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课”模式对传统教育的冲击与思考

2015-06-13徐武生

江西教育C 2015年5期
关键词:慕课冲击翻转课堂

徐武生

摘 要: 随着Coursera、Udacity和edx三大课程提供商的兴起,全世界的教育格局与模式面临洗牌。作为一种大规模网络在线课程,慕课(MOOC)具有传统教育无可比拟的优势,它给全世界的师生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可能。随着慕课进入中国,也必然给中国传统教育及在线教育带来冲击和挑战。慕课掀起的是一场学习的革命、教学的革命以及一场波及整个教育领域的革命,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互联网 翻转课堂 慕课 教育 冲击 思考

互联网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教育,传统高等教育的僵化模式已不能在很大层面上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随着网络公开课2.0——“慕课”(MOOC)的出现,学生通过上网可以“淘”到国外名校的优质课程。只要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足不出户,甚至可以拿到国外名校的文凭。这一模式的出现与兴起对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及中国的在线教育模式都将形成一个巨大的冲击。慕课掀起的将是一场学习、教学的革命和整个教育领域的革命,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一、慕课的崛起

MOOC 这个术语是2008年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网络传播与创新主任与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联合提出来的。所谓“慕课”(MOOC)英文“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s”的缩写,即为“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的简称。“慕课”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从2011年秋天,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导论》的免费课程的上线,到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成立edX提供的免费开放课程,“慕课”已经席卷全球。目前,Coursera、edX和Udacity成为了慕课平台课程供应的“三巨头”。

正如慕课的名字所代表的意义,有三大特点:

第一,慕课是大规模课程。“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s课程动辄上万人;课程也是海量的,它不是个人发布的一两门课程,由参与者发布的课程数量十分庞大,涉及各个领域。也只有这些课程是大型的或者较大规模的,才是典型的MOOC。

第二,慕课是开放课程。它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不分地域。慕课尊崇创用共享(CC)协议,只有当课程是开放的,才可以称之为MOOC。

第三,慕课是网络课程。它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互联网上完成,不受时空限制,上课地点不受局限。无论你身在何处,都可以花最少的钱享受美国大学的一流课程,只需要一台电脑和网络连接即可。

慕课兴起后,迅速传遍全球。2013年5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知名学府加入MOOCs平台;8月,国内20余所重点高中共同发起的“C20慕课联盟”正式组成,“慕课”已经开始影响中国的教育。在前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看来“在线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将引发全球高等教育的一场重大变革。这场重大变革,与以往的网络教学有着本质区别,不单是教育技术的革新,更会带来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人才培养过程等方面的深刻变化。”

二、慕课模式带来的冲击

慕课模式正在迅速地改变高等教育的面貌。2012年,以Coursera、Udacity和edx为代表的三大慕课平台的甫一兴起,立即吸引了全世界学生的关注。目前,仅在中国,就已有超过2.1万名学生在edx平台上进行注册,其中有不少是中学生。慕课正以其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冲击着传统教育模式。

1.免费课程模式对收费课程模式的冲击

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有限供给的收费模式。受制于师资力量,学校不但供给的课程有限,而且需要按学分收费。在这一点上,慕课可谓物美价廉。慕课的课程整合了各大名校的资源,课程海量,而且全部免费。如Coursera、Udacity和edx这三大平台的课程十分丰富,它们也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学习和管理系统。但是,所有课程都是免费的。这些免费课程几乎都是名校最受欢迎的课程,教授也几乎都是各自领域的顶级专家。耶鲁大学每门开放课的制作费高达3~4万美元,麻省理工学院每门开放课的制作费也需2万美元。

Coursera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两名电脑科学教授安德鲁·恩格(Andrew. Ng)和达芙妮·科勒(Daphne. Koller)创办的在线教育机构,旨在同世界顶尖大学合作,提供免费的网络公开课程。部分Coursera课程在授课结束后,通过考核的学生将被颁发一张署名的证书。Coursera原本已和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全球33所学府合作。2013年2月开始,公司再宣布另有29所全球顶级大学加入其阵容。最近加入的香港中文大学,在Coursera开设了“中国人文经典.大师导读”“昆曲之美”“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角色”“结构方程及其应用”等5门课程。2013年7月,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也签约Coursera,免费提供精品课程供全球学生共享。在这种课程体系下,传统高等教育课程的吸引力将受到巨大的挑战。同样一门课程,如果在慕课平台上学习和在课堂上学习相比,前者不但质量好,而且费用低,那么为何一定要选修学校的课程呢?这确实是个问题。

2.在线学习的自主模式挑战传统学习的被动模式

慕课的在线模式也带来了学习的革命。传统教育下的学生学习实际是一种按照课程计划安排的被动式学习,自主的空间并不大。但是在慕课模式下,学习者可以自主定制学习课程、学习目标,学习时间也可以自行安排。所有想参与课程的受众,不需要任何门槛,就可以使用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而且,这种学习带有很强的互动性。

