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彩贵州尽在文博

2015-06-13吴文仙姚源清任廷会章冲成

当代贵州 2015年29期
关键词:文博会文创贵州

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姚 远 吴文仙 姚源清 任廷会 章冲成

多彩贵州尽在文博

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姚 远 吴文仙 姚源清 任廷会 章冲成

数字文创新体验

“抱抱我吧,快来抱抱我吧!”

梵净山麓,两只金丝猴在游客脚边蹭来蹭去。游客一伸手,淘气的猴子却蹿上枝头,逗得人们哈哈大笑。

其实,猴子、树枝和美丽的风景都是3D透视投影,这是贵州文博会推出的“妙不可言——影视互动体验”。

如何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如何实现非遗资源的创新性保护?如何打造“永不落幕”的文化盛宴?贵州文博会将数字化融合作为重要主题,以信息资源大数据为支撑平台,通过数字体验、网上商城、交互活动等形式,让观众感受不一样的贵州文化。

会上,贵州民族文化数字体验馆成为最受欢迎的场馆之一。这里集中展示了“妙不可言——影视互动体验”、“气象万千——互动呈现”、“触手可及——点播服务”、“黔贵遗音——音乐欣赏”、“身临其境——影视观赏”等数字化互动服务,其使用的声光多媒体、LED显示、三维虚拟展示等高科技手段让观众流连忘返。

“妈妈,快来看,鼓楼立起来了!”7月25日,一位小朋友拿着IPAD,用摄像头对准芦笙、笔筒、鼓楼、苗族头饰的画片。他惊奇地发现,这些物品都从屏幕上立了起来,还可以360°旋转展示——这是利用AR增强现实体验系统实现的效果。

在他身旁,几位老人坐在“黔贵遗音”区域的环形装置中,轻松操作多点触控视听系统,逐一欣赏八音坐唱、彝族民歌、芦笙舞曲等民族音乐。在“气象万千”区域,身着苗族服装的虚拟迎宾小姐用中英双语致以热情的问候,解说员利用非接触式互动数字沙盘向游客介绍贵州民族文化、旅游文化的分布情况。在“身临其境”区域,十余平方米的沉浸式体验空间正在上演裸眼3D“大戏”——以堂安侗寨和贵州文化掠影为主题的两部纪录片,让观众真正身临其境,水碾、石碓、纺车似乎触手可及。

排队人数最多的要数“触手可及”区域。利用物体识别联动系统,游客可以随意调取八音坐唱、傩戏、蜡染技艺、萧笛制作、木鼓舞、毛龙节、刻道、苗绣、马尾绣、银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字和视频介绍。用手指一推,视频立马就在大屏幕上播放,这项功能吸引了许多年轻游客。

“木鼓舞、毛龙节、刻道都没听说过,来数字体验馆才了解其中的文化价值。”贵阳市民雷蕾说,在数字体验馆,她看了很多非遗项目的介绍,听了具有立体环绕效果的民族歌曲,还“和虚拟的金丝猴照了相”。

“通过数字化传播、共享贵州的民族文化,可以让更多的市民通过远程观赏、学习并深入探索。数字化的范围很广、受众面很大,能够很好的保存、展示民族文化。下一步,美术馆、博物馆的发展,我们都希望能走数字化道路。”贵州省图书馆党委副书记韩红表示。

利用数字化技术将贵州的文化资源长久保存、广泛展示,本届文博会做了大量探索。除了数字体验馆外,“掌上文博会”是更为便捷、更为长效的工具。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多彩贵州文创博览交易会公众号,游客便可以使用“掌上文博”、“文博商城”、“文博服务”等功能。其中,“掌上文博”提供了资讯、导览、地图等功能,还可以在线浏览展区;“文博商城”则提供了“太阳鼓”银饰、“黔包”风物、“布依阿妈”鞋履等贵州文创产品,方便游客选购。

