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力实施“人才工作促进生产力工程”
——遵义市全力打造人才创业和科技创新优选地

2015-06-13文丨罗

当代贵州 2015年25期
关键词:遵义市人才工程

文丨罗 军

大力实施“人才工作促进生产力工程”
——遵义市全力打造人才创业和科技创新优选地

文丨罗 军

2013年,江西抚州人嵇建斌来到遵义,与本土人才胡光强一起在红花岗区创立了贵州省第一家生产硬质合金产品的公司。嵇建斌如今已成为公司的副总经理和和总工程师,公司2014年实现产值3200多万元。

除了嵇建斌,还有被创业平台吸引的何博文、举家搬迁遵义的崔伯恩……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在遵义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

让人才落地促进发展,一直是遵义市人才工作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遵义市以“人才工作促进生产力工程”为总载体,全力打造人才创业和科技创新优选地。开局在先,建设在先,让人才在产业发展中转化为最现实的生产力。2014年,全市从业人员339.4万人,人才资源总量全省第一,地区生产总值1874亿元,经济发展群众满意度测评全省第一,增比进位综合排名全省第二,25项经济指标位列全省综合测评前三,经济总量跻身西部30个同类城市前列。

立足市情谋划人才强市布局

遵义既是全省的工业、农业和教育大市,另一方面却是总体发展滞后,仍有31个贫困乡镇的后发地区。“如何在保住绿水青山的前提下挖掘金山银山”一直是遵义不可回避的问题。

“我们资源禀赋好,但是发展仍有差距,根源是人才的问题。”遵义市人才办主任王先郁说,“遵义出台‘两个意见’和‘一制度六办法’,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用好‘党管人才’的政策优势释放人才活力,解决人才短板问题。”

两年来,遵义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落实科教兴黔战略”、“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加快科技创新”的两个“实施意见”(以下简称“两个意见”),提出含金量高、操作性强、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一经推出迅速在全市产生强烈反响。

“两个意见”涵盖人才培养、引进、激励、评价、流动、待遇、服务等多个方面,实现了人才政策从“单一突破”向“整体联动”的改变。2014年市、县两级共预算人才资金2.69亿元,人才资金保障更加坚实。全市建成1500余套人才公寓,部分高层次人才公寓实现拎包入住,有效解决了人才住房问题。

根据“两个意见”,市委组织部牵头制定了《党委联系人才制度》、《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实施办法》、《引进高层次人才住房保障办法》、《引进高层次人才绿色服务通道管理办法》、《引进高层次人才挂职管理办法》“一制度六办法”,修订了非公企业人才职称评定、市管专家、人才基地、创新人才团队等管理办法,使人才政策更具针对性、实用性。

“我们是‘两个意见’最大的受益者,不仅引进了好几名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还把全院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遵义市农科院院长余吉平说。

更为重要的是,在“两个意见”的带动下,市直部门和各县(市、区)的工作思路也发生了转变,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开始了探索:

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分别牵头制定了《15851人才精英工程实施方案》、《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推进方案》,红花岗、赤水、习水、仁怀等地分别出台了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一个覆盖全市的人才政策体系正在形成。

正安县出台了《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速“正安崛起”的意见》,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党管人才运行机制。习水县出台了《习水县关于加强煤炭行业“百千万”人才工程引进激励办法》,为煤炭行业人才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重大工程示范引领建设

2014年2月,遵义市首批“15851人才精英工程”举行授牌仪式,205名第一、二层次人才获得市委、市政府表彰,并资助人才科研项目33个共160万元。

一直以来,遵义都面临着“紧缺人才引进难、本地人才培养难”的人才困境。为加速本土人才培育,市委、市政府实施了包括“15851人才精英工程”在内的系列人才培养工程。

实施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2014年新增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4个,总量达13个,位列全省第二;新增省级院士工作站3个,总量达12个,约占全省的1/4;新增市级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市级科技创新平台31个;获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超过260项,资金支持近亿元。

