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晓龙:“甄嬛”的肩膀好踩吗?

2015-06-11

北广人物 2015年49期
关键词:王小平郑晓龙

郑晓龙的圈地、育种

郑晓龙如今的形象大概就是嗑着小瓜子儿、蔫笑着、一口京片子的糙老头儿。从1984年到现在,郑晓龙已经在影视圈驰骋了31载,其实“驰骋”这个词儿并不十分适合他。郑晓龙干的活儿更像是圈地、育种,就是不停地图新地、育新种,他在先后担任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主管生产的副主任、主任,乃至卸任后,策划、组织、执导了多部在国内外引起轰动效应的电视剧,在中国电视剧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第一部长篇室内剧《渴望》、第一部电视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第一部编年史风格电视剧《一年又一年》,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IP剧《甄嬛传》,以及时下热播之后肯定又会创造什么纪录的《芈月传》……这么说吧,郑晓龙圈的每块地,之后都会被蜂拥而上直到种伤、种烂为止,而他早就另觅良田去也;郑晓龙育的每颗种子,似乎都可以长成参天大树至少也是独立的佳木或怪木,从葛优、冯小刚直至陈建斌、孙俪,中间省略的同一级别的明星大腕少说也有几十位吧。

可是,郑晓龙并非天赋异禀之人,似乎也没什么独门绝技,他更像是一个笨拙的老农,精耕、深耕而已。别人早就用了N种化肥,他还坚持土法施肥,拿剧本创作来说,历史上关于芈八子的记载只有寥寥百字,而郑晓龙却对《芈月传》剧本提出了三条硬性指标:一、剧情合理不雷人,符合大多数人的心理逻辑;二、人物性格鲜明可信,同时尊重主流历史评价;三、凡与《甄嬛传》相同桥段一律去掉。仅最后一条就极不人道,须知:如今不重复、不雷同、不抄袭、不拷贝、不复制粘贴的创作者“十”中就先去了“八九”,剩下的“一二”起码得天价才配得上,所以,郑晓龙任用老伴儿王小平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就这么个省钱兼省事、举贤不避亲、公私兼顾以公为主的主意,开播前竟还遭到一轮轮“侵权”等抹黑、泼污,郑晓龙“被骂”后说:我只不过是想拍个好的电视剧,招谁惹谁了?!

不过,这点小磕绊对惯于抬头看势、埋头深耕的郑晓龙而言,根本不值得一提。他还是那个圈地、育种、施肥、间苗,搞反季节种植、多样化营销的狡黠的老农。现在又到了收获的时候,31年了,谁人可挡?!而这次通过《芈月传》,郑晓龙究竟想要收获什么?其实,他自己已说得很明白:“我们不仅要拍出芈月个人的传奇,更要拍出历史转折时期那一代风云人物为国家民族做出的努力和牺牲,让观众们感受到新社会形态战胜旧社会形态时,那种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更为精彩的相遇

“我曾希望自己精彩时遇到一个人,结果,在遇到一个人后更为精彩。”这是首部清宫大戏《甄嬛传》热播时郑晓龙接受采访时说的,看了郑晓龙和妻子王小平的故事,更为郑晓龙原本很精彩的人生故事中添了一抹精彩。在中国电视剧界从业近30年的郑晓龙,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创作能力,完成了一部又一部走在时代前沿的作品。第一部警匪剧《便衣警察》;第一部长篇室内剧《渴望》;第一部电视系列喜剧《编辑部的故事》;第一部全程在海外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第一部编年史风格的电视剧《一年又一年》。郑晓龙的作品不仅直指人心,还捧红了姜文、葛优、张国立、李成儒、濮存昕等一批当今的华语影视圈大腕。

出生在军人家庭的郑晓龙,插过队,当过兵,还上过大学,能导演能编剧,可谓是能文能武。作为导演,郑晓龙对故事的把握有他自己的独到见解。郑晓龙说过,妻子王小平才是《这会传》里最美的女人。的确已经很优秀的郑晓龙,遇到了妻子王小平更是如虎添翼。据称当初是因为想和在海外留学的妻子见面才有了《北京人在纽约》,而《甄嬛传》最初的编剧就是王小平,既是妻子又是编剧的王小平,虽然是郑晓龙最不好管理的编剧,却为他的作品付出很多,剧中有名有姓的角色就有150多人,角色名单就是王小平审定的,每个角色的年龄、性格特征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场次数……她都一一附在后面,供导演挑选演员时把握。《芈月传》的编剧仍是王小平。诚然,没有王小平郑晓龙也是国内最优秀的导演之一,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言,有了王小平这个生活、事业上的伴侣后,他的人生更为精彩。