本届文博会将数字化融合作为重要主题,以信息资源大数据为支撑平台,让观众感受不一样的贵州文化。图为小游客利用物体识别联动系统了解非遗资料。(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杜朋城//摄)

“‘掌上文博会’让为期3天的实体展会变成永不落幕的文化盛宴,这种模式将会延续下去。”贵州文博会执行团队负责人陈珑介介绍,除此之外,文博会200余家参展商都实现了数字化展示,买家和客商扫描二维码便可以进入商铺的微商平台,实现实时接洽和交易。

文化创意与科技相融合,为游客、展商、采购商带来一场数字化、信息化、交互式的文化盛宴。借力大数据、新技术,“文化促发展、创意赢未来”正在走进生活、变为现实。

贵州企业别“创”一格

以苎麻、魔芋、丝瓜作为原材料,以云朵和老虎作为鞋帮的图案造型,同时融合水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7月24日,在文创集市“宏贵祥云神虎”展位前,一双双做工精细、花样繁多的“老虎鞋”走俏展区。

“我们的‘祥云神虎’民族风健康休闲运动鞋使用的是纯天然原料,同时结合祥云文化和中国虎文化的吉祥图案进行艺术设计,兼具传统与现代之美,不仅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而且非常环保。”据荔波宏贵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宋珍平介绍,“祥云神虎”牌运动鞋的开发,至少保存了夏布、蜡染等五项非遗技艺。但“祥云神虎”牌运动鞋目前只是作为展示品,用以上市前的宣传和市场调查,并不出售,这让不少参观者表示遗憾。

利用会展作为平台,深度展现“文化创意+”的新理念,来自贵州省内的116家企业不遗余力地集中推广和展销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和企业文创产品,众彩纷呈,竞相争妍。

“这次文博会的主题之一就是突出多彩贵州,但‘彩’字要怎样体现才能落地,我觉得草木染就是很好的注脚。”在文创体验馆“旋子创艺”展位里,负责人高旋耐心地向记者介绍公司的草木染系列产品:服饰、女红、体验包、围巾、领带……各种产品花色靓丽,琳琅满目。

“草木染是自然染色,基本上没有什么污染,并且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高旋介绍,草木染不仅可以延伸到蜡染、刺绣甚至现代服饰生产的任何一个环节,而且对草木染产品的开发设计,还能让人们回归传统,传承和提升民族文化技艺。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对原生态地区进行合理开发与保护成为了当前备受关注的话题。对此,贵州森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文创与城镇化的结合做出了探索。走进临展综合馆文创与城镇化版块万峰谷自然艺术体验中心,但见柴禾枯叶旁,棋枰陈列,吊椅悬挂,加上由艺术家马兴文设计的舞动的水滴、香格里拉艺术沙发、水字立体书法等艺术作品,一股古色古香的气息令人沉醉。

据工作人员介绍,万峰谷自然艺术体验中心由“水、地、天、仁”四大主题构成,“水”“地”“天”代表大自然与生命的源头,“仁”包含了世间万物之间的友善与情感,既体现了老庄思想“敬·自然”的精髓,也与万峰谷“回到人类幼年”的心灵原乡理念契合。

贵州文博会不仅为贵州企业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更让贵州的文化和创意得到尊重与共享。图为“祥云神虎”系列产品。(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杜朋城//摄)

“你可以住到在当地的画家家里,也可以带着孩子在传承人家里学蜡染技艺。”作为贵州森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兴义万峰林开发的一个文创产业基地,在董事长梁上燕看来,万峰谷正是未来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向。

和万峰谷自然艺术体验中心一样,传习所、蓝花叙事工作室、林雪飞工作室也吸引了不少游客,许多企业负责人感到不虚此行。台江民族民间服饰织锦工艺的残疾绣娘张艳梅感慨颇深,此次文博会,她不仅收获了诸多私人订单,完成了4万余元的交易额,更与贵州唐人坊等多家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这次文博会不仅为贵州企业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更让贵州的文化和创意得到尊重与共享,是一次难忘的文博之旅。”

