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爸爸”游戏
2015-06-11李岩
李岩
她的目的不是真要打爸爸,而是为了释放自己。
下班回家时,正好是晚餐时间。我刚在餐桌前坐定,两岁半的跳跳就从阿姨旁边溜了下来,一下蹭到我身上:“我要爸爸喂!”
我当然很乐意效劳:抱一抱,喂一喂,亲昵一下,正好弥补一天没见的想念。
意外的是,她一把拿起筷子,先在我身上敲了两下,随即朝我的鼻子打过来。
我本能地躲开。她没有达到目的,“啊啊啊”地乱嚷嚷起来,大意是:你怎么可以不让我打到!同时继续扬起筷子要打我。
奶奶看不过眼:“跳跳,不能打爸爸。到奶奶这儿来,你看我有一个好玩的东西。”她一边说一边来拉跳跳。跳跳当然不从,继续哇哇大叫。
“跳跳,你打爸爸,爸爸会疼的。”我虽然没有因此而生气,但也觉得不能纵容她打人。可是,她非但不接受我心平气和的管教,反而越来越烦躁起来,一副委屈得要爆发的样子。
我观察到跳跳委屈的样子,突然想起早晨的情景:
早上七点半,我火急火燎地拖着大儿子出门。跳跳站在门口,认真地对我说:“我跟你一起去送哥哥上学。”
“我也想带着你一起去,可是我还要去上班……”
“那我跟你一起去上班。”
“跳跳,别捣乱!回去好好吃你的早饭!”膀大腰圆的哥哥已经不耐烦了。
阿姨过来帮忙,一边拉跳跳,一边转移她的注意力:“棒棒奶酪还在等你呢。”
可能是知道自己的想法并不现实,跳跳也没坚持,转身跟阿姨走开了。不过,她还是很委屈地嘟囔着:“我想跟你一起去。”
我知道了。她肯定是因为自己的愿望没被满足,自己想参与的事情被拒绝,产生了挫败感,所以不自觉地想利用其他一些方式释放自己,实现平衡。
就是说,她的目的不是真要打爸爸,而是找回强大的自我。
如此说来,当务之急我要做的不是制止她打爸爸,而是要鼓励她。
“哦,我知道了,你是想玩‘打爸爸’的游戏,对吧?”我温和地问她。
跳跳肯定地点点头。
于是,我拿起手边的圆形橡皮杯垫,一共六个。“那就用这个吧。不过,要轻一点哦。”
听说可以继续打爸爸,跳跳立马来劲。她先拿起一个杯垫,轻轻在我左脸上敲了一下。为配合她,我故意表情扭曲地大叫:“哎呀,救命呀!”她被逗乐了,大笑起来。然后她又在我右脸上轻轻敲了一下,我继续夸张地表演:一边翻白眼儿,一边奄奄一息。跳跳见后“咯咯咯”地笑个不停。
跳跳拿起第二个杯垫时,我的表情更加惊慌和恐惧:“不行不行,不要再打啦!”她大笑着敲下来,还是先左后右。不过这次由于太兴奋,力度明显加大了。
注意!这里我使用了一个声音上的技巧:我先是一阵“哎哟”,之后转为正常语气和音调(像是角色转换,变成旁观者),小声说道:“跳跳要轻一点,太重的话,爸爸真的会疼哦。”
不出我所料,她完全听从了“旁观者”的劝说——第三个杯垫敲下来后,我明显觉得力度轻了很多,就像第一次敲那样轻。
六个武器都使用完毕,打爸爸也打够了,跳跳很满足地叹了口气——她每次玩尽兴后都会这样叹气。我想,游戏该结束了。
果然,当我说“游戏结束”时,她已经往自己的位子走去,准备继续吃饭了。
编后:这是一位懂心理和教育的爸爸。他通过观察,发现了孩子反常行为背后的原因,最后通过游戏的方式,不知不觉转换孩子的行为,既没有纵容孩子养成打人的坏习惯,又满足了孩子的心理需要,还避免了一场即将引发的亲子冲突。真可谓一箭三雕。
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有他的原因,我们要向这位爸爸学习,努力读懂孩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纠错”的层面,否则,只会让孩子错得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