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瓜棒孢叶斑病田间识别及综合防治技术

2015-06-11范艳玲高赟

农民致富之友 2015年12期
关键词:识别防治黄瓜

范艳玲 高赟

[摘 要] 黄瓜棒孢叶斑病与黄瓜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和炭疽病症状相似,病菌寄主范围广、易变异产生抗性,给田间诊断和正确防治带来极大困难。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黄瓜棒孢叶斑病的主要田间识别方法、发病规律和综合防治措施,以期提高农技人员和种植者对黄瓜棒孢叶斑病识别能力,做到科学有效防治,减少经济损失。

[关键词] 黄瓜 棒孢叶斑病 识别 防治

[中图分类号] S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6-0206-01

黄瓜(Cucumis sativus)因其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而成为中国南北方大面积种植的蔬菜。

黄瓜棒孢叶斑病,又称褐斑病,靶斑病,由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 (Berk&Curt) Wei]引起[1],由于在发病初期病斑呈多角形,易与黄瓜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相混淆,发病后期田间症状又与炭疽病有相似之处,这给广大菜农和农技人员正确识别带来了一定难度,加之该病菌寄主范围广、传播途径多,菌株易极变异,易对多种杀菌剂产生抗性[2],一旦诊断错误,防治不当,错过最佳防治时期,极易引起保护地黄瓜棒孢叶斑病大发生,甚至毁棚。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总结出了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田间诊断和综合防治方法,以期为广大农技人员和种植者正确诊断和科学防治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1 黄瓜棒孢叶斑病田间识别

该病主要为害叶片,由中下部叶片向上发展,幼叶发病轻。叶片被害产生圆形、近圆形或者不规则形病斑。根据病斑大小分为小型斑、大型斑和角状斑3种类型。小型斑易出现在低温地湿条件,呈黄褐色小点,病斑扩展后,叶片正面为近圆形黄褐色病斑,中间灰白色,略凹陷,病健交界处明显。叶背面与正面病斑大小一致,颜色相近,稍隆起;大型班多在高温高湿时产生,叶片正面为黄色近圆形病斑,粗糙不平,隐约有轮纹,背面水渍状,中央灰白色,外围褐色,湿度大时,叶片正、背面均出现灰黑色霉状物;角状斑多与小型斑、大型斑、霜霉病以及细菌性角斑病混合发生。病斑黄白色,多角形,病健交界处明显。

2 黄瓜棒孢叶斑病与黄瓜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及炭疽病的区别

2.1 与霜霉病的区别

黄瓜棒孢叶斑病叶片正、背两面病斑大小相同,湿度大时均可产生灰黑色霉層,病健交界处明显且病斑粗糙不平。而霜霉病病斑叶片正面褪绿、发黄,表面平整,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病健交界处比较模糊,湿度大时叶片背面生有黑色霉层。

2.2 与细菌性角斑病的区别

黄瓜棒孢叶斑病在湿度条件下叶片正、背两面病斑上均产生灰黑色霉状物,而细菌性角斑病叶片两面均无霉层生成,叶背面产生白色菌脓,干后形成白痕。

2.3 与炭疽病的区别

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大型病斑与炭疽病症状极为相似,病斑周围呈褐色,内侧白色,圆形,区别为炭疽病病斑上会产生红色粘稠物。

3 黄瓜棒孢叶斑病发病规律

3.1 病原菌初侵染源和传播方式

黄瓜种子带菌率不高,但从南瓜种子上分离到较多病菌,因此,在黄瓜与南瓜嫁接时,南瓜种子所带病菌可能成为初侵染源[3]。之后,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丛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其他寄主植物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飞溅传播进行初侵染,初侵染后的病斑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或农事操作向周围蔓延扩散。一个生长季病菌可进行多次再侵染,病害日益加重。

3.2 田间发病条件

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8℃,产孢最适温度约为30℃,孢子萌发需要较高湿度,相对湿度超过90%才能萌发,水滴中萌发率最高。因此,高温高湿利于该病蔓延。叶面结露、光照不足、昼夜温差大也会加重病情。此外,植株衰弱,偏施氮肥,硼元素缺乏时发病重。

4 黄瓜棒孢叶斑病综合防治方法

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做到预防和治疗有机结合,尽最大可能减轻病害为害。

4.1 农业防治

4.1.1 选用抗病品种,进行种子消毒。首先要选用抗病品种,黄瓜与南瓜嫁接时,除黄瓜种子不能带菌外,南瓜种子也不能带菌,可用55 ℃温水浸泡黄瓜种子和黑籽南瓜种子30 min进行消毒。

4.1.2 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与非瓜类作物实施2年以上轮作,上茬作物收货后,及时清除病残体。设施黄瓜可利用硫磺熏蒸,减少下茬黄瓜初侵染源。施足基肥,及时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适量使用硼肥,防止植株早衰。浇水后及时通风排湿,减少结露机会,创造不利于病菌扩展蔓延的条件。

4.2 化学防治

由于黄瓜棒孢叶斑病侵染成功率相当高。因此,要做好早期预防工作,及时喷药。发病初期,用40%腈菌唑乳油3000倍液、40%嘧霉胺悬浮剂15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5-7天喷1次,连喷3次。同时,由于多主棒孢菌菌株极易变异,易对多种杀菌剂产生抗性[4],在防治过程中要减少杀菌剂使用频率,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轮换使用。

参考文献

[1]李长松,张眉,李林等. 山东省黄瓜棒孢叶斑病(褐斑病)病原菌鉴定和防治[J]. 中国蔬菜,2009(18):29-33.

[2]韩小爽,高苇,傅俊范等. 黄瓜棒孢叶斑病的诊断与防治[J]. 中国蔬菜,2011(9):20-21.

[3]王久兴,张慎好等. 瓜类蔬菜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原色图谱[M]. 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

[4]Date H, Kataoka E, Tanina K, et al. Sensitivity of Corynespora cassiicola,causal agent of Corynespora leaf spot of cucumber,to thiophanate-methyl,diethofencarb and azoxystrobin [J]. Japanese Journal of Phytopathology, 2004, (70): 10-13.

作者简介:范艳玲(1983—),女,河南开封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研究。

猜你喜欢

识别防治黄瓜
清新脆嫩的黄瓜
黄瓜留瓜要注意两点
我喜欢黄瓜
摘黄瓜
青岛市中山公园园林树木易混淆品种识别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论犯罪危险人格的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