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山水渗透老庄哲学
2015-06-11于海亭
于海亭
摘 要:中国山水画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在不断地演变着。它兼容着各种笔墨语言、表现形态和艺术表现手法,包括写实与写意、直观与寄意,虚拟与表象等。但是中国哲学精神依然是山水画的核心思想。中国山水画从起源到现代、到当代,可能会产生新的思想和新内容及新得表现方法。但是我们无论什么时间不能把山水画哲学精神的传统丢掉。那是一笔前人用智慧为我们留下的值得后代人继续完善、探索、研究的精神文化财富。可以说老庄哲学所蕴含的的美学思想构成了我国艺术文化的基础。
关键词:老庄哲学 意境 天人合一 应物象形 道法自然
中国山水画与闪烁着中国文化光辉的传统老庄哲学在相当程度上是结缘的。道家老子崇尚自然、嗜爱山水,用大自然山水寄意着“道”的规律和法则。道是老庄哲学共同的核心基础,老子言:“大道”,倡导“无为”,是建立在朴素的哲学体系之上的,是思辨的,形而上的。庄子的学说超逸现实,他宣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认为:“天地造物,任其开合,随其剪裁,春夏秋冬,南北林泉山水景物可以自由组合自由分解。”庄子的这一思想理念构成了超越自然的表象,从而达到物化为我的精神山水。 庄子言:“周则欲并有无修短白黑而一之”,以大归于“混沌”,是创造性的艺术精神和超越的审美追求,其中所蕴涵的艺术精神对中国山水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中国历代画论中也或多或少地渗透着中国老庄哲学精神。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经赞美盛唐时期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中国的山水画与中国的诗歌讲究的都是意境。中国的山水画集天地之灵气,结人心之妙想,在描绘大自然山川河流的同时也表达了中国山水画家体悟山水写生过程中自然性灵和心境的融合。
一、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及笔墨意境
中国的绘画早在远古时代就可以从神秘的图腾中找到源头,据记载:“中国山水画最早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并且,那时尚未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到了隋唐时期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比如展子虔的《游春图》。进而中国山水画到了五代、北宋时期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绘画的重要画科。魏晋时期之所以形成山水画,在于当时社会不同阶层人们把“自然、无为、虚淡、清静、”的道家思想作为自己的精神需求。道家思想开始处于兴盛。虽然当时人们崇尚老庄思想的原因不同,但是老庄的“致虚极、守静笃”思想影响着他们,尤其是深深地影响着士大夫。比如“《庄子》中的“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自得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其意境非常的符合老庄的清净自然的传统哲理。它们把中国山水画看作是表现“道”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它能在有限的纸张空间里迹化出道所阐释的精神哲理。诠释人在天地宇宙无限空间的逍遥游。
桃花源似乎是杰出的文学家陶渊明心中的一湾山水情怀。倾泻于纸上的一山一水是真意,一草一木见深情。这暗示着中国的精神哲学,是脱俗超然世外,平淡中和。伴随着顾恺之三段山、三分位的空间模式的提出和宗炳透视法则的提出,中国山水画把空间视觉原则加以逻辑化,确立了远取其势、进取其质的核心思想。从古至今,中国人对崇山峻岭,尤其是大山,无比地崇敬。山在先民的意识里由祖先神上升变成了一种代表上帝意志的意象。它是天神直接变化而成的或者天神居住的圣地,有灵气的地方。标志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是静穆的阳刚。相反却把水喻作润育世间万物生灵的母亲,是流动的柔美,是智慧的化身,水的动、山的静;山的阳刚、水的阴柔,这一反差对比恰恰符合和展现了中国传统的道家阴阳哲学。
二、山水画中主客互动之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命题,也是道家学说思想的主旨。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老子人生理想的最高追求是道。“道”本身就是自然,而道生化出万物,也是自然而然。所以,中国山水画之道也讲“道法自然”。山水画中的“应物象形”“以形写形”“以色貌色”“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等画学理念都源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恰恰是中国传统老庄哲学的基础。然而,受《庄子·齐物论》关于“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影响,中国山水画的“师法自然”,并不是消极地服从式的对客观自然的写实,而是“合而融一”式的凸显着主观能动性的书写。比如清代山水画家石涛解释他的名言:“搜尽奇峰打草稿”,是“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比如唐代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比如明代王履在《华山图序》中说:“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等等。当今社会笔墨形态语言,随着科技快速的发展及画家的修养、心境、品格、哲思、和感悟等方面的发展,山水画的语境趋于多重化,更加注重强调个性化及主观意识。
三、山水画中之散点透视( 移动点透视)布景构图