非遗的传习课堂

“一个茶壶居然能设计成‘龙喷水’,有创意。”

“这对‘招财蛙’太可爱了,造型独特。”

……

贵州文博会期间,众多游客对牙舟陶器赞不绝口。

牙舟陶源于贵州省平塘县牙舟镇,以其盛产丰富优质的制陶泥土而得名,距今有600多年历史。

上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牙舟陶小作坊式的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手工艺品现代化的发展要求,牙舟陶产业一度衰败。2006年,在深圳务工的张禄麒决定回家传承祖业。经过两年多的挖掘,2008年,牙舟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享有中国“十大名陶”之称的牙舟陶又得以发光。

“祖辈传下来的东西不能丢,不管传承之路多么艰难,我都会坚持下去。况且这条路上不是我一个人在奋斗,政府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机会,就如这次文博会,让我们山沟沟里的精美陶器得以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他们知道我们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张禄麒很感激政府提供的非遗展示平台,一家三口在展厅里各司其职,忙得不亦乐乎。

年仅11岁的儿子张狄在柜台边给游客讲解陶器“水鸟”的发声诀窍,开馆第一个早上,他就卖出300多只“水鸟”。“我现在主要是跟爸爸学习制陶技术,会制作一些‘怪兽’、烟灰缸之类的小陶器,长大了就能传承他的手艺。”

张禄麒认为,一项传统技艺绝对不应该只由一个人来传承,而应该是一批人,而贵州文博会为非遗传承搭建了平台。(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李 森//摄)

“这是龙凤倒须壶、荷叶口苗绣花瓶,这是‘双龙戏珠’、‘喜上梅梢’……”妻子罗龙萍在展柜前介绍牙舟陶器精品,三天就卖出了两万多元的产品。文博会展览结束后,罗龙萍将在非遗馆长驻,以此为基地,为游客“量身定制”牙舟陶艺产品。

张禄麒手捧陶土在拉坯机前小心翼翼地炼制陶泥,准备制作一个“百鸟朝凤”花瓶。“制作一件陶器大体上要经过调制陶泥、拉坯成型、贴花刻线、施釉注彩、装窑煅淬等步骤。”张禄麒说每一道工序少则半年多则一年才能熟练。

“陶泥的干湿度、拉坯的技术、烧窑时火候的把控,这三点很关键,要做到心、眼、手三者合而为一,没有深厚的功夫是做不到的。”游客的提问,张禄麒耐心地逐一解答。

展会中,张禄麒身边总围坐着一群“新学生”,教他们制作脸谱、十二生肖、茶杯等简单器物,看着学生们专注的神情、围观游客的赞叹、闪烁的相机灯光,张禄麒很舒心,他喜欢这样的课堂。“牙舟陶能在本土文博会的非遗展馆中参展,这是我梦寐以求的,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人知晓牙舟陶、喜欢牙舟陶、宣传牙舟陶,同时,我们也能了解大众的需求,进而转变发展思路,这是我参加这次文博会的首要目的。”言及此,张禄麒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

展会上的热闹景象反衬着展会下的落寞,牙舟陶的复兴传承之路并非张禄麒起初设想的那么简单,不管是技艺的传承还是产品的发展,牙舟陶艺都面临着极大的困境。

“掌握牙舟陶艺的老一代艺人大多年岁已高,传承人匮乏。牙舟陶产品设计陈旧,很多塑料制品、不锈钢产品等生活用具进入大众家庭,牙舟陶产品的市场开始边缘化。”在张禄麒看来,牙舟陶艺当前的困境也是众多贵州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境。

文博会非遗展馆这样的平台毫无疑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遇,通过在文博会上的观察与沟通,张禄麒深知要改变上述困境,必须转变牙舟陶的发展思路——改变产品定位,转变经营方式,转而走装饰、工艺、收藏的道路。在营销方式上,实施差异化战略,生产符合现代人生活与审美需求的产品,进而打开销路。

