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府本《淳化阁帖》版本考略
2015-06-10许国平
许国平
本文主要研究肃府本《淳化阁帖》拓本版本时代。首先介绍肃府本《淳化阁帖》故宫藏本七种拓本及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并且以懋勤殿本《淳化阁帖》的墨纸尺寸、开数、印章等和《石渠宝笈续编》著录宋拓《淳化阁帖》对比,推论出懋勤殿本《淳化阁帖》为《石渠宝笈续编》著录本。后又以肃府本《淳化阁帖》与懋勤殿本《淳化阁帖》一《石渠宝笈》著录本一在各单帖数量等进行比勘工作。其次,以日本清雅堂本肃府本一影印本一特点与故宫藏七本特点对比,从而证实故宫藏甲、乙一清官旧藏本一、丙、丁、己、庚六本为肃府本《淳化阁帖》5推论出戊本不是肃府本,而是薛氏刻《淳化阁帖》。参昭~马子云先生总结肃府本的考据,就故宫藏甲、乙一清官旧藏本一、丙、丁、己、庚六本的拓本损泐进行了对比工作,而且通过互证和研究,推论出故宫藏六种肃府本《淳化阁帖》拓本时代。
宋淳化三年一九九二一,太宗赵炅令出内府所藏历代书法,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上石于禁内,名《淳化阁帖》。此帖又名《淳化秘阁法帖》,简称《阁帖》,系汇帖,共十卷。第一卷为历代帝王书,二、三、四卷为历代名臣书,第五卷是诸家古法帖,六、七、八卷为王羲之书,九、十卷为王献之书。宋代记录此帖为木板刻,初拓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未见此种拓本流传。《淳化阁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丛帖,由于王著识鉴不精,至使法帖真伪杂糅,错乱失序。摹勒逼真,先人书法赖以流传。因帖石早佚,摹刻、翻刻甚繁,顾从义本、潘允亮本、肃府本等较著名。
明洪武二十五年(二二九二),太祖朱元璋封皇十四子朱楧为肃庄王,并赐宋本《淳化阁帖》一部十卷以为传世之宝,秘藏内库。此部『肃府阁帖底本』久已失传,今人只能从其翻刻本『肃府遵训阁本』中见其大致面目。
肃府本《淳化阁帖》即肃王府遵训阁本,刻于万历四十三年至天启元年(一六一五——一六二一)。肃宪王命温如玉、张应召摹刻,天启元年刻竣。每卷末有『淳化三年壬辰岁十一月六日奉圣旨模勒上石』篆书三行。『万历四十三年乙卯秋八月九日草莽臣温如玉、张应召奉肃藩令旨重摹上石』隶书三行。明崇祯戊寅(一六三八)七月又增刻王铎题跋。全帖无银锭纹。原刻有一号、二号,此帖又加刻号。因帖石在兰州,所以,又称,兰州本《淳化阁帖》。
肃府本《淳化阁帖》帖石共一百四十余块,大都两面刻文,共计二百五十余面。明末清初之际肃府本《淳化阁帖》帖石开始损毁,后经清顺治十一年(一六五四)补刻四十多版,此时帖尾加刻隶书年款三行。清末兰州刘尔炘移帖石于文庙尊经阁,增刻木版释文。
此外,清代書法碑帖鉴定大家翁方纲通过研究鉴定肃府本《淳化阁帖》,认为前八卷摹自宋拓《淳化阁帖》祖本,第九卷摹自南宋别本,第十卷摹自南宋『淳熙修内司本』。也是一种学术观点,不可确定,需要有识之士进一步研究考证。先贤著述
关于肃府本《淳化阁帖》研究课题,有多位著名学者先后有文章阐述。笔者摘引如下:
林志钧《帖考》中《肃府阁帖考》一文云:『奉和欧阳辅《集古求真》卷十二:「明肃庄王受封时,太祖赐以淳化真本。万历时,洮岷道张鸣鹤得李子崇本于白下,得财官本于皋兰,遂谒肃宪王赐帖校对,因请温如玉、张应召为之双钩。」……』张彦生《善本碑帖论》中《宋元明清刻丛帖》一文云:『拓本名肃府本,……初拓本第七卷首标题上角完好不裂,其次渐裂断,其后「法帖」等字全失去,后全部断裂很多。』
