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那些话儿
2015-06-12谢宗春
谢宗春
课堂语言,是老师教育智慧和理念的显示器。自然、贴切、多彩、幽默的课堂语言,不仅能关注情感指导学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更把课堂润滑得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因此,课堂语言也是评判老师业务素养不可忽略的重要元素。观我校L老师借班执教《记承天寺夜游》一课后,我对此有了更加直观真切的感受。
“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的思考”
L老师问学生一个文本理解方面的问题,一学生举手回答。
表达精准,语言流畅,一气呵成,滴水不漏。
“嗬,好精彩的回答,太完美了!但我觉得这个回答里可能少了我们自己,因此有点不真实。请问,你的这个回答是来源于自己的思考,还是……?”老师欲言又止。
“嗯……是《全解》……”该生有些愧意。
“哦!不过,我觉得不重复别人,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的思考,最真实,也最有价值。我们的思考可能不那么全面,但真实的自我发声最美!大家一起交流补充,就一定能胜过任何的《全解》!再说,吃别人嚼过的馒头也没味道。呵呵,看来,这都是《全解》惹的祸噢!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抛开《全解》类的书籍,学会自己动脑,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的思考,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当下,《全解》类的教辅书铺天盖地,这类书在帮助学生的同时,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那上面有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却看不到思维的流动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很多孩子抵御不了这些答案的诱惑,放弃了自己的思考,他们只是把答案机械地搬下来——他们的口中之言、纸上之字有多少是自己真实的心中之思呢?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严重的思维依赖,越来越不会思考,越来越不相信自己。阅读是一种私人化的、静默的情感体验和认知过程,怎能丧失自我,人云亦云呢?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合理使用教辅书的同时,更应鼓励他们自我思考,自我表达,自我历练,自我成长,不断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L老师说:“我们要抛开《全解》类的书籍,学会自己动脑,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的思考,做一个真正的自己!”就是对此现象的及时纠偏和矫正。
“祝贺你,也谢谢你!”
在“品出味”后的“读出味”环节,一学生在二胡曲《月夜》伴奏下,把文本朗读得有声有色、韵味十足。课堂先是寂然无声,继而掌声一片……
“理解后的朗读就是出味!”L老师评价道,“跟着他的朗读,我们仿佛走进了那个空灵澄澈的月夜,和苏轼走在了一起。不!仿佛他就是苏轼(众生笑)!我相信,课文中描绘的景物,一定在他脑海里变成了一幅美丽宁静的画面。如果我们朗读文本时,都能这样边读边听边想象,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证明你真的读进去了,读懂了。面对如此倾情投入的朗读,我怎能无动于衷呢?君子动口也动手,和我握个手吧,祝贺你,也谢谢你!”
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个学生脸上灿烂的笑容。L老师一句幽默的“君子动口也动手,和我握个手吧”,俯下了身子,把自己变成了学生的“粉丝”,也把课堂搅得风生水起、其乐融融。给学生搭建一个表演的舞台,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地释放演绎自己,然后,做他们忠实的粉丝,为他们喝彩加油,这样的老师,学生怎能不亲近呢?
“我送你一支笔,你送我一段文字”
时已冬至,天气颇冷。课的尾声,老师安排了一个小练笔。班级最后排一学生在玩手套,一会儿戴上,一会儿取下,他甚至把脸贴在课本上,用嘴巴和鼻子翻书。呵呵,一看就知道,是位有“个性”的学生。
L老师走近了他。
“不看你都能感受到你是个帅气的阳光男孩,”L老师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你自己感觉到了吗?大家都在写,我们也写一个,好不好?”
“我没笔……”他直起身子,眼睛却没看老师。
我们刚才都看到,他桌上原本有一支的,只是他自己又拿掉了而已。而这,L老师其实也早就看在眼里。
“哦,原来是这样,下次上战场可不能忘带武器哦!我这正好有一支,送你用吧!”L老师从口袋拿出自己的笔,双手递给学生。“咱们来一个约定,我送你一支笔,你送我一段文字,怎么样?”
学生没想到老师有这一招。他不知所措,一时语塞,可手里的笔,却不由自主地动了起来……
时有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出于叛逆或标新立异,他们对老师的规劝或引导不理解、不配合,甚至抵触。如何教育少数这样的学生,考验着老师的智慧和耐心。有的老师为了赶教学进度,视而不见不闻不问;有的老师强硬呵责,可却常常两败俱伤,适得其反。老师的注意力应该像阳光,理性、智慧、公平地照到每一位学生身上。这节课上,L老师将计就计,因势利导,巧设台阶,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我反省、自我认识的机会,让他在课堂上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成长。这样,既撒播了阳光,又唤醒了学生。在这个寒意渐浓的冬日,感到温暖的,除了学生,更有观课的笔者……(作者单位:安徽省定远县吴圩中学)■
□责任编辑 万永勇
E-mail:jxjywy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