实施企业家培养工程,将企业家培养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计划,选派一批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参加“复旦大学遵义市现代金融知识专题高级研修班”、“遵义—上海民营企业家研修班”等多层次培训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实施人才基地建设工程,以国家火炬计划遵义航天军转民(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等为重点,大力开展人才基地建设,全市建成各类人才载体537个,其中国家级104个、省级123个。2014 年,国家第七个、西部首个公务员实训基地落户遵义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在湄潭县挂牌。

遵义市通过召开人才工作现场观摩会的方式,加强交流互鉴,营造比学赶超氛围。(遵义市委组织部供图)

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2014年市级投入800万元,培训各级各类人才11000余人次,新建20个名师工作室和10个名校长工作室,评选市级名校长73名、市级名师189名、市级骨干教师759名。目前,全市省级名师达36名,省级骨干教师达423人。

实施人才培养“5个千人计划”,采取与科研院所和高校联合办班、订单培训、跟踪扶持等方式,开展千名青少年培养、千名技能人才订单培养、千名专业技术人才职称提升、千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五个千人计划”。2014年全市共培训各类人才26.98万人次。

同时,通过实施“一县一博,百才助遵”、“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全市两年来共引进急需紧缺人才10928名,引进高层次人才755名,其中博士153名、硕士580名,形成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驾齐驱、互促共进的局面。

围绕产业聚人才促发展

2015年4月28日,遵义市“人才工作促进生产力工程”现场观摩会召开,市、县两级组工干部现场观摩了红花岗区信息产业园区、新蒲新区综合保税区、绥阳金银花科技产业园等12个人才项目,随后召开座谈会进行交流探讨。

这是遵义市组织系统第二次召开人才工作现场观摩会,通过现场观摩重大人才项目,“晒成绩”、“比差距”,营造了加强人才工作交流互鉴、比学赶超的氛围。

正安县经济开发区内的吉他制造企业——遵义神曲乐器制造公司,2013年8月入驻,2014年初投产,年产及销售吉他30万把,实现工业总产值5000万元,带动就业500余人。公司总经理郑传祥是正安安场人,是遵义实施“凤还巢计划”以来第一批回乡创业者。遵义市实施“凤还巢计划”,通过“血缘”、“地缘”、“业缘”,实现在外优秀人才技术、信息、资金回归,催生“还巢”经济。目前已成功回引像郑传祥一样的创新创业人才100余人,催生了一批“还巢”企业。

“过去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仅仅靠单项的人才激励,很难营造出良好的人才环境。”遵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杨斌说道,“因此,现在我们更加注重政府、企业、社会资源的整合,搭建贴近产业的人才工作载体,通过项目化实施,不仅在全社会兴起了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更促进人才创新创业蔚然成风。”

2014年,遵义市启动了“娄山智库计划”,通过聘请、合作等形式,将两院院士、“千人计划”入选者等高层次人才纳入“娄山智库”,构建遵义核心智库。目前已出台《“娄山智库”管理办法》,初步形成100人的顶尖专家智库名录,分市级、行业、用人单位三个层次开展决策咨询与科研合作。2014年8月,成功举办“院士专家援黔行动—遵义革命老区行”活动,邀请10余名院士近100名专家与遵义达成合作协议30余项。

同时,立足县域产业特色和优势,实施“一县一品计划”,打造一批县域人才项目载体,在全市形成“一县一品”、“一县一特”的人才工作格局。如习水县围绕煤炭产业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引进100名中高级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1000名安全管理人才、10000名工人,吸引集聚了一批产业技术人才。绥阳县建立金银花科技产业园,形成一个集金银花种苗选育、种植推广、深加工、品牌营销、终端零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积极打造中国金银花产业第一品牌。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4年遵义市新增新增返乡创业19669人,创办小微企业2857户,新增创业实体3.94万户,带动城乡就业13.5万人。

(作者单位:遵义市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哈文丽)

猜你喜欢

遵义市人才工程
《计算机辅助工程》征稿启事
人才云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第九小学四(4)龙思泉中队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高速透平真空泵工程应用
遵义市关工委:围绕示范抓巩固“五好”组织显活力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雅安市关工委到遵义市考察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在遵义市枫香镇花茂村考察
子午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