马子云在《谈校故宫藏宋拓<淳化><绛帖><大观>三帖》一文中云:『肃府淳化阁帖是明万历四十三年八月九日温如玉、张应召奉藩王王令摹刻,除原有的帖外又加肃宪王书,张鸣鹤、王铎、世子识鋐等跋,惟此帖中间有号码,每石旁边又有号码。此帖拓本较多,但初拓甚稀。故宫尚存一部,其字无损,字神精湛。……帖石在明末损坏,清顺治十一年陈卓补刻全,以后补石又遗失。第一卷,梁简帝书,首行「司马卓以水」之「以水」二字,初拓完好,明清间拓本「以水」二字右半损。《明日移营帖》首行两个字,初拓完好,清初拓已泐。后至康乾间,此帖首行从第五个字起,至《来惠帖》第二行断裂一道。《来惠帖》,乾嘉后直裂一道。第二卷,张芝书之第二十行三、四字间,初拓完好,清初拓第三、四行字间断裂一道。第三卷,王凝之书,《八月廿九日帖》,初拓完好,清初第四行末一复L字与第五行末一并L字,皆损其下半,又第十卷,《铁石帖》初拓与清初拓皆完好,至乾嘉间,第三行「情岂」二字已损。《忽动帖》初拓与清初拓皆完好,后至乾嘉间,六行至十三行断裂一道,损五字,嘉庆后又损三个字。初拓无肃宪王书,顺治年才添,康乾间,三至五行斜断一道。乾隆年后,其石缺一角。此帖补石,是明清拓之考证,今将校对之各补石处,一一说明。第六卷,《旦极寒帖》四行「卿可」二字,初拓完好,明末已损,顺治年补全。《求像帖》「今」字初拓完好,明末损,顺治补全,以上三字,至乾隆年又失,成为方孔。第七卷,道「法帖」二字,与后二行上「七」字,初拓完好,明末已损断,顺治年补完全。第八卷,《吾唯帖》初拓完好,明末「吾唯」二字损,顺治年补完全,乾嘉间「吾唯」一行泐。第九卷《思恋帖》初拓完好,明末二行「将若」二字、三行「左」字皆损,顺治年补完全,乾隆年「将若」二字已失。第十卷《敬祖帖》初拓完好,明末七、八两行之「于此」二字与「极忧」二字皆损,顺治年补完全。费甲铸刻本,是据肃府本刻的,但是两部也有不同之处。肃府本有王铎跋,费本无;肃府本肃宪王书第五行「弗」字右竖笔末无分叉。而费本则有。』
王壮弘《帖学举要》:『万历四十三年八月九日,肃宪王命温如玉、张应召摹刻,天启元年刻竣。明庄王受封于甘兰,太祖赐之《淳化阁帖》藏于内府。宪王时有张鸣鹤者,得日本阁帖请肃王赐帖校雠。肃王乃命姑苏温如玉、南康张应召为之双钩赐于鸣鹤。又令镌石藩府,未竞而薨。朱识铉继肃王后继续刊刻,于天启元年六月乃成,历时七年。刻用富平石一百四十四片,计二百五十三叶,藏于东书园。每卷末有……隶书三行。全帖无银锭纹。原刻有一号、二号,此帖又加刻号。……初拓本石完好,卷七标题右上角「法帖」等字无损。清初拓本渐有泐痕,「法帖」等字损泐。初拓无跋,后增刻岐望道人、洮岷道人、张鸣鹤等廿余家跋另装一册。后跋又佚,也有省纸不拓刻跋者。通行本只张鸣鹤、王铎、宪王、肃世子四跋。』
故宫藏懋勤殿本和肃府本七种拓本
(一)宋拓懋勤殿本《淳化阁帖》
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十卷,白麻簾纹纸挖镶裱,浓墨擦拓,为宋拓本。十册计三百零五开半。每半开,纵25 .2cm,横13cm。帖以木匣盛之,匣面刻填蓝色楷书『淳化阁帖,乾隆戊午(一七三八)鉴定宋拓』,填朱『石渠宝笈』『宝笈重编』二印。封面有驼色皮纸题签『淳化阁帖卷一』等等,第一卷首开和第十卷尾钤『乾隆御览鉴定章』和『懋勤殿鉴定章』,其余各卷首尾钤『乾隆御览之宝』一印。为故宫旧藏。此帖曾置清官懋勤殿,是供皇帝观摩临写之用。按照木匣上刻字,至少乾隆三年时此帖已在宫中。该本与钦定石渠宝笈续编著录的每卷开数,行数,墨纸尺寸均同,只是印章略有差别,经鉴定该本为石渠宝笈著录本。此本与上海博物馆藏明潘祖纯跋本同石所出,其宋刻原石今存杭州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一文澜阁旧址一。
第一册,35开。二,33开。三,29开。四,30.5开。五,26.5开。六,34.5开。七,29.5开。八,23.5。九,30.5开。十,33.5开。
钦定石渠宝笈续编著录:『宋拓淳化阁帖,十册。……对幅装十册,每幅纵八寸,横四寸。第一册三十五对幅,二百六十行,第二册,三十三行对幅,二百三十八行。第三册,二十九对幅,二百二十八行。第四册,三十对幅半,二百三十一行。第五册,二十六对幅半,一百九十四行,阙张旭下古法帖一则。第六册,三十四对幅半,二百六十三行。第七冊,二十九对幅半,二百三十二行。第八册,二十三对幅半,一百八十七行。第九册,三十对幅半,二百二十六行。第十册,三十三对幅半,二百十二行。鉴藏宝玺,七玺全。懋勤殿鉴定章,乾隆御览之宝。』
按:懋勤殿本与钦定《石渠宝笈续编》著录的本子经笔者对比,每卷开数,行数,均同。其中第五册,和《石渠宝笈续编》记录的张旭帖后缺古法帖吻合。墨纸尺寸同,清代的尺寸和现代的尺寸不同,清代的一尺约合32cm,所以换算成厘米为:墨纸纵八寸是25.6cm,横四寸是12.8cm。与我们量的该本的墨纸尺寸纵25.2cm,横13cm十分接近,也可以说一致,因为墨纸每页尺寸大小都略有出入。印章数量略有差别,推测当时可能记录有误,或者钤印墨纸缺失一懋勤殿本