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风激荡章亦狂 人品峥嵘世颂扬
2015-06-11周安庆
周安庆
高二适(1903—1977)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和书法家,与林散之、胡小石、萧娴并称为书坛“金陵四家”。其书法艺术功底深厚扎实,善于博采众家而又自出新意,因此独树一帜。他在当今学界及艺坛均享有较高声誉。2015年5月9日至17日,“适吾所适——高二适遗墨展”在首都北京的中国美术馆隆重举办,再次唤起了人们对他的深切怀念。
生平事略概要
高二适1903年2月18日出生于江苏东台兴泰乡小甸址村(今属江苏姜堰)的一个私塾教师家庭。原名锡璜,后更名二适,号舒凫、舒文、麻铁道人、秦老诗人等(注:所谓“二适者,适吾所适也;舒凫者,野鸭是也”)。他自幼秉承家训,坚持勤奋学习,刻苦临习前贤诸家书法,14岁便以东台县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该县高小,16岁就读于扬州师范学校,不久因为家贫辍学回乡任教。1928年,高二适入上海正风文科学院,有幸拜识乡贤戈公振先生,次年考为北平研究院国学研究所研究生。从1935年开始,高二适先后在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立法院供职,期间结识了于右任、胡汉民、柳诒徵等名流,并与章士钊结为忘年交。自1944年起,他相继兼任重庆朝阳文学院、南京建國法商学院教授,以及南京第三中学老师等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高二适曾任南京工专上海分校、华东专科交通学校老师,负责讲授语文。1953年调任华东水利学院(今江苏南京的河海大学)图书馆职员,协助郑肇经教授编写《中国水利史》,1958年因为身体有病退休。1963年,高二适经章士钊推荐,受聘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1975年曾应罗瑞卿大将之请,撰联“为有功业仰公忠;而此章草为吾法”。同年又应邀书写《阳朔》一诗,赠予叶剑英元帅。1977年3月15日,高二适在江苏南京病逝,享年74岁。
高二适毕生有《新定急就章及考证》、《<刘梦得集>校录》、《刘宾客辨易九流疏记》、《高二适书法选集》和《高二适诗存》等问世。江苏姜堰和南京浦口两地分别建有“高二适纪念馆”,乃世人学习、研究和瞻仰高二适的重要场所之一。
艺术成就简析
高二适的书法艺术主要凭藉刻苦自学,初习楷书,继而转涉隶、行、草书体,毕生临池不辍,最终修炼有成。他于书由晋、唐入手,于上追溯秦、汉,下及宋、元以降名家,认真摹习《明征君碑》、《龙藏寺碑》、《兰亭序》、《黄初碑》、《曹娥碑》、《急就章》等碑帖,尤爱晋人“二王”及唐代褚遂良、薛稷等名家书风,并以晚年专攻的章草艺术造诣最深。
高二适的草书艺术糅合了章草之严谨、今草之典雅、狂草之飞动等特质,既尊重传统渊源,又不拘于宗法流派束缚,入古而能出新,章、今结体互用,风神独特且别开生面,从而突破了前人窠臼,堪称“开章亦今亦狂”。其书法作品笔墨纵横捭阖,跌宕起伏,连绵有序,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他用笔凌厉酣畅、淋漓洒脱,通篇气韵生动,达到了翰逸神飞之艺术境界。人们既可从中窥见到“二王”、唐太宗与唐高宗、“颠张醉怀”、杨凝式、宋克乃至毛泽东等大家的书艺踪影,也能感悟到作者率真灵动、清刚秀拔的秉性气质流露。此外,高二适力主“草出于章”,认为今草由章草省变而来,并且提出了“师古则能变”等书学观点。因此,被章士钊誉为“天下一高”。如今还有研究者认为,他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出“一分隶、二分楷、三分行、四分草”的独特书风(俗称“高体”),因此成为继于右任(1878—1964)、毛泽东(1893—1976)、林散之(1898—1989)等人之后卓然而起的又一位现代草书大家。
高二适平生博览群书,治学严谨,从事文、史、哲研究及诗词歌赋创作,这从另一侧面为其书法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他在1965年那场与郭沫若关于《兰亭序》真伪的学术争论中,始终坚持己见,“不乐随人俯仰作计”,而且论辩有据,对郭沫若所认为的“《兰亭序》为后世依托”之说提出了质疑。其学术论文《<兰亭序>真伪驳议》经章士钊转呈时任中共中央主席的毛泽东,毛泽东阅后提出了“笔墨官司,有比无好”的观点,让这一学术争论得以正常进行。高二适因此声震士林。1972年他又撰写出《<兰亭序>真伪之再驳议》一文,学术声名在圈内外进一步勃起。而在那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高二适铮铮铁骨般的坚韧勇气和人格魅力,颇为令人赞叹,故被世人敬誉为“硬骨头”。
