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相同源

2015-06-11陈婷婷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笔意文人画

摘 要:“意象油画”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以西方油画材料体现东方艺术情境的艺术现象,借鉴形式主义法则与中国意象审美法则相结合,强调笔触痕迹带来的趣味性。江南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发祥地,江南“文人画”集中体现了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重视“笔意”的玩味的文人特征。同时,江南也是油画最早传入中国的地区之一,众多早期油画家留学海外,受到现代主义绘画的影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江南地区典型的“意象”油画,同一地区的长期的文化沁润,使得江南地区的艺术呈现出异象同源的特征。尽管江南“意象油画”采用西方绘画媒介材料,江南“文人画”采用传统水墨材料,但其绘画特征都是重视笔触的韵味,用有控制的用笔造成的富含趣味的痕迹来表达个人情感,抒写对自然的感悟,二者有着很强的关联性。通过对江南“意象油画”与江南“文人画”在“笔意”上的关联性研究,可以发现二者在文化脉络上的同源性。

关键词:意象油画 文人画 笔意 文化脉络

一、引言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广义上的意象概念,范畴较大,包括模仿客观物象形态为主的“仿象”,以感兴和联想为基础获得形象的“兴象”,赋予客观物象象征意义的“喻象”和经过提炼、升华,舍弃具象而形成符号化的“抽象”等。我们平常所指的狭义上的“意象”概念是指东方美学中特有的美学范畴,与西方美學中的“具象”和“抽象”相对应,是将客观物象经过提炼、简化后的形象符号,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有较强的抒情性。

“意象油画”则是根植于西方美学体系的油画艺术经过我国画家“本土化”的过程之后,与东方传统的审美体系相结合所产生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与同样渊源于东方文化内核的中国“文人画”有着广泛的交集。由于文化上的同源性,二者尽管在材料、媒介、技法等诸多方面有着千差万别,但在精神指向的外化表征中,有着相当的相似性。具体在绘画语言方面,我们能在绘画用笔的“笔意”中管窥二者深刻的文化关联性。

二、“意象油画”的讲究笔触和形式的

趣味性的绘画特征

中国“意象油画”可以溯源至林风眠、刘海粟等中国早期留学海外的艺术大师,他们将油画艺术引入中国的同时,即开始了油画的民族化道路。由于他们留学的时期,正值西方现代主义迅猛发展的时期,受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等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他们试图用西方现代艺术运动的观念来切入中国绘画,由此形成了中国“意象油画”的源头。

西方绘画自塞尚以后,便由再现客观物象转为表现“有意味的形式”,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其《艺术》一书中提出一种审美假说:“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地感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 克莱夫·贝尔反对传统艺术的再现性形式,认为它不过是一种暗示日常感情、传达信息的手段,这与“意象”绘画的特征相吻合。西方形式主义绘画的理论为意象油画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美学理论基础。“笔触”是绘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具象写实绘画中,“笔触”的存在是为表现主题所服务,有时甚至通过消除笔触感来获取所表现对象的明确性。而在形式主义绘画中,对形式法则的研究与践履,使“笔触”的趣味和“形式”的意味,成为绘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触”所传达出的艺术家的气质、情绪、感受、审美理想等也成为绘画表现的最终目的。

林风眠在东西方艺术观念上进行了初步的融合,他借用了形式主义绘画的审美法则,通过描绘东方京剧人物等典型形象,运用传统国画的写意方式,重点传达了富含东方审美意蕴的绘画“笔意”的趣味性。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苏天赐等众多艺术家在这条道路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验,将西方的形式主义与东方的笔墨意蕴结合成重视绘画“笔意”,讲究笔触韵味的“意象”油画,成为油画本土化的主流艺术形态。

