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次失败的“意外生成”

2015-06-12付明乔

江西教育B 2015年5期
关键词:金石为开史记长安

付明乔

“意外生成”是指课前无法预设的、充满变数的生成,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难题。同时,正是有了这种不确定,课堂才有了生命和活力,师生才有了智慧和创造。但是,意外生成又是一把双刃剑,处理不当可能会伤了自己。

案例1:《琵琶行》

师:白居易和琵琶女的命运有哪些相似之处?

生1:他们都很有才华,一个擅长琵琶,一个擅长写诗。

生2:一个年老色衰,沦落江湖,嫁给商人。一个为国为民,上书劝谏皇帝,却被贬官。

生3:他们都有一腔怨愤之情。

生4:他们都是同病相怜。

生5:社会对他们都很不公平。

……

以上讨论基本上都在预设范围之内。突然有个学生说:他们本来都是长安人。

众:哈哈!

(可能大家都觉得他的观点太肤浅,没什么意义)

师:你的说法确实与众不同,但这好像不是很重要的吧?

生:(沉默)

师:请坐。哪位同学还有不同看法?

……

反思:他们都是长安人,真的无关紧要吗?课后才发现自己犯了个大错。轻率的否定不仅错过了解读课文的很好的契机,还严重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实只要仔细想想,这个学生的思维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回到了思维原点∶只因为他们都是长安人,从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沦落到浔阳这个蛮荒之地,心里才会如此失落。只因为他们都是长安人,现在远离长安,才会有去国怀乡的深沉感慨和悲伤。离开长安,不仅意味着社会地位的改变,还会产生一种被边缘化被抛弃的心理。从白居易的方面看,当然还有心系朝廷,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如果当时能够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去品读感悟,把握人物的深层心理和微妙的情感,体味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情感体验,那一定是非常精彩的生成。

失误原因:

1.思维有定势,原先预设的内容在脑子里根深蒂固。

2.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没有真正转变。

3.缺乏课堂教学机智,思维触角不够敏锐。

案例2:《咬文嚼字》

原文: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师:王若虚为什么要改《史记》?

生1:可能觉得原文太啰嗦。

师:你觉得他改得好不好?

生1:我觉得改得还可以,就是最后那个修改有点不妥。

师:为什么不妥?

生1:因为他把“因更复射之,终不能复入石”删掉了,而这句是最重要的一句。

师:为什么是最重要的?

生1:人在高度紧张状态往往能超水平发挥,就是急中生智吧,后来再试就不行了。

师:这是急中生智吗?

生2:没有智啊。

师:那你以为是什么?

生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师:好!很有哲理性。

生3:老师您说他后来为什么就射不进去?难道他就不能再集中注意力射一次吗?

生4:我看是巧合,瞎猫碰上死老鼠,没准正好射进石头缝里。

众:哈哈!

以上生成,完全出乎预设之外,原来的预设是希望通过王若虚为什么要改《史记》的讨论,来评价作者的观点。结果误入歧途,变成了探讨为什么石头再也射不进去。

反思:李广射石时注意力是否高度集中?是超常发挥还是碰巧?后来为什么就射不进去?是不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看起来讨论得热热闹闹,但是,这些与学习目标有关吗?作者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为了证明咬文嚼字表面上是斟酌文字,实际上是为了调整思想和情感。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和围绕中心选材,上述讨论固然精彩,但却明显偏离了文本,游离于目标之外。这样的生成,价值不高。

失误原因:

1.问题设计的不够完善,应该改为这样问:王若虚为什么要改《史记》?作者是怎么认为的?因为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有自己的思考,更要注重作者的观点。

2.被意外生成所干扰,忽视了生成的价值。

3.完全顺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缺乏必要的引导。

没有生成的课堂是没有生命气息的,但“生成”又是一把双刃剑。特别是面对意外生成,该怎么办呢?我认为,一是增加课堂的弹性,尽量充分地预设,并在预设时留下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度。二是要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常常会出现一些稀奇古怪的情况,有时会打乱课前的设计,这时教师应根据生成的具体情况,灵活恰当地进行调整。三是教师要善于引导,既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也要注意教学目标的达成。当学生的生成有偏或有误的时候,要予以必要的纠正;当学生的生成有可取之处时,要想办法提升生成的价值;当学生的生成很有价值时,要把它转化为师生共享资源。(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

猜你喜欢

金石为开史记长安
我们长安
心诚
少年品读 史记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