高二适作为从旧时代走过来的一介文人,自谓以“史迁(即司马迁)之文、右军(即王羲之)之书、杜陵(即杜甫)之诗为三大宝”,国学研究成就显著。他的诗还得唐人孟郊、韩愈、刘禹锡、柳宗元、贾岛以及宋代“江西诗派”等名家影响,现存500余首诗作抒怀遣兴,风骨不折,意境高远。不过从文学艺术史角度客观理性地分析看待,高二适的书法成就应当在其诗作之上。
书作交易状况
自谓“草圣平生”的高二适,性情耿直清高,十分崇尚学问,专于研学雅事,并非依靠鬻字为生。尽管他平生与学界、艺坛名流有些交往,但却不擅应酬、应景,在“文革”那个特定年代,遭遇不公的他曾经愤然表示“不留文字在人间”,因此其存世的书法作品相对要少些;生前确实曾留下部分个人手稿、信札,也有一些馈赠友人的书法作品,诸如立轴、手卷、斗方等类手迹,大幅书法作品则比较少见。
高二适书法作品的市场交易,大约始于197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之后,但在市场上露面的数量却很有限。至1990年代中期,高二适的每件书法作品交易价大约在5000至7000元人民币左右,21世纪以后的市场价位则大多攀升至5位数人民币以上。他的一些书札、手卷、扇面作品,由于率真洒脱且比较精到,故颇为投资典藏家们青睐追慕,市场交易价格不断攀升。
在2000年6月19日“上海国拍”春季拍卖会上,高二适的尺牍行书(纵30厘米×横25厘米)以6000元人民币成交。在2003年11月26日“北京华辰”秋季拍卖会上,他的草书手札(纵27.5厘米×横31厘米)以1.65万元人民币成交。在2006年11月10日“南京十竹斋”秋季拍卖会上,手卷《自书“我的全部历史”》(纵26厘米×横660厘米)以27.5万元人民币成交,创造了个人作品交易新高。在2007年6月2日“北京匡时”春季拍卖会上,草书镜心(纵36厘米×横87厘米)以8.8万元人民币成交。在2008年12月6日“北京长风”秋季拍卖会上,草书手卷《致章士钊书》(纵15厘米×横198厘米)又以26.88万元人民币成交,其中每平方尺价格超过9万元人民币。在2010年11月24日“北京传是”秋季拍卖会上,草书《毛泽东词》立轴(纵70厘米×横33厘米)以16.24万元人民币成交。在2011年1月1日“南京经典”艺术品拍卖会上,草书《李白<古风>诗之十》镜心(纵27厘米×横226厘米)以106.4万元人民币成交,首次突破百万元人民币交易价之关。在2011年6月10日“北京九歌”春季拍卖会上,高二适的《兰亭论辩》手卷(纵15.5厘米×横198厘米)以1380万元人民币成交,再度开创个人作品交易新高,因此在当时也成了现当代中国名家单件书法作品的最高成交价。在2012年7月14日“南京经典”春季拍卖会上,其《<柳宗元集>考证》学术手札(5开)卷子以22.425万元人民币成交。在2014年7月5日“中贸圣佳”春季拍卖会上,行草扇面(19厘米×50厘米)以21.85万元人民币成交。在2015年6月4日“北京保利”春季拍卖会上,行草手卷(纵33厘米×横465厘米)以70.15万元人民币成交。他的书法作品交易行情,在现今市场起伏发展中时有不菲的表现。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高二适的书法作品市场成交价(注:包括某件作品在不同时期的市场交易状况),超过100万元(含)人民币以上的有5件(次),50万(含)至100万元(不含)人民币的有10件(次),10万(含)至50万元(不含)人民币的有83件(次),其他多在数千至几万元不等的人民币之间价位上成交,不过其中也充斥着一些赝品仿作。高二适的书法作品在京、沪、江、浙等一些人文底蕴比较丰厚的地区尤受青睐追崇,并以区域性的显著影响辐射至全国、海外。
随着近年来国民经济在调整中不断前进,以及人们艺术鉴赏水平的逐步提高,外加我国针对“雅贿”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高二适的书法真迹交易价在艺术市场的起伏发展过程中,总体趋势呈逐渐走高之态。目前,高二适每件书法作品的交易价大约维持在5、6位数人民币之间,并因所作尺幅大小、精湛程度和书写内容不同而定。譬如像他的某些学术类手札,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具有相当程度上的学术研究价值;此外,他还有一些自作诗文水平较高,激情书写时充溢着真挚、坦荡、自信、清高等比较浓郁的个人心性气质,可谓笔性与心性相融合,诗、书皆如其人,因此这类书作往往较为藏家们所看好。
