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大学公共英语人文素质教育
2015-06-11施呷
【摘要】当前在大学公共英语教育界,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有很多争论,产生了一些问题。其中主要问题之一是:“专门用途英语”有取代传统大学公共英语课程的趋势;大学的公共英语教育中,本该强化的人文素质教育,被压缩和弱化。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应得到及时纠正。
【关键词】大学公共英语 “专门用途”英语 人文素质
【Abstract】In curren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ircle,there are many heated debates regarding teaching contents and curricula,causing some confusions and problems.One of them is that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ESP) is replacing General English (GE),the traditional focus on humanities being understated,which leads to obstacles for balanced student development and needs correction.
【Key words】College English;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ESP); humanities; curricula
多年来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经过教师们辛勤教学、学生努力奋进,成绩斐然,为各行业培养了很多懂外语的人才,为国家对外交流、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时间发展,近年来,大学公共英语教育界出现新主张,要求大学英语彻底改革、全面转向“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ESP)。
按照当前提倡“专门用途英语”的学者分类,英语教育分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ESP)和 General English(GE)。而ESP又进一步细分为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EAP)和行业英语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EOP)。可以看出ESP突出语言的专业性特点,以实用为出发点,“工具性”学习色彩浓厚。
ESP取代GE的做法,过度强调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与专业的相关性。ESP固然有一定价值,但完全转向ESP,却过犹不及,忽视了大学公共英语教育的人文精神教育,这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未来的走向,都不利。
“人文精神指以人为本、体现人的本质属性的精神,是揭示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的精神”,而“大学教育具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是工具性的功能,就是要教给学生建设社会、发展社会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是它的目的性功能,就是塑造人,这是精神方面的东西,更为根本”。所以,大学既要“教书”,更要“育人”。但现实情况是,“更为根本”的塑造人的教育——人文精神培养,在当下大学英语教育改革中,越来越不受重视,取而代之的是“工具性”特色浓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专门用途”英语课程(ESP)取代传统的通用英语(GE),就是最明显的表现。其本质是将大学英语教育变为纯粹的“工具”教育,最终目的是造就熟练的“匠人”,难怪有些专家说“:“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正处于失落的状态” ,而从当前很多学校大力推动“专门用途英语”,逐渐压缩大学公共英语的趋势来看,以上所提及的“人文精神失落”状态,在当前的大学公共英语教育中,更值得注意研究和探讨。出现 “工具性”课程的强化,有其原由。
市场经济对社会各层面的普遍影响,也波及教育行业。“学校培养学生必须紧贴社会的需要,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学生,我们就需要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样的“社会定制”思维,大行其道,其结果是经济化思维过度凸显外语的交际功能。再往前发展,眼光进而被限制在更狭小的“本专业”听、说、读、写、译上面,语言的工具性价值得到极致发挥,而其所承载的更大价值的人文精神内涵,被无限压缩至狭小的空间。由此,我们看到“大学英语”发展到“科技英语”、再到“计算机英语”、“材料科学英语”、“物流英语”等等,但按照现代科技的发展,“学校不可能将社会各领域所需要的各种英语都纳入到英语课程的设置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指挥棒走,亦步亦趋,“社会定制”大学公共英语所有课程的可操作性,仍是一个问号。若如此,“外国人若要学汉语,是否也要学‘函电汉语、‘科技汉语、‘保险汉语、‘旅游汉语、‘餐馆汉语、‘护士汉语” ?
