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甘地非暴力思想取得成功的条件是什么
2015-06-12陈水土
陈水土
[摘要]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甘地的非暴力思想为什么能取得成功这个问题非常不理解,有必要运用其中的典型史料对学生进行引导。本文认为甘地非暴力思想取得成功的三个条件是:英国已在印度建立了现代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印度当时独特的社会现实,以及甘地个人高尚的人格力量。
[关键词]甘地非暴力思想成功条件现代民主制度独特社会人格力量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90
在《圣雄甘地》的课前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对甘地的非暴力思想为什么能取得成功这个问题非常不理解,甚至有学生认为甘地让民众赤手空拳地面对敌人的做法很傻。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书本上对甘地的介绍非常抽象,二是中印之间的文化差别太大。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一困惑呢?笔者在阅读《甘地传》《甘地评传》等著作的基础上,运用其中的典型史料向学生揭示了甘地非暴力思想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的三个条件,取得了理想的课堂效果。
一、英国已在印度建立了现代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
英国1859年占领印度,在印度实行残酷殖民统治的同时,建立了一些现代民主制度的基本规则,如果没有英国民主制度所提供的基本规则,甘地领导的非暴力运动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下面是两则相关材料:
材料一殖民者在印度引进西方式民主政体的一些因素,如逐步扩大立法会议,吸收印度人参与立法,让越来越多的印度人参与行政管理,通过选举实行多数党组织政府的省自治……
材料二一支训练有素的小型军队,负责执行管理印度庞大艰巨的任务,它由印度自愿民防队的两千名成员和指挥印度军队的一万名英国军官组成。一小撮英国人以六千名英国士兵和二十万土著士兵为后盾,统治一个三亿人口的大国,维持该国的社会秩序。
从这两则材料引导学生认识,甘地敏锐地看到了敌人是具有现代民主意识和民主制度较健全的国家,才使得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有了成功的可能。
二、印度当时独特的社会现实
印度当时有一百多个民族,数十种宗教,讲数百种语言,各民族画地为牢。印度是一个种族混杂、宗教信仰根深蒂固而复杂多样、种姓隔离的,被英国实行分而治之的殖民地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用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说教是很难把民众发动起来的。为了让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印度的社会,笔者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两段材料:
材料三印度是一个宗教色彩很浓的国家。当时全国有99.57%的人有明确的宗教信仰,其中印度教徒83%,占绝对优势,穆斯林不到12%。两大教派之间互不通婚,印度教徒宁可渴死,也不愿到近在咫尺的穆斯林境内打水。
材料四印度种姓制度。据传婆罗门是从梵天空腔里出生;武士是从刹帝利臂膀出生;商人是从吠舍胯部出生;手工业者是从首陀罗脚底出生;最底层的无种姓者是“不可接触者”阶层,他们出生于地下,种姓世袭,种姓阶层不可与“不可接触者”一起进餐。
面对这种情况,甘地的非暴力学说以印度教神学和伦理观为基础,结合现实需要提出“坚持真理”的斗争方法。“真理是神”实际上起到了把印度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众神归一”的作用,把宗教的神与现实中的理想糅和在一起,唤起人们在真理的旗帜下不分种族、宗教、种姓而团结起来,在当时的印度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对广大的印度民众有极强的号召力和吸引力,是动员民众、组织民众、吸引民众参加反英斗争的有效思想武器。
三、甘地个人高尚的人格力量
甘地是世界禁欲主义的象征,他一生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与下层人民生活在一起,甘地高尚的人格魅力在民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力量。他个人拒绝名誉、地位,拒绝任何官职。他为国家民族争取了独立和自由,自己却最终以悲剧收场。笔者给学生展示了这样的材料:
材料五为争取祖国独立,他一生中曾17次绝食,18次进监狱,5次遇刺。他遭到同为印度教徒的“自己人”的暗杀,原因仅是因为他主张印度教和回教应该和平共处。他身中三枪,把一身鲜血洒在了他为之奋斗终生的印度土地上。他死后的所有遗产,经人清点,仅仅是以下几样物件:木纺车一部,拖鞋一双,三只小猴雕像,一册《薄伽梵歌》,一只怀表,一个痰盂,一个金属洗脸盆。这些遗物加起来不值十美元。
——《甘地评传》
材料六“耶稣受苦的榜样是形成我对非暴力永恒信念的一个因素,这一信念支配着我的一切行动。”
——甘地
从材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耶稣一样的高贵灵魂,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欲望和丑恶都在他身上瓦解了,他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处处深入群众、身先士卒的模范行为,使广大下层群众对他的学说和信仰深信不疑。正是在甘地的宣传教育下,成千上万的民众提高了爱国热情,奋不顾身地走上了争取民族解放的道路。对此,罗曼·罗兰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说:“圣雄甘地唤醒了他的三亿同胞,动摇了大英帝国。”正是甘地高尚的灵魂推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最终取得成功。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