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通关初探
2015-06-11张崇安
摘 要:随着海关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应用水平的不断提升,跨区域直属海关严格按照约定的作业模式和操作程序,实行数据的集中处理和管理完全具有可操作性。长三角区域通关管理一体化可打破目前行政区划和海关关区设置造成的障碍, 对区域整体经济与贸易协同发展具有长远和深层的意义。
关键词:长三角;协同发展;区域通关
一、长三角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对通关作业效率提升的需要
当前,经济一体化浪潮席卷全球,长三角区域发展势头迅猛。上海自贸区各项措施的实施已为外贸便利化提供了丰富的经验,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变化及我国对外贸易的总体布局,长三角区域整体经济与贸易协同发展具有长远和深层的意义。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海关作为国家重要的进出境管理机关,起着提供高效公共产品的的作用,增加社会福利,贯彻把关和服务的动态平衡,降低企业成本和行政成本,体现市场公平和效率。长三角区域通关管理一体化是海关通过打破目前行政区划和海关关区设置造成的障碍,利用信息化手段一,有效整合口岸和内地海关的管理资源,以企业守法管理为导向,构建虚拟大关区,简化海关手续,将企业通关成本降到最低,主动适应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一种对策选择。
“长三角”地跨苏浙、沪两省一市,由上海、南京又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等多个经济发达城市组成。长三角地区已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区域经济体,区域经济高度融合,生产要素流动频繁,区域发展联系紧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
长三角地区设有上海、南京、杭州和宁波四个直属海关,海关在具体的业务管理上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由于海关关区划分造成的管理成本增加、市场交易成本增长等问题已引起海关总署的高度重视,地方政府和广大进出口企业对简化海关手续、快速通关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
二、传统通关作业方式与区域发展的不协调之处
以直属海关为单一元构筑的条块分割式的业务管理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海关提供统一公规范的执法服务显得不适应。主要表现:第一,关区之间缺乏共管机制,不利于监管资源、信息资源的共享,海关管理的整体效能难以发挥。特别是关区间的结合部较多,协调难度和成本大。第二,直属海关往往习惯于服务本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需要,为此出台了不少服务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措施和业务管理规范,包括不同的通关监管模式、作业流程等,某种程度上成为直属海关之间出现监管模式多样性的诱因,使关区分割、分段监管的管理格局更加明显。第三,不同直属海关对进出口货物的管理要求存在差异性,部分直属海关查验率、送检率较低,一管理相对宽松,而有些直属海关则比较严格,此类操作影响了海关执法的统一性。第四,海关通关监管仍以货物为重点,货物申报后,海关才开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监管,而对货物申报前和放行后的企业管理,投入相对较少,这种通关监管模式使管理压力过度集中在货物申报后放行前的短暂时间段,容易出现通关“瓶颈”。
1.行政管理体制与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不遥应
随着区域经济由狮运行向横向禅行的转变扩海关管理体制改革逐渐显得滞后。传统的直属海关行政区划格局日益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樊篱,其至少从两个方面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一是直属关区划分很少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从来没有明确设立的原则,理论上的模糊导致了实践上的混乱,以致多个省市出现了“一省多关”、“一市多关”的密集型海关设关布局。从管理体制上看,设关布局密度过大,直接增加了海关之间的协调成本和配合难度,不利于业务协调,管理资源也难以得到合理配置。
2.应对举措的系统性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不适应
区域经济迅速崛起,区域内经济实现联动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社会和企业要求包括海关在内的国家各部委突破区划管理局限,加强区域规划,便利贸易和降低物流成本的呼声越来越高。面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交通部、建设部等部委先后出台了长三角区域的铁路、公路、水路的中长期规划方案,而处在物流监管前沿的海关,尽管也加强了课题研究,采取了一些得力措施促进区域物流发展,但遗憾的是通关业务标准化、执法统一性建设进展缓慢,社会和企业呼唤的区域通关管理一体化目前也仍然处于探索的初步阶段,并没有广泛实施,现实让海关人在区域经济合作浪潮中压力倍增。
3.长三角地区口岸重复建设的现象较为突出
由于长三角地区毗邻口岸地理位置相近、经济腹地范围重合、进出口商品结构类同却又分属不同关区管辖,口岸规划和机构设置缺乏前瞻性和统筹性,致使跨区监管协调实施难度较大,执法统一性难以有效保障。目前普遍存在码头能力总量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岸线利用粗放、集中疏运设施薄弱等问题,与现代化港口成片发展、集约化经营的趋势相悖,尤其是受行政区划和关区管辖的限制,两港一体化经营层层受阻。这种情况使得通关程式设计与区域通关改革不相适应。
三、实施长三角区域通关的基础建议
实施长三角海关区域通关改革,不仅是简单地规范海关内部手续问题。随着海关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应用水平的不断提升,跨区域直属海关严格按照约定的作业模式和操作程序,实行数据的集中处理和管理完全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近年来,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持的跨关区快速通关系统的运用,为现行管理模式、业务制度、运作方式的改革,实施长三角区域通关管理一体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长三角区域内的跨关区行政互助为区域通关管理一体化创造了良好的合作氛围。目前,在区域内开展的行政互助为区域通关管理一体化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实践基础。经过几年的实践,现有的跨关区快速通关模式的运作,推动建立了一大批具有一流监管条件和功能完善的海关直通式监管点。
长三角通关管理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检验检疫、海事、边防、外汇、税务等其他口岸管理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为此,要理顺关系、明确权责,通过搭建口岸管理部门统一信息平台,实现海关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与共享,加强行政互助,统一协调各口岸管理部门的执法行为。
1.区域内资源整合
根据长三角区域内各海关的业务实际,通过整合区域内各海关的职能管理、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等,实现海关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贷拣共享一是实现优势资源共享。经过长期的执法实践,各直属海关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以及通关、监管、税收征管、统计、缉私等执法能力基础建设方面千差万别,具有不同的资源优势。
2.区域内通关写作
必须在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下,通过在区域内海关之间开展通关协作,形成各海关在同一通关过程中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的一体化通关模式,以消除因行政区划,限制而形成的进出口物流障碍。
3.关区间积极联动
在通关协作基础上,依托跨关区、跨部门的执法协调配合机制,围绕通关监管流程,打造长三角区域内海关与海关之间,海关与其他口岸管理部门“分工协作、权责明确、响应及时、处长三角区域通关管理一体化模式,具体包括“口岸报关口岸放行”、“异地报关口岸分流”和“异地报关口岸放行”等三种通关方式。可通过在系统中设计“口岸报关”和“异地报关”两种模块,并在“异地报关”模块的报关单预录入系统中,增加“口岸分流”和“口岸放行”两种选择,使进出口货物的收发货人,有权自主进行“口岸报关口岸放行”、“异地报关口岸分流”和“异地报关口岸放行”三种通关方式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许欢科.长二角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行政论坛[J],2006年第6期.
[2]萧潇.区域经济发展新趋势:跨区域合作.经济视角[J],2006年第6期.
[3]中国报关协会.报关行业发展走势.中国报关[J].2012 (6): 25-27.
作者简介:张崇安(1976-),男,河南新乡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貿易、区域经济与制度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