收藏高二适应关注的几点
由于传统书法艺术抽象难懂,素来曲高和寡,而且在不同时代品评标准不一,即使在同一时代同一地域难免亦见仁见智。综合起来看待若论书法艺术成就高低,高二适也许可能要略逊当代“草圣”林散之一些,但其某些作品的市场成交价却要高于林散之的(注:近些年来,林散之书法作品交易亦呈现出一些市场“炒作”征兆)。究其原因,首先主要是林散之书作的存世量较大,而作为学者型书家的高二适,平生不擅应酬应景,存世作品相对偏少,因此从一个方面应证了“物以稀为贵”的市场交易铁律;其次,高二适为人刚直坦荡,品性较高,广为人们称赞。尤其在关于《兰亭序》真伪的论辩中,不畏学术权威,保持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应有风骨,因此他赢得了不小的声誉。当然,这些虽可反映出一个人的史学研究修养及书法理论水平,但与其本身的书法创作水准并没有完全一一对应的关联。而“崇名”跟风追慕,历来就是古今艺术品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
试想若无那场《兰亭序》真伪论辩的学术风波,高二适的知名度或许恐怕未必能有今天这么高,这对其书法作品的交易行情是否会产生某些影响?反之,假若高二适生前乃一位声名显赫的政治领袖人物或文化艺术名流,那么其书作的市场交易价又将如何呢?相信只要具有艺术市场基本常识或运作经验的朋友们,愚以为应该是能够自行作出一些判断的。
俗话说:“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就整个华夏传统文化历史长河而言,任何书家的艺术精品恐怕都难以达到绝对至高无上的完美境界。因此针对高二适的艺术成就评价,现今亦有人认为,他的一些手札因与专门的书法创作不太相同,特定时期的书写心境、书写目的或意识不一,这類手迹往往笔随意兴,或行笔过快,难以做到笔笔讲来历,故而厚重感显得有些不足,通篇章法也不乏某些随意性,客观上造成其中有的存在几许瑕疵。如果单从艺术鉴赏角度来看,这些手札的审美价值也就未必是最佳的了,但确实乃其当时书写心迹的真实流露,可能有的更多是具有不低的史料或学术价值。此外,高二适创作的一些较大尺幅大字作品本来就不多,而且往往不如小字书法更为精到。这些也应值得引起投资鉴藏家们的一些关注。
由于艺术品市场的资本盘子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很小,且受特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人们鉴藏或投资需求等因素影响较大,而近年来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发展速度有所放缓,国家继续加大了反腐倡廉力度,不断要求各级改进工作方法和行政作风,高、中端礼品的公款消费现象大为减少,因为权力寻租等所造成的“雅贿”现象得到了一定抑制。现当代一些书画家的作品交易状况因此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市场交易量及高位成交价均有所减少。而高二适作为现代草书大家之一,正如著名书法家熊秉明所赞誉的那样:“书风激荡,人品峥嵘。”愚以为以适当的交易价位将其书法精品收入囊中,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是具有保值、增值或抗跌功能的。
愚在此还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高二适的书法作品越来越受到投资鉴藏家和书画爱好者的青睐追崇,交易价格不断攀升,因此近年来市场上相继出现了不少仿冒高二适书法的赝品,尤以往来信札居多,而且作伪手法不断翻新,鉴别起来难度不小。譬如2007年某权威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刊有90件高二适(款)手迹的图书,其中之真伪问题就受到高二适后人、弟子的严重质疑,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而对于像高二适这类的文人书家来说,由于学术声望较高、真迹存量不多,故在今后的投资收藏等市场运作中,还是应当尽可能地保持客观理性的思维方式为好,同时也要注意谨防某些市场操盘手,因为“坐庄”、“作局”等投机炒作行为所带来的不利风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