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泾县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
2015-06-11丁卉
丁卉
【摘要】泾县旅游业发展一直是近年来安徽宣城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根据SWOT态势分析原理分析了皖南泾县发展旅游的优势,劣势和机遇,并结合实际提出了泾县旅游开发切实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业 SWOT分析 安徽泾县 对策
一、泾县概况
泾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宣城市境西部,地处皖南山区北部,境内山多地少,以丘陵低山为主,平原所占面积极少。黄山余脉绵亘县境东南,九华山支脉逶迤西北。青弋江自西南向东北流经县境,自古素有“汉家旧县,江左名邦”、“山川清淑,秀甲江南”之誉。据《后汉书·明帝纪》“有泾水,出芜湖,因水立名”。
二、内外部环境分析
1.优势 Strengths
(1)自然环境优美,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泾县境内山环水绕、碧波万顷的太平湖;一望无垠、涛声阵阵的蔡村竹海;茂密葱郁、古树参天的原始森林,犹同颗颗珍珠点缀在泾川大地。源于黄山北麓的青弋江,在万山丛中左右潆洄,沿途风光无限,四时景色宜人。泾县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7%,是周边城市居民呼吸清新空气,躲避城市环境污染的好去处。
(2)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泾县是光荣的革命老区,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地。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王稼祥故居、茂林激战地遗址等是泾县乃至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泾县红色旅游的重要资源。
(3)文房四宝之一宣纸与四大名笔之一宣笔的源产地。泾县是“纸中之王”宣纸的发祥地,著名的宣纸之乡,是正宗宣纸,宣笔的生产地。“红星牌”宣纸是“中国名牌产品”,巨幅宣纸“千禧宣”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称号,特别是泾县宣纸制作技艺成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示节目,让宣纸走上了世界。
(4)人文景观资源丰富。具有徽派建筑风格的査济古民居建筑群、李白留下不朽诗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桃花潭、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赤滩老街、黄田洋船屋、茂林古镇等旅游资源都闻名遐迩。
(5)良好的区位条件。泾县背靠黄山,北通九华山,是旅游者体验徽州文化的一个选择。泾县距离江浙沪地区近,腹地范围广阔。同时,泾县交通便利,铁路和公路交通网络修葺完善,是前往黄山的必经之路,可进入性得到一定的保证。
2.劣势 Weakness
(1)可进入性不是很高。泾县位于皖南山区,从江浙地区前往乘汽车至少三个小时以上,对于更远如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游客来说,前往泾县需要花费时间过长。游人可能会更倾向于别的旅游景点。
(2)经济基础薄弱,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泾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支持旅游发展的财政支出有限,且基础设施依旧不完善,某些地区只有基本的乡村公路。景区的服务设施也有待提高。
(3)知名度不高。泾县虽作为宣纸之乡,但是其知名度在全国范围内依旧不高,只在周边地区有一定的知名度。
(4)缺少专业性的旅游人才。泾县过去长期不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导致专业性的旅游人才缺乏。而人才恰恰是一个产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3.机遇 Opportunity
(1)乡村旅游近年受欢迎。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问题愈发严重,环境污染如雾霾等问题促进了人们前往乡村旅游的步伐,泾县作为皖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地区吸引着游客的眼球。
(2)政府政策支持。泾县所属宣城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建设成支柱产业,把宣城市建设成经济强市,旅游强市和生态强市,并努力把宣城打造成苏浙沪的“后花园”。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认真实施向东发展战略和“一主两翼”发展战略,旅游经济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3)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经过大力招商引资,一大批大中型企业纷纷落户泾县,经济实力将会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将不断加快。
4.威胁 Threats
旅游产品具有相似性,竞争压力大。泾县作为徽州古民居聚集地面临着西递宏村的强大威胁,规模及知名度都没有歙县大,可进入性也没有西递宏村高。旅游业发展也较晚,而江浙地区已有相当规模。红色旅游也面临着其他多处地方的威胁。
三、SWOT策略分析
SO战略 WO战略
加大特色旅游项目开发,吸引城市游客。
加大宣传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等,让游客在欣赏泾县美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能了解到泾县悠久的历史文化。 政府加强扶持力度,加大财政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对外宣传泾县旅游形象,吸引更多海内外游客前来游览。
ST战略 WT战略
确立泾县旅游形象,突出泾县特色,打造品牌。
加强与周边城市旅行社合作,将泾县放在江浙或黄山游览线上。 学习旅游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认真学习,找到自己不同之处,重点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外宣传,提高知名度。
泾县作为皖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徽州文化等等都是她的重要资源。泾县应该利用自己的优势,结合实际,扬长避短,在政府的引导下,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小,崔同林.泾县生态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及对策建议[J].安徽林业科技.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