“慕课”有一套全新的课程模式。相对于传统的视频公开课,“慕课”更加灵活,注重互动,它吸收了传统课堂的一些特点。例如,有开课和结课时间,也有相应的作业和期末考试,想要拿到高分,还要上交作业,参与每次的讨论,并且进行同学之间的作业互评。

为了方便网络学习,在“慕课”平台,每个视频都被切割到十几分钟甚至更短,教师在讲课期间会做一些类似于“通关”的提问,只有正确回答问题之后才可以继续上课。对于回答不出的问题,也可以进入讨论区与大家进行讨论。在完成所有学习任务之后,部分课程还有相关学校颁发的证书认证。

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的可汗学院在这方面进行了相当有益的探索。可汗学院是一家教育性非营利性组织,利用网络影片进行免费授课,现有数学、历史、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等多个科目的内容,教学影片超过2000段。和三大平台的高端教学不一样,可汗学院利用了网络传送的便捷与录影重复利用成本低的特性,每段课程影片长度约10分钟,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以由易到难的进阶方式互相衔接。可汗学院的教学方式,就是在一块触控面板上,点选不一样颜色的彩笔,一边画一边录音,电脑软件会将教学者所画的东西全部录下来,再将录下的影片上传到网上,一切就大功告成了。可汗学院还开发了一种练习系统,记录了学习者对每一个问题的完整练习记录,教学者参考该记录,可以很容易得知学习者哪些观念不懂。可汗学院的这种方便的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改变了不少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美国,一些学校已经采用学生回家不做功课,看可汗学院影片代替上课,上学时则做练习,再由教师或已经懂得的同学去教导的教学模式。

这一切都在颠覆着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学习模式。慕课使学习充满了自主性和互动性,有利于学习的循序渐进。而且,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增进分享和协作精神。

3.慕课的开放选择模式对传统封闭式教学的挤压效应

随着网络宽带的增加、校园wifi接入点的增多、3G网络的发展、4G的引入,以及网络公开课各种媒介客户端的开发,受众可以使用智能手机、PAD、电脑等各种媒介,随时随地享受网络公开课的知识盛宴。网络公开课和社交网站的结合,更是大大拓宽了网络公开课的传播范围。这将给传统的以学校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形成挤压效应。

慕课的出现将学校课程、教师授课置于一个全球竞争的平台。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同一门课在不同的学校是由不同的教师讲授。受限于物理上的局限,跨校选课较为困难,跨国选课更不可能。但到了慕课平台上,同一门课程可以在不同的学校和教授之中进行比较和选择。上得好的课程炙手可热,点击量巨大;上得不好的课,自然无人问津。这种“用脚投票”效应实际上将传统“条块分割”的教学模式彻底打破了,使之形成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竞争局面。传统的授课模式如果不能打败慕课中的课程,将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

因此,特色化将成为慕课时代课程改革的方向。我们可以看到,在慕课时代,无论是哈佛的“幸福公开课”还是关于“正义”的课程,都极具特色。要么讲授者本身是“明星教师”,要么课程具有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性,只有这样的课程,才能够在慕课海量的课程竞争中赢得学生的喜爱。全球开放课程联盟主席斯蒂芬·卡森指出:“大学的使命是分享知识,我们的项目正是为全世界教育机构和个人提供帮助,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当全球大学都在这个平台上分享知识的时候,谁提供的知识最好,提供的方式最好,谁占据的受众市场就会越大。回顾历史,班级授课制从最初出现到形成制度,花了150多年的时间,以后又经过近150年的探索。班级授课制固然使“一个先生可以同时教几百个学生”成为可能。但慕课的影响更为深远,它以“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到地球最偏远的角落”为理想,试图让全球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全球顶尖明星教师的免费课程。就理论上而言,慕课使得全球一门学科只需要一个教师成为可能。这意味着将来对教师职业的重新洗牌。

慕课的挤压效应还表现在对传统课堂学生的分流上。斯坦福大学教授塞巴斯蒂安·特伦在2011年成立了Udacity。从2012年开始,全球各地超过75.3万名学生报名接受了该机构的网上授课。可以想象,随着慕课吸引力的增加,传统课堂的学生将出现流失。

三、慕课冲击下的应对及思考

慕课来袭,需要中国主动应对。我们看到,随着国外三大慕课平台进入中国,中国也有不少高校主动加入了慕课联盟。一些门户网站也开始涉足在线教育。早在2010年11月1日,中国门户网站网易就推出“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项目”,首批1200集课程上线,其中有200多集配有中文字幕。用户可以在线免费观看来自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级名校以及国内名校的公开课课程,内容涵盖人文、社会、艺术、金融等领域,同样有上述200多集配有中文字幕。新浪网、搜狐网也都开设公开课。在新浪微博、豆瓣等平台上也有学习者自发创建的群或小组,互相分享资源,交流学习心得。据果壳网近期对线上用户的一则小调查显示,甚至还有20%的中学生利用MOOC学习。MOOC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甚至有些网络课程的学分已经可以替代某些大学的学分。中国大学也开始主动加入到这样的学习平台当中。2013年,清华大学宣布加盟国外著名的在线教育平台edx,前期上线4门课程,面向全球开放。这无疑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