别与“重复”较劲

且不管郑晓龙如何表白如今这部新剧《芈月传》要摆脱此前《甄嬛传》所营造的良好氛围,也不管他导演的这部新戏如何“去甄嬛化”,作为电视剧主流观众而言,《芈月传》势必会被拿来与《甄嬛传》做比较,而且先天将处于被动局面,而这一点也终将抹杀郑晓龙在导演上的努力。有关这一点,郑晓龙一定比谁都明白,例如他面对记者采访时就着重声明:《芈月传》中凡像《甄嬛传》之处一律删改!他还说:“它们是截然不同的作品。《甄嬛传》是纯正的后宫戏,是封闭的,所有人都在那里,斗来斗去都是争宠。《芈月传》虽然也有宫斗的戏份,但是秦惠文王后宫里的妃子们每个都有母国背景,每个妃子、皇子都是母国的棋子,都带有很强的政治目的,这时候争宠就有了不同的含义。而且我们是一个从后宫走到前朝的戏,有更多的戏份是在朝堂上。所以《芈月传》的格局更大,写的不是后宫琐事,是家国大义。我在做的时候就知道不一样,如果一样我根本不会去做,因为太没劲了。台词像《甄嬛传》的一律不用,剧情像《甄嬛传》的一律改。艺术贵在创新,否则说不好听的,人家会骂你,你看这家伙不行,江郎才尽了,又是一个《甄嬛传》……我至少不愿意让人说我这话,怪丢人的!”

重复自己绝对是艺术家的大忌,这一点郑晓龙很明白。《芈月传》之前的郑晓龙佳作频出,但风格绝对多样,例如《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刮痧》、《幸福像花儿一样》、《金婚》、《甄嬛传》、《红高粱》等等,每一次都能引发轰动,而且也都引领艺术风尚,但这一次的《芈月传》却是难免堕入了有关“重复”的争论话题。

平心而论,在这个被资本市场牵着鼻子走的时代,艺术创作已然让位于资本运作,“IP”效应的产生并壮大,身在其中的任何一个艺术从业者都将难于免俗,从《甄嬛传》、《红高粱》到《芈月传》,郑晓龙走的无非就是这样一条路。其实,在这条路上,“重复”与否根本就没什么好争论的。

创作力的拓荒者

无论喜不喜欢看电视剧,你恐怕或多或少会看过,最起码会听说过与“郑晓龙”这个名字有关的影视作品。

从轰动一时的情感大剧《渴望》,到以幽默、讽刺、调侃、戏谑,开电视系列喜剧先河的《编辑部的故事》;从展示中国人海外生存状态的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到反映东西方文化冲突的电影《刮痧》;从军旅题材的《幸福像花儿一样》,到描写普通夫妻五十年风雨历程的《金婚》;好几年过去了,《甄嬛传》还三天两头儿的在各频道轮番播着,《芈月传》又登场了……作为国内著名的导演、编剧、出品人,郑晓龙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获奖无数的同时,更赢得了观众的口碑。

从平民生活,市井温情,到明枪暗箭,宫廷争斗。作为中国电视剧事业的拓荒人,郑晓龙所执导的作品,题材丰富,涉猎广泛。

当然,他所执导的作品并不是每一部都會得到百分之百的好评。比如,有观众反感宫廷剧中的你死我活,毫无下限的穷争恶斗;比如,有的观众觉得他的电视剧版的《红高粱》,不如电影版的那样令人震撼,无法表现出原著那种魔幻现实主义特有的艺术之美,人物也欠缺原著中描写的那种高粱般质朴强悍的生命力。但是,大家无法因此否定郑晓龙作品整体的高水准,“郑晓龙”这个名字,始终是吸引观众的品牌。大家依旧期待,期待他更多的精品力作。

猜你喜欢

王小平郑晓龙
郑晓龙夫妇:斗出精彩,吵出恩爱
郑晓龙夫妇:斗出精彩,吵出恩爱
郑晓龙:在遇到王小平后更精彩
郑晓龙:成就我的不是甄嬛,也不是芈月
郑晓龙与爱妻的幸福麻辣“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