸,外婆喜甜而我喜酸,所以逢到我去吃,外婆总是在她的口味基础上,多放许多镇江香醋。上海有300多万宁波籍人士,也包括我,因此弄堂菜系中有不少宁波菜,比如青豆瓣爆腌黄鱼。黄鱼用盐腌过后,稍微风干后清蒸,上桌时,一股婉转勾人的香气往外冒,咸鲜诱人,十分下饭。香菜小素鸡的食材最普通,要做好也是考验功力的。素鸡滑嫩里带着嚼劲,撒上香菜,拌上麻油、辣油,清爽可人,过三得利啤酒或和酒最实惠不过了。以前夏日的弄堂人家里,十户中起码有六七户桌上有这道菜。

有一天我看了本书《外婆买条鱼来烧》,这书名取得实在是妙。老人与小孩是最拙于表达情感的人,而情感又是最诚实充分的。为什么上海菜里常常取“外婆红烧肉”“外婆家”而非“奶奶红烧肉”“祖母家”,其中大有深意。上海小囡大部分是要与大人去外婆家度周末的,到奶奶家多数是逢年过节,因此与外婆更亲更要好,她是母亲的母亲,拥有一种翻倍的母爱表达。

小时候放暑假,我会住到外婆家,外婆用檀香皂给我洗澡。中学以后,放寒暑假时外婆会住到我家,那时家里住房条件设备都不错。可外婆住一阵后就吵着要走,她总说厌气,不着地气。有一个黄梅天,暴雨忽然而至,片刻将街道上的路人收集在弄堂的屋檐下。雨安眠了现代的马路,却让古老的弄堂忽然间活起来了。因为走不了,我索性静下心来听一听即将绝迹的叫卖声和市井之声,彼时彼刻,宛若天籁。我突然明白了何为地气。

猜你喜欢

弄堂外婆家外婆
我在外婆家
外婆
回外婆家过年
去外婆家
弄堂里
外婆回来了
弄堂
弄堂记忆
外婆家趣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