与此同时,一些公益性或商业性网站也在尝试建立本土化的慕课平台。如慕课网(imooc),由北京慕课科技中心成立,是目前国内慕课的先驱者之一。开设有前端开发、PHP开发、JAVA开发、Android开发及职场计算机技能等方面的课程。另一个酷学习(kuxuexi)则是上海首个推出基础教育慕课的公益免费视频网站。在网站首页上,写着这么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分给别人一半,你还有一半。你有一门知识,教会别人,你和别人都拥有一门知识。”这传达了慕课的分享理念。

我国基础教育工作者也开始对慕课给予关注。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与C20慕课联盟发起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与高等学校师范生微视频大奖赛”,其中涌现了不少学生喜闻乐见而又思想性很强的作品,微视频的授课呈现方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此外,C20慕课盟校也正在开发一批诸如“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的系列微课。但诚如陈玉琨先生所指出,“慕课作为班级授课制后最大的一场教育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视频学习和‘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移植到中国这样一个地区发展很不平衡,而城乡差距又极大的国家,还需要克服很多障碍。”

在笔者看来,慕课对于中国教育的影响,如下几个问题不容忽视:

1.知识共享下的自由与宰制问题

网络公开课的开放、共享的理念,使得知识以更大规模和更个性化的方式来分享成为可能。通过互联网,慕课拆除了大学和大学、国内和国际之间的围墙,带来了知识扩散的自由。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一定程度上扮演着“文化使者”的角色,悄无声息地展示着西方的文化标准和学术权威,并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国内受众的认同。这有可能造成对“真理”的垄断,抹杀知识和文化的多元性。在这种情形下,慕课的进入和对其追捧,无疑有了意识形态的内容。中国高校主动参与慕课联盟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意味着发出自己的声音,提供来自中国的知识。

2.技术平台与知识鸿沟的加剧问题

从国内来看,我国目前的教育资源的配置还不平衡,城乡不平等问题还十分突出。互联网的普及率在城市较高,在东部地区远远高于西部地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慕课模式可能还只能使一部分人受益。借用传播学中蒂奇诺的“知沟”假说和N.卡兹曼的“信息沟”理论,我们可以说网络公开课给所有社会成员带来的知识和信息的增量是平等的,但是由于其媒介素养以及已有知识储存量等的差别,网络公开课可能带来“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即那些经济水平好、信息水准高的人从中受益远远高于那些经济与信息水平低的人。这样一来,网络公开课这一新的教育传播形式所产生的效应非但不能填满这之前的知识鸿沟,反倒会使这道沟壑变得愈来愈深。为了避免知识增长上的两极分化,中国发展慕课需要加强基础网络设施建设,而且需要向中西部及农村地区倾斜,使广大信息弱势群体受益。

此外,教育是一项具有社会性的活动。人们通过学习保持联系,建立社会关系。缺失了实体课堂,受众无法直接参与知识传播的现场互动,没有学习的归属感,没有情感的体验,这显然也影响到教育的效果。而如果单单从网上学习名校的课程,却没有校园生活的经历、校园文化的熏陶,这样的大学显然也是不完整的。因此,慕课虽然显示了无穷的优越性,但一时半会儿还很难完全替代课堂学习,更难以替代实体大学。

教育专家陈玉琨教授指出:“翻转课堂与慕课的有机结合,正形成一场自班级授课制度创建以来教育领域的最大革命。”如何正确理解和看待这场革命,让互联网在线教育为中国教育添砖加瓦,是一个亟待我们继续深入思考和认真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牛宇鑫.在线课程“慕课”将改变教育行业[N].中国信息化周报.2013,09,09(19).

[2]马欢.中国在线教育如何办学?[N].时代周报.2014,04,04.

[3]马欢.国外在线教育:课程免费,形式多样[N].时代周报.2014,04,04.

[4]安然.“为知识开锁,让大脑给力”——专访全球开发课程联盟主席斯蒂芬·卡森[J].中国新闻周刊.2010(046):34-36.

[5]陈玉琨.“翻转课堂”从舶来品到本土化[N].中国教育报.2014,04,07,第7版.

[6]段洪涛,于朝阳.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的辩证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13,(02):77-81.

[7]方鸿琴.“慕课”能否引发大学教学模式变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9,30(A03).

(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行知分院)

□责任编辑:邓 钰

猜你喜欢

慕课冲击翻转课堂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奥迪Q5换挡冲击
奥迪A8L换挡冲击
一汽奔腾CA7165AT4尊贵型车换挡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