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心灵到温暖世界的距离……

2015-06-12

求学·素材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朱敏于敏颁奖词

2015年2月27日,“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这些人,或推动时代进步,或爱岗敬业,或以个人的行为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他们让中国十三亿颗心,随着他们悸动。“感动人物”是年终岁末一个温暖的话题,也是我们写作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新鲜素材。

//为国为民者// 师昌绪、于敏

>>>中国材料之父——师昌绪<<<

颁奖词: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你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你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为国为民1:忧国不谋生

師昌绪先生是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曾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做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这是师先生最常说的一句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凝聚着这位学术大师投身科学事业、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

感动点:爱国/敢于担当/为科学献身/赤子情怀

为国为民2: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1955年,师昌绪放弃美国优厚的工作和生活待遇,冲破重重阻挠返回祖国。在沈阳生活、工作近30年,凡是于国有利、于民有益的事,师昌绪都要管一管。而且,他不仅是倡导一下,还要负责到底,且从未想过回报。“父亲为人做事一心为公,心无杂念,认为应该做就一定要做。”在儿子师宁眼里,师昌绪是个“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人,这也是父亲教给他的最大的人生哲理。

感动点:淡泊明志/默默奉献

人物速写:“一心为国,兢兢业业”,这是师昌绪一生的写照。唯图国强、不图己荣,其爱国情怀感天动地;谋在前瞻、行在创新,其战略智慧深邃高远;一心为公、默默耕耘,其科学家人格启迪未来。

●颁奖词拓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核弹之父——于敏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气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忘己助人者// 张纪清,朱敏才、孙丽娜夫妇,陇海大院

>>>红尘中的隐者——江阴“炎黄”张纪清<<<

颁奖词: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你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你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你为我们点燃。

爱的奉献1:行善

张纪清出生贫苦,改革开放后成了镇上首个万元户,手里有了些钱后他开始捐款。不久,干回老本行会计后的张纪清,每月虽说只有500多元的收入,还住着过去的老房子,却并没有中断捐款。张纪清曾在家里明确表态,钱会用到别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钱得自己去挣。

感动点:行善/简朴

爱的奉献2:低调

1987年,江苏省江阴市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1000元的捐款,要求用于敬老院的建设,捐款人署名“炎黄”,当时这笔捐款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此后的27年间,无论是希望小学、敬老院还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人的捐款。27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了一个“炎黄陈列馆”。直到2014年11月20日下午,一位老人在张家港市人民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营业大厅办理完汇款手续后突然晕倒在地,人们才终于知道,他就是江阴人苦苦寻觅了27年的“炎黄”!

感动点:不求回报/大爱深沉

人物速写:从万元户到收入平平,他从没有放弃慈善事业;他不以恩人自居默默行善,于公益路上不遗余力。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且是默默无闻地做。张纪清以己之力,演绎着爱心传奇。

●颁奖词拓展●

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夫妇

你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你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郑州市二七社区爱的老院落——陇海大院

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三十九年,没有终点;一座爱的大院,满是善良的人,温暖的手,真诚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离不弃的深情。鸽子飞走了还会回家,人们聚在一起,就不再离开。

猜你喜欢

朱敏于敏颁奖词
Yu Min: Father of China’s Hydrogen Bomb于敏
隐姓埋名的于敏
幼儿园游戏课程审议的实践与思考
化工安全问题评价思路阐述
用最美的文字致敬最美逆行者
用最美的文字致敬最美逆行者
——《为逆行者写写颁奖词》教学设计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荟要》纂修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大地已为查干湖撰写了颁奖词
首届“丝路源点·青年学者研讨会”主题论坛在我校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