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高效生物课堂
2015-06-11郑国光
郑国光
摘 要:激活学生身心,为高效课堂营造一个良好的心境;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自主建构基础知识,自主检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生物课堂;内部需求;学习主动性
教学是师生双方互动、有目的、有计划的双边活动。课程目标为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具体要求体现了生物新课堂的价值追求,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建构高效生物课堂是不二的选择。通过近几年的学习培训及实践,笔者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激活身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需求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习活动产生重大影响。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在生物课程学习中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积极的生活方式、求实的科学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对个人价值的判断,更强调对社会价值、科学价值、人文价值的判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因素对学生认知的促进作用,不能只做教材的解读者和教案的执行者,而应做一个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富有教学机智,充满教育智慧的人。教师应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通过生物科学史、社会进步、生物科技、教师人格魅力,与现实生活联系,生物知识大比拼等情意因素,加之生活上多关心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交心谈心,关注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学习习惯,参加学生组织的活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树立学好生物学的信心,喜欢生物教师及生物课程,为高效生物课堂做好心理准备。
二、研究课程目标,明确教材知識体系,充分挖掘教材,编写高质量的导学案和教案,发挥导学案的导学作用,展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新的高中生物教材内容的编排与以前的相比,资料更多,信息量更大,从问题探究开始,穿插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实验与制作,练习与拓展、科学史话及科学前沿等,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的描述是以知识性内容为主。教师在学习和执行生物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参照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习惯,充分挖掘章节教材,将课程目标落实到教案和导学案中。一个好的导学案应该至少包括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基础知识梳理、自主练习检测、疑难问题、总结提升等。学习目标告诉学生应达到的高度,重点和难点是核心知识和突破口,知识梳理是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检测练习可以检测自主学习效果,回头看进行小结提升,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点,尤其是重难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完成导学案,教师进行适时的指导,找出普遍问题和个别问题,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小组共识,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一个标题内容的展示,写出知识点,建构知识网络,讲清知识体系,其他同学可以进行适时补充。练习拓展题,能够找到题眼,从突破口突破。这样的课堂凝聚了所有同学的思维和智慧。
三、课堂上教师的点睛作用
有效的教学组织能够为学生创设更加适当的学习情境,学生在这样的实际情境中,能够得到多种发展机会: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动口讨论,动脑质疑,大胆交流、小组合作学习等,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人的讲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化,从台上走到台下,从前台走到后台。课堂实行问题管理,引导学生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探究和课堂展示。难点问题离不开教师的点睛之笔。如在学习“染色体变异”这节内容时,学生展示了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及实质,那么教师及时设疑,如果出现了AaB基因型的个体,(正常应该是AaBb),是由哪种变异造成的?学生展示完二倍体及多倍体、单倍体的知识时,教师及时提问二倍体及多倍体与单倍体的区别是什么?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一定是二倍体吗?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一定是单倍体吗?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突破难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打破了传统教学组织满堂灌的特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面向全体,兼顾特长
根据班级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将全班同学平均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5人,先进带动后进,由成绩好一点的同学担任小组长,加强学习过程的统一管理。在小组长的指导下,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共同进步。制订课堂得分细则,小组得分量化考核,小组之间进行横向比较,通过最高分和最低分进行激励,进行适度的物质奖励,促进小组长承担更多的学习任务,查看更多的书籍,思维更加积极,在普遍提高全体小组成员成绩的同时,小组长会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学生上课走神的少了,打瞌睡的更少了,参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人多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更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学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成绩有了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杨九俊.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06.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