从中国山水画布景构图来看,中国山水画恰恰体现中国传统老庄哲学“一”的哲学。道家学说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同时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据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是天地产生之初的原始混沌,它是万物形成之母,无从命名,山水画家就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发,采取散点透视(移动点透视)。比如黄公望的《富山春居图》、王原祁的《仿王蒙山水画》等作品。另外受道家之学养育成长起来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 以平远、高远、深远的“三远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自然之美。从而能够淋漓尽致体现中国山水画在世界绘画史中独一无二的一面。然而在他看来,“远”是一种无限的延伸,苍苍茫茫,无边无际,但是,他的“远”不仅局限于畫面空间领域而且已经升华渗透到“无”“虚”“淡”的精神意识境地。画家的精神世界得到更高的升华,达到“登上高山则情满于山,身临苍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据陈传席先生说:“郭熙的‘三远法是道家思想在山水画上的展现。”
四、山水画中“对立统一”的辩证艺术手法
中国山水画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在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辩证传统哲学中吸取营养,在对比中寻找大美而不言。比如:“画面中要体现山势的险峻和高大,需要云雾锁其腰对其衬托。想要体现水的流动性,需要在其中设置石头对其衬托。”这些山水表现手法,恰恰就是中国传统哲学《老子》第二章所说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思想的具体表现,这一点双方不谋而合。天籁、贵真、平中求奇在庄子这里称之为上品,在平淡中求其醇厚之味体现的正是庄子的哲学精神。庄子哲学的宗旨在于寻求人生从有限的境界中获得自由与解放,这与艺术的最终目的相吻合。而庄子体验道的精神状态,则是用虚静之心去观照和把握天地之间不可言说的大美,“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山水画创作者的心灵在精神活动的方式上,具有虚、静的基本特征,然而在精神活动的目的上,则是追求超越心灵与客观物象的界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据说,庄子的人生是艺术的人生。于是乎“虚实相生”、“知白守黑”成为中国山水画创作的辩证法则。
中国山水画品有能、妙、神、逸四个审美层次。能品重于造型,妙品重于趣味,神品重于神韵,逸品重于心性。作为山水画家“须知道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有处恰恰是无,无处恰恰是有,为逸品。恽寿平《南田论画》中所描写的不是树、不是山、不是笔墨正是山水画道的境界,天人合一的心性。中国五代后梁山水画家荆浩开辟了北派山水,中国五代南唐山水画家董源开辟了南派山水。北派山水的特征是峰峦浑厚、气势雄强,把壮美之境退与极致;南派山水的特征是清幽雅淡、怡静远逸,把禅意深深隐于其中。这个时期开始了逐步以诗入画,凭画写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时期以勾、勒、皴、擦、点、染、烘为主的水墨语言构成了画面的空间意识。并将皴法语言系统化及延伸至和设意立境达到高度一致。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语境表现在画家把内在修养的境界和水墨表现语言的技巧高度地结合。依靠具体的笔墨语言展现出来。要想使其画面表现出不同的山水节奏韵律和笔墨形态。必须注重用笔的轻重、缓、急和转折、顿挫。现代人把传统笔墨语言中的笔法加以浓缩形容比喻为“折衩股”“锥画沙”“屋漏痕”“入木三分”“春蚕吐丝”“逆水行舟”“高山坠石”等。能让观赏者联想到力度、老辣、苍润、飘逸、刚健、雄强、厚重、苍茫、空灵等审美趣味。笔墨语言是画家心境趣味与思想感情的载体。它是有思想的、有灵魂的,有生命的。作者的学术理念和思想境界,通过笔墨的随机书写与挥洒而淋漓尽致体现出来。笔墨形态语言在纸上的呈现,恰恰反映了畫家的心境。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对天地之美的热情充满了高度赞扬,以及对与天地之美的独立、自由的理想人格的倾心向往。然而,我们从艺术审美角度上看,画家的心境集中体现了以人情观物态、使自然拟人化的思维方式,并把它和自然精神的高度统一作为理想的审美精神追求。
纵观中国山水画史,可以说老庄哲学所蕴含的的美学思想构成了我国艺术文化的基础。中国山水画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每一个历史时期在不断地演变,它兼容着各种笔墨语言表现形态和艺术表现手法,包括写实与写意、直观与寄意,虚拟与表象等。但是中国哲学精神依然是山水画的核心思想。清代山水画家石涛说过:“笔墨当随时代。”随着不同时代文化背景的变革,中国山水画从起源到现代、到当代,可能会产生新的思想和新内容及新得表现方法。但是我们无论什么时间不能把山水画哲学精神的传统丢掉。那是一笔前人用智慧为我们留下值得后代人继续完善、探索、研究的精神文化财富。
注释:
[1] 王振.大易之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 陈传席,顾亚平,杭春晓[M].北京:中国山文化.2005
[4] [南齐]谢赫.古画品录[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5]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6]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出版社,2001
[7]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
邹平县文化体育旅游事业发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