三、中国传统文人画的讲求笔墨韵味,

用笔意抒发情感的绘画特征

笔意是中国画中的重要术语,狭义上是指笔画所表现出的形态。笔意在文人画中尤其重要。中国画中经常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借由山水之萧条,来比喻自己的落寞与寂寥。又以“梅兰竹菊”四君子,来表现文人的傲骨风气。所谓“意到笔不到”所指,便可很好地表现出中国传统文人画中要求的笔意之重要性。讲求笔墨情趣,强调神韵。往往题诗画上,增添趣味,意境,直观抒情。

中国传统文人画中的形与西方绘画不同。中国绘画中,往往对于人体结构,透视等一系列绘画守则“视而不见”讲求的却是一种气韵流畅,一气呵成的流动之美。古代仕女身上的服饰线条,动作之流畅,与画面的整体律动相辅相成,失了“结构”却不失“神韵”。

四、江南“意象油画”与江南“文人画”

在文化脉络上的同源性

中国江南地区既是油画的最早传入地区之一,又是传统文人画的昌盛之地,东西方文化在江南地区交汇融合。特别是早期的江南地区油画艺术家,多有海外留学经历,接受西方艺术观念,同时长期沁润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在他们的作品中,有意味的形式与笔墨意趣不谋而合,形成与传统文人画异象而同源的“意象油画”形式。比较典型的是著名留法艺术家赵无极和朱德群,在他们的绘画中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与中国传统文人画极为相似的“笔意”带来的传统文化精神的指向性。研究他们的艺术经历就可以发现,他们的采用的“意象”与“抽象”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并不是偶然的选择。他们早年都接受了严格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中国文化有着精深的理解和与生俱来的敏感性。长期留学海外的经历也使他们能体会到西方文化的精神,并对油画独特的绘画语言的运用得心应手,东西方文化在他们的绘画中产生自然融合,其外在形式既是“笔意”的形态上的契合。通过笔意的共通性揭示出文化之间的共生和融合。

通过比较这些艺术家的“意象油画”与传统“文人画”的用笔的“笔意”,也能清晰地揭示二者深刻的艺术渊源。如图,左侧是旅法画家朱德群的作品,右侧是文人画大家吴昌硕的作品,通过比较可以清楚地发现,除了色彩语言的差异和绘画技法的不同之外,在“笔意”上非常相近,都利用色调层次的虚实浓淡,线条用笔的逆转畅涩,传达了作者的情感与想象,并蕴含着东方传统的审美意象,在他们的作品体现了文化脉络上的同源性。

五、“笔意”对文化特质及精神指向的重要表征作用

“笔意”在揭示绘画的精神指向方面的重要作用,在艺术创作实践中给我们以重要启示。不同的笔意揭示不同的文化特质,比如美国当代的天才画家巴斯基亚的作品,运用自由而激烈的涂鸦方式,揭示了崇尚自由、外张的美国文化的精神内核,表露了艺术家对死亡、暴力、伤害的抗争和宣泄。而赵无极的绘画作品则体现了大气内敛的东方意蕴,传达出东方哲学对宇宙、人生、自然和自我的思考。因此说,“笔意”是艺术家言说的词汇,是精神世界传达的中间媒介,是不同文化特质外在的具体表征,通过“笔意”我们能够直接领会到艺术家所要诉说的一切。

六、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江南“意象油画”与江南“文人画”尽管在绘画材料以及技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在“笔意”上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异象而同源。“笔意”作为绘画语言重要的构成内容,直接体现着文化的特质和精神指向。通过对江南“意象油画”与江南“文人画”在“笔意”上的关联性,可以发现二者在文化脉络上的同源性,它们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理想,这为中国油画本土化提供了一种重要的选择方向。

作者简介:

陈婷婷,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2012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笔意文人画
艺术档案
——书法家郑和新墨海游龙笔意键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欧来荣——“拟宋人笔意”作品四例
当代画家 胡石
冯骥才:关于文人画史的思辨
廿一世纪的文人画——观白德松画展有感
文人画:内心自省的外在流露
当代山水画创作中的传统情怀
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