张禄麒说:“一项传统技艺绝对不应该只由一个人来传承,而应该是一批人。”另外,传承人应吸取优秀经验,“这次文博会,让所有的非遗产品集聚在非遗展馆中进行活态展演,既方便游客观赏,又能让我们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玩的就是创意”

“绝对贵州文创产品设计大赛”颁奖典礼集中展现了贵州本土设计师、文化创客的智慧与思考。图为颁奖典礼现场。(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李 森//摄)

“忐忑,因为这是第一届。而产品设计,对贵州绝大多数设计师来说,绝对是一次跨界之旅,结果会如何?”

“此次文博会意义非凡!文博会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舞台,我们站在自己的舞台上,让更多人能够看到我们——贵州本土的创客。”

贵州文博会前后,“2015绝对贵州文创产品设计大赛作品展”的策展人潘峰两次记录下了自己的心语。

“有意思,怎么想得到!”文博会期间,这是潘峰听到最多的话。

从今年3月份启动比赛,到6月中旬收网统计。大赛组委会共收到来自社会各界380余件作品,其中专业组230余件,学生组150余件。经过相关专家评审,最终90件作品入围参展,其中13件分别获得文创大奖、最佳文创奖、优秀文创奖、文创未来奖。

“有的作品可能花上几个小时才做得出来,而有的只需几分钟就能搞定。玩的就是创意。”潘峰如是评价。

作品范围涵盖了办公文化用品、家居生活用品、地方风味小吃、娱乐旅游用品、生活装饰用品等,设计师们用自己的创意灵感将它们连缀起来,让创意融入,使贵州元素通过具体的产品创意设计有了灵魂。

在“绝对贵州文创商品设计大赛”颁奖典礼上,设计师娄波凭借作品《丝想》获得唯一的文创大奖:以丝娃娃的面皮为基础,在面皮上使用特殊工艺,印出有贵州名胜古迹山水风景,比如甲秀楼、青岩古镇、苗家鱼等图案,“让味觉和视觉共存,舌头尖尖的贵阳,有思有想。”

而汕头大学学生龙沁洁却凭借苗家汉子上衣、侗族花裙等民族服装造型的风筝《空中的民族博物馆》获得未来奖。把儿时玩的风筝设计成民族服装的样式,放飞到空中,“在蓝天大幕布上,花花绿绿的精美服饰,一念之间的概念转换,让民族博物馆延伸到户外”。

“作为文化创意设计大赛,这并不是第一次;而作为文创产品设计,这对于贵州集体设计师来说,绝对是第一次。”潘峰说。

作为大赛的主要承办单位——“绝对贵州创意设计联盟”(以下简称“绝对贵州”)于2012、2013和2014年已经分别举办过“绝对贵州图形设计邀请展”、“绝对贵州2013文化创意周”和“醉创意设计邀请展”专业文化创意设计活动。

“2012年、2013年是为了好玩,我们设计师发出自己的声音;到2014年,我们落实到酒上,实现了产品化。”潘峰说,“设计主题大都以贵州图形、符号等平面设计为主,现在成了产品设计。产品最终是要走向市场实现价值的,这是一个考验,也是一个转变。”

娄波也表示了相似的观点。他坦言尽管获得了文创大奖,但是将他的设计变成产品,还有路要走,“一个是工艺问题,怎么才能使得图案以性价比最高的方式呈现在面皮上,需要反复的实验。”

尽管如此,“绝对贵州”对未来还是充满了信心。

“作为本土设计师,把本土文化延续下去是一种责任。通过继承传统工艺,让文化产业创新地融入百姓生活中,让文化传承、延续下去。”潘峰说。(责任编辑/喻 丹)

猜你喜欢

文博会文创贵州
陶溪川文创街区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新时代的贵州值得期待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第十三届深圳文博会闭幕 成交约2241亿元
第十二届深圳文博会圆满落幕
第十一届深圳文博会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