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语感自幼始,经典美文伴成长
2015-06-12廖宜峰
廖宜峰
古文是我国优秀文化的起源与精髓,古文功底又成为一个人文化修养的重要体现。然而,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古文教学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尤其在小学阶段,各版本的教材都只是从三四年级开始,每册安排一两篇文言文寓言故事。学生在小学阶段只接触了不到十篇文言文,甚至更少。而当孩子们踏入初中后,除了语文科目加大了文言文比例外,其他文科类科目,如历史、地理等很多学科都渗透了文言文。这样,就使得刚入初中的小学生遇到此类题型就感到茫然。因此,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多接触些经典文言文句段,熟读成诵,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阅读经典,初知其意
基于小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水平较低,教学文言文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特别是低年级文言文教学,要通过阅读经典文言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且只要求学生粗知大意、不求甚解即可。例如在教学一年级学生时,根据他们最爱听故事的特点,我就选择一些短小、精粹、故事性强的小古文,如《精卫填海》一文,我先让学生熟读成诵,然后引导学生粗知大意,比如“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这一段,我问学生,哪些字是你认识的?我们来比赛看看谁是认字高手。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识字,猜一猜,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人?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实际上就是通过实词,让学生把故事串成一句通顺的话,这和现代文教学中的乱词组句训练是异曲同工的。学生在诵读、理解字意思的过程中,文言语感得到了训练。
二、指导阅读,增强语感
在教学文言文时,不必对文言文的专业语法进行讲解,只要教会学生读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意思后大量诵读背,达到熟读成诵,就能在不自觉中养成文言文语感。如:我在教学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蜀鄙之僧》一课时,引导学生初读、断句读、对比读、摇头晃脑读、配乐读等一系列的古文诵读法,不断地读,教学生读出古文的味儿,然后通过提示:课文讲谁?干什么?结果怎样?让学生用文言文形式归纳课文内容:蜀鄙有贫富二僧,皆欲之南海,终,贫者至而富者不至。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读文言文的方法,又增强了文言文的语感。
三、对比阅读,同步训练
文言文语感的培养不是孤立的,它同属于汉语言文化的语感,必须和现代文语感的培养同步进行。如《曹冲称象》一课,全文近300字,而文言文《曹冲称象》只有“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这七十个字。教学时采用文白对照,在学习现代文的同时,让学生诵读文言文,使现代文语感和文言文语感得到同步训练。像这样文白对照学习的课文还有很多,如人教版教材中安排在各册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纪昌学射》等,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文白对照学习、语感同步训练的资源。
四、拓展阅读,强化语感
对文言文语感的训练,还可以在教学现代文课文时进行相应的拓展。即教者可以抓住课文的特点,适时加入相关文言文的训练。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课时,学生对周瑜因“心里很妒忌”而处心积虑要杀诸葛亮不太理解,因此,我借此机会出示《三国演义》中的原文:瑜大惊曰:“此人决不可留!吾决意斩之!”肃劝曰:“若杀孔明,却被曹操笑也。”瑜曰:“吾自有公道斩之,教他死而无怨。”让学生诵读这段文言文,抓住两个“决意”就能体会到杀诸葛亮不是简单的妒忌了。在本堂课中,鲁肃对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也让学生一头雾水,鲁肃作为东吴一方的主要人物,为什么会轻易做出隐瞒都督的事呢?我又出示一段《三国演义》原文:吾曾告子敬,休对公瑾说,他必要害我。不想子敬不肯为我隐讳,今日果然又弄出事来。三日内如何造得十万箭?子敬只得救我!学生从原文的诵读中知道了鲁肃这次的隐瞒是因为“曾不肯隐讳”才引起“必害我”。这些文言句段的引用,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现代文,又激发了学生读原文的兴趣,让学生古今结合,强化语感训练。
学生文言文语感的培养与提高,仅限于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者就应结合教材中现代文的安排,适时推荐相应的文言文诵读篇目,引导学生进行广泛阅读,并通过阅读进一步促进文言文语感的提高。(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市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