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文化与大众需求
2015-06-13王远白
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王远白
阳明文化与大众需求
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王远白
编者按:王阳明作为儒家代表人物、心学集大成者,其思想在中国甚至东亚、东南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何认识阳明文化?黔中王门地位和影响如何?如何结合大众需求传播阳明文化?记者就此专访赵平略教授。
“人人皆可为圣”
赵平略:有人说,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这句话是否正确,有待时间检验。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会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内心,关注自己的本质需求,这是一个大势。
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道德原理与道德规则,就是一个人的本质需求。只不过,有的人被私欲蒙蔽,看不见自己的良知,更无法践行良知。因而,要致良知,首先就要努力认清自己的本质需要,并且按照良知的指引行事。认清良知,践行良知,这就是王阳明的良知学说。王阳明自己曾说,他的良知学说可以向百代以后的圣人质证,我觉得这就是阳明学的魅力,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总能从中得到启迪。
赵平略:二者并不矛盾,只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说的是现实中的人由于各种原因,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所以,人要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满街都是圣人”并不是说满街人都成了圣人,而是满街人都具备成为圣人的潜质,都可以成为圣人,这就是“愚夫愚妇皆可以成为圣人”的意思。王阳明龙场悟道,认为圣人之道存在于人的心中,这也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都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从而走在成圣的路上。
本期访谈嘉宾:赵平略教授,贵阳学院阳明学与地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阳明书院院长,贵州省阳明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长期从事阳明学与贵州地方文化研究,出版《阳明先生集要》、《王阳明与阳明文化》等十余部专著。(受访者供图)
赵平略:阳明心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心即理”,理就是道德原理与道德规则,心就是人本质的需求,“心即理”的意思是说,道德原理与道德规则源自于人的本质需求。这一概念在今天并不过时。用王阳明“满街都是圣人”的观点来看当下社会,我想至少可以有这样两点启示:第一是道德乐观。我们一些人总认为世风日下,社会的道德状况一天不如一天,但却忽略了道德是每一个人的本质需求,正因如此,只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努力,每一个社会组织努力,人们的道德水准是会一天一天提高起来的。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即人们的道德水准总体情况是不断提高而不是相反。第二是社会道德的建设要以尊重人、相信人为基础。作为本质要求,每个人都有义务提高其道德修养,道德建设只有建立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唤醒每一个人的良知,使其努力成为一个道德的人。
阳明学热潮始于黔中王门
赵平略:早年在龙场时,王阳明就建立了龙冈书院,当时前往求教的这批学子其实就已经属于王门弟子。虽然在此之前,王阳明在北京也收过弟子,但其时王阳明自身尚未悟道,阳明心学还没有形成,因此,严格来说,真正阳明学意义上的王门弟子不是其在北京收的学子,而是龙冈书院的弟子。再后来,王阳明又应贵州提学副使席书邀请到贵阳讲学,这批学子中许多人服膺阳明心学,与王阳明在龙冈书院的弟子一道,形成了黔中王门的第一代。在这批弟子和一些来贵州做官的弟子不遗余力的地宣传和培养下,又陆续形成黔中王门的后几代弟子,产生了一批批的学者。毫不夸张地说,黔中王门是全国最早形成的王学门派,全国阳明学的热潮开始于贵州,开始于黔中王门。
赵平略:黔中王门产生了很多成果,其中就出现了一些在全国具有很大影响的学者,如孙应鳌就曾担任工部尚书、国子监祭酒等官职。国子监祭酒是当时全国最高学府的校长,担任这一职务的必定是当时公认的大儒,孙应鳌能够担任这一职务,说明他在全国儒学领域是有公认的成就的。孙应鳌重点研究易学,他的易学成就代表着当时易学研究的最高水平。此外,黔中王门的李渭、马廷锡等,在阳明学研究上,都有独到的成就。
在走向全国的同时,黔中王门学者还纷纷在家乡兴办书院,开堂讲学,传播阳明文化。如孙应鳌在清平,李渭在思南,都建立有书院,而马廷锡则在贵阳长期讲学。他们都为阳明学的传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赵平略:王阳明在贵阳讲学提出“知行合一”,主要是因为当时知行分离的状况很严重,这主要体现在两点上。一是在王阳明悟道之前,当时理论界还没能很好地认清道德原理与道德规则的来源,对道德知识方面的问题没能解释清楚。一些学人总认为,探求道德知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这就必然造成了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的脱离;二是有些人原本就没有打算真的践行道德规则,当然就不会产生道德的行为。两者都造成了知行的脱离。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就是要人们认清道德修养必然包含着“知”,也必然包含着“行”,二者不可分离。王阳明的这一理论直指道德修养上的弊病,因而受到了人们的欢迎,直到今天,这一理论仍然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当然,人们今天理解的“知行合一”可能并不完全与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相同,但知行应该结合,言行应该一致等,其实也是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题中之义。贵阳市的城市精神是“知行合一,协力争先”,就是对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发展。
大众需要阳明文化
赵平略:我认为阳明文化的发展应该有两个方向,一是从书房走向书房,二是走出书房,走向大众,二者不可偏废。
从书房走向书房,就是说对阳明文化的研究要更深入,要有一批学者专门深入地研究阳明文化,不断探究和发现阳明文化的深层价值,产出更多更高深的研究成果。走出书房,走向大众,就是要发挥阳明学的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阳明文化,接受阳明文化,从阳明文化中受益。没有从书房走向书房,阳明文化的深入研究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没有从书房走向大众,阳明文化巨大作用同样无法很好的发挥,这都是非常可惜的事。
赵平略:大众需要文化,更需要阳明文化。阳明文化虽然是精英文化,但并不是脱离大众的文化, 阳明文化中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观点,虽然需要一个理解的过程,但还是可以给普通老百姓讲清楚的。阳明文化如何走向大众呢?我认为一是需要一批学者认真研究阳明文化与大众需要的结合点,研究大众的需求,研究不同人群不同的接受能力,让阳明文化以大众喜爱的方式,能够接受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二是要尝试多种传播方式,现在的传播渠道多种多样,要抓住大众喜欢的传播方式,让更多人接受阳明文化。
阳明文化的传播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大众接受阳明的方式也会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大众而言,也需要更为主动地学习阳明文化,从而领会阳明文化的现实意义。
赵平略:我从2004年开始研究阳明学,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了。个人的体会主要有两点:第一,成人由己。王阳明说“成圣由己”,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否成为道德的人,完全在于个人的自我修养,在于个人如何要求自己。王阳明“成圣由己”的启示就是成人由己。一个人事业是否成功,学术上有无收获,企业能不能生存发展,虽然有很多外部的因素,但最关键还是在于个人的努力程度;第二,要做一个道德的人,但也不能被一些虚假的、不道德的“道德规则”绑架,成为伪道德的牺牲品。如何判定一个道德规则是否道德?这需要用自己的心去判定。因为按照王阳明的说法,道德原理与道德规则源自于人的内心需要。如果一个道德规则不考虑普通人的基本需要,只是保障了少数人利益的话,那这个规则就是不道德的,也就不必要遵守。(责任编辑/姚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