有些学校对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评价体系单一,只看大学英语四、六级大学英语考试分数和通过率。考试压力之下,学生学习的应试目的性很强,故而在平时学习过程中,也只格外注重与应试相关的听、读、写、译能力培养,无暇顾及英语承载的人文精神素养,降低了语言学习的价值。从接触英语教育开始,大家梦寐以求的是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力压群雄。如此经年累月的教育模式,很自然就让学生的英语学习陷入“应试性学习”,再给他们提人文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根本就无暇顾及。进入大学以后,在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压力下,学生又重回应试窠臼。
就业市场用人单位的急功近利,也影响了学校的课程设置。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功利化色彩突出,期待所招聘到的学生,能一上班就是熟练工,完全省去中间的培训阶段和成本。所以常听到用人单位抱怨学校没有把学生培养成熟练工,认为毕业生所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不一致。显然,用人单位希望学校完成“技术培训”的所有环节。于是,学校也开设专门用途英语(ESP)这类“社会定制”的课程。
从本质上讲,教育的人文精神培养,才是终极目的,而诸如“ESP”这类课程,突出语言的工具性功能,是“营生”手段的学习与积累。“营生”固然必要,但不是教育的全部意义。营生之后,要培养有理想、有追求、有涵养的社会公民,教育更需要人文精神培养,这并非简单的“工具性”课程所能取代。
所以,大学公共英语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部分不仅不能弱化,为了学生的综合发展,应该进一步加强。要完成这一目标,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很重要。
外语教育工作者对大学英语教育的本质和功能达成相对统一的共识,厘清语言交际功能价值和人文素质培养价值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大学公共英语人文素质教育教材,所采用的“普通英语”,具有所有类型英语的“共核”,学好了这个核心部分,再嫁接其他的“专门用途英语”,才会有坚实基础。而强调“工具性”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好比是希望在一块土地上,只种一种暂时适合的作物。这些都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教育目的是培养“人”、而不单是培养“匠人”。
外语教育工作者只有从思想上达成相对统一的共识,并制定成相应的导则,大学英语教学工作才能有章可循,向着相对明确和统一的方向前进。先行确定指导思想,犹如修路先得明确方向。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和完全经济化的“社会定制”人才培养思维保持适度距离,抵制大学英语教育过度功利化。
编写富含人文精神内容的优秀教材。教学目标的达成,离不开优良的教材作为载体。这方面,现行教材有所体现。比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三册第五单位“Graceful Hands” 这篇文章,处处透露终极人文关怀精神。就标题“Graceful Hands”而言,先让学生讨论:什么样的手才是“优雅的手”,让他们描述自己所见过的最优雅的手;学完本文,再让学生讨论:文中“优雅的手”,与我们平时所见的“优雅的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从中获得什么感想?多数学生能体会到,文中“优雅的手”,更多的是指善良的卡拉克夫人那样具有“美丽心灵”的人,所具备的独特魅力,而不是具体的手之美。包括文章中提到的老人去世之后,那句“One single tear flows from her left eye…”,老人留给世间的最后一滴泪,到底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是感激文中的“我”陪伴她走完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对世间和亲人的不舍?是对一生沧桑的感慨?从教学实践效果来看,这些细节的深入讨论和研究,确实会让多数学生对生命有新感悟,对人生有新思考。这些非常重要的学习过程,显然不是“专业英语”所能完全取而代之的。
当然,当前的教材编写,还需要进一步吸纳更多高质量的人文题材文章和材料,让大学英语人文精神教育有优质的素材基础,从而让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工作和实践中“有米下锅”。
改变有些学校和用人单位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和通过率作为唯一评价体系的局面,对学业成绩评价体系进行创新改革。评价体系指挥棒,对教育的过程和结果总会产生巨大影响。当前从学生到教师,都极其关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原因在于很多学校把四、六级考试成绩和学生毕业证、学位证以及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挂钩;用人单位的招聘,也常用四、六级证书对学生进行筛选。这样做的后果,无疑是把学生再次推向应试教育。多样化、包含人文素质考评的完备评价体系,在当下的大学英语教育中,显得更为重要,修正四、六级考试一统天下的单一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事物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变则通,是个常识。结合新时期社会发展、学生差异,对当前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进行反思,进而采取适当的改革措施,自然合理。但改革的方向和方法,应该充分考虑各个因素,然后得出符合发展方向的新举措,而不是盲目、彻底地否定传统、彻底推倒先前的优秀成果、另起炉灶、从零开始,否则改革成果也终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必然以社会成员的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为基础。虽然时代不同了,但人的综合发展规律,始终万变不离其宗,犹如身体要健康,需要从食物中得到平衡的营养成分。显然,大学公共英语教育的改革,不应该只是用“工具性”特点浓厚的“专门用途英语”,来彻底取代大学公共英语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部分的内容和课程设置,而应该是平衡好二者之间的联系和比重。过于功利化的大学英语教育,无法做到完全覆盖所有学科和专业的“专门用途英语”,也不能彻底取代大学英语人文素质培养这部分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廖雷朝.学术英语还是专业英语[J].外语教学.2010.
[2]赵成.人文精神的内涵研究及其意义[J].学术论坛,2005(5).
[3]陈国栋.大学人文精神的建构[J].南昌大学学报.1998.
[4]王文斌.高校英语教学个性的缺席与张扬[J].中国外语.2004.
作者简介:施呷,1977年9月生,男,重庆九龙坡区人,重庆理工大学语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英美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