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拿什么来“对抗”生活?
2015-06-12沫沫
沫沫
你要是跟我说某个人多么优秀、多么出色,我可能并不感兴趣,但如果说到他有个不一样的特质,我或许会感兴趣,因为这些才是你我可以学习的。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斯·门罗是个家庭主妇,人到中年才开始写作。她每天都写,从未停下来过。她有四个孩子,忙完照看孩子就是写作。门罗也不认为自己写得有多好,只是她说:“生活琐琐碎碎,写字也就是个情绪的出口。我每天对自己的写作都有个定量,并且强迫自己完成。配合写字的是每天步行五公里。如果我知道哪天我没有办法走那么长的路程,我就必须在其他时间补回来。”对此,门罗解释,这其实是在保护自己,因为这么做会让她觉得:如果自己遵守所有好的规矩和习惯,就没有什么可以打败自己。
门罗是诺贝尔奖得主这件事我并不关心,在这之前我也没看过她的作品,但我真的为她的这些好习惯喝彩。
村上春树年过半百,每天都在坚持长跑,从未间断过。他这么做只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耐力。他说,跑步时可以做很多事情,可以思考,可以听音乐,可以漫无目的地放松,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其实我也不怎么喜欢村上春树的书,但我很欣赏他的这个习惯。活到一定年龄了,才会知道,人真的需要坚持点什么来“对抗”生活的无能为力。
没有人天生是奇才,只是他们一定有些好习惯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失败。他们有自己“对抗”生活的方式,这个方式不是埋怨,不是愤世嫉俗,而是悄悄地改变自己。
奥地利著名作家卡夫卡安安分分当了一辈子的公司小职员,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作家。保险公司里无所事事的工作同他热烈而执着的创作简直是令人绝望的对比,可1903年11月9日,卡夫卡在给他中学的朋友波拉克的信中写道:“上帝不愿意我写作,我却非写不可。”这位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的人,不抱怨不纠结,不怨天不尤人,好像只有他一人欠了全世界似的,在写作中耗尽了生命。所以,你处于什么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个人的品牌。这世上只有倒闭的企业,没有倒闭的个人。
看过蔡澜先生提到的一件小事。他去一家餐厅吃饭,看到一个小伙子扮成小丑的模样,用球扎出各式各样的动物图形,把来吃饭的孩子逗得很开心。这个小丑每周来餐厅两次,每次一个小时,一次赚700元。其实这只是他的副业,他的主业是送快递。蔡澜先生问他是怎么学得的这一手绝活儿,他笑着说:“自学,买书自学,多试几次就会啊,这样可以增加收入,还很开心,何乐而不为?”蔡澜先生佩服不已。小伙子如果只是一味抱怨爹妈拼不过别人、工作太辛苦,整天愁眉苦脸,那么他的生活过得怎样也就可想而知了。没错,他有属于自己“对抗”生活的方式。
大画家木心先生说,如果研究麻将,坚持研究五年,你都会不一样。用心钻研一件事情试试?“对抗”生活,除了动嘴,找点别的方式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