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史料教学中历史教科书的合理使用

2015-06-12崔恒祥�オオ�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教科书

崔恒祥�オオ�

[摘要]教科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教与学的主要应用平台。史料教学也不能排除教科书。笔者从实践出发,从取舍好教科书、整合好教科书、阅读好教科书和拓展好教科书四个方面出发,说明在史料教学中如何科学使用好教科书,以期优化课堂。

[关键词]史料教学历史教科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84

史料教学众望所归,大势所趋。史料教学不同于史料研究,它不以培养历史专家为目的,而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为目的,致力于让学生学会像历史学家一样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在现实教学中,史料教学容易出现弃用历史教科书的误区,原因主要是教师们认为史料教学需要呈现大量的史料,而教科书上的史料资源往往略显单薄。但其实这种理由并不成立,因为教科书中的史料虽然有限,但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基本上都是科学可信的,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同时,弃用作为学生学习主要载体的教科书,往往会让史料教学走向史料解析题训练课的极端,让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巩固落实上没有“安全感”。所以,我们需要合理使用好教科书。

合理使用教科书,不是教教科书,而是使用好教科书,使之在史料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

本文试着从人教版高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一课的史料教学的教学设计出发,力图说明如何使用好教材,达到史料教学的最佳效果。

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的教学设计

确定主题: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

确定先后: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五四运动”;先五四运动过程,后五四运动的原因分析

找出问题: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解决问题:寻找新的史料(略)

一、确定主题,取舍好教科书

史料教学应该有一个主题,否则无从立论。这有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选择恰当的史料,有利于学生把握好学习重点。如何确立主题呢?教科书编写的惯例往往以课题为主题,但也不尽然。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意图,认真确定主题,挖掘课题的内涵与外延,主题宜小不宜大。人教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的课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作为专题教学,这样的主题还算合理,但作为一节课而言,显得有点大,所以需要教师重新调整。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概念,我确定本节课的主题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崛起”,突出中国无产阶级。主题之下,取教材内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三大决定”,舍“国民大革命”。取的理由是这些内容都涉及无产阶级,一是涉及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二是涉及无产阶级政党;舍的依据是“国民大革命”涉及与国民党的合作,内容比较复杂,同时,与下一课“国共十年对峙”有着密切联系,将其下移能兼顾历史的延续性。板书按如下设计,能令主题一目了然。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无产阶级)

1.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

2.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

3.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

二、确定先后,整合好教科书

史料教学需要筛选好史料,使之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新课标要求。作为史料资源重要来源的教科书也需要重新筛选和整合。傅元根老师说过:“所谓的‘整合是指将教科书的内容和教科书以外的相关内容有机地增减取舍、重组再织,它不是简单的‘凑合,而是有机的‘重构。”在确定好教学主题后,我们再对教学内容之间的先后关系进行确定,这包含了两层关系:一是内容之间的先后关系,二是教学内容内部的先后关系。

1.教学内容之间的先后关系

课堂有主题,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就更加清晰,我们需要把握好这样的联系。为什么要注意这一个环节?为什么我们不能直接运用教科书的先后顺序呢?确定先后关系的依据是什么?我认为确定好先后关系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依据是可以利用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已有经验,并能体现教学内容的有机联系。我在设计这一课时,故意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调至“五四运动”前进行说明,设计目的是:引入“中国共产党的入党誓词”和“中国共产党的党徽”两张图片,从中得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即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然后归纳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即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最后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出现在1921年”“中共成立的两个条件都与‘五四运动有关”两点。这样设计,一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并不陌生,但对于党徽和入党誓词,他们虽然不是第一次看见,却是第一次探究其中的缘由,具有挑战性;二能清楚地告诉学生——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清晰呈现了两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2.教学内容内部的先后关系

我一直有这个疑问:为什么我们的教科书每一课的内容编排顺序都是“原因—过程—影响”呢?我认为可能考虑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但它却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史实背后的原因分析。教科书在讲述史实时,一下子就把“原因”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的思维受到遏制,还没来得及动脑筋,“原因”就有了,久而久之,形成思维惰性。所以,我们在使用教科书时,应该先讲“过程”,通过生动的历史细节吸引学生,让学生迫切地想知道精彩的事件背后的原因;然后从“过程”中去分析“原因”,从历史的细节中去寻找答案和突破点;最后,试图通过“过程”去分析历史的“影响”,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利于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实证性。

三、找出问题,阅读好教科书

史料需要分析和解读,对于教科书同样如此。学生们都认识教科书上的字,教师没必要逐字读一遍。学生真正需要知道的是那些不太理解的字句。俗话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但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找问题还不到火候,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应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发现问题应该侧重史论,而不是史实。史实的真伪不是中学生能去辨别的,但史论的真伪却可以去探究一番:教科书为什么这样说?理由是什么?要让学生心服口服,我们必须区别史实和史论。在寻找问题时,可以运用学生分组、分段寻找的办法,或者让学生全体朗读一段文字,看谁能先从课本上用笔画出问题,学生自己找出的问题肯定能提高学习兴趣。在本节课中,我让全班学生先后朗读第二和第三段文字,学生则从中找出不太理解的字句: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等等。这些问题是我们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此外,阅读教科书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史料阅读。

四、解决问题,拓展好教科书

史料教学需要史料来充实,教科书上的资源相对有限,适当的补充很有必要。我们在教科书上找出问题后如何解决呢?教科书上不见得有答案,所以教师要拓展教科书,解决问题,这就涉及补充史料的课堂教学。为了解决好“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这个问题,我花了很多精力去寻找五四运动中关于中国工人运动的一些史料,找出这次工人运动与以往工人运动的差别,最后发现这次工人运动更有组织性、政治性,以此说明中国的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我从五四运动后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一些历史材料中寻找答案。史料体现的原因很多,从实际出发,有选择地采用和教材知识产生有机联系的几个原因。史料表明:五四运动中,由于人们对西方大国的失望,而使苏俄相对友好的态度产生了相当大的诱惑,人们开始关注苏俄;五四运动中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到工人群众去宣传马克思主义,从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拓展好教科书,补充好史料,让学生明白“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魅力,提高学生的证据意识,这正是开展史料教学的目的所在。

叶小兵教授认为:“教科书无非是个例子。”课程专家也多次强调教科书编制的目的不是为教师提供“法定”的文件,让教师屈从于教科书的要求,而是定位于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为教师提供精心打造的、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在史料教学中,历史教科书仍是中学师生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和载体。如何使用好教科书,对于我们实践新课改,以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大家思考。

[参考文献]

[1]卢文芳.谈谈如何做好新课程历史教材知识整合[J].中学教学参考,2011(36).

[2]王德民.新课程下历史教材使用的误区及其对策[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10).

[3]徐波.论教师对历史教材的“再开发”[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7,8(2).

[4]叶小兵.历史教科书中对史料的运用[J].历史教学,2004(7).

[5]李伟科.21世纪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史料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历史教学,1999(4).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教科书
打麦
藏起来的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九三学社中央“五四运动与九三学社缘起”研讨会在苏州举行
藏起来的教科书
试述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贡献
图表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探析
以“革命”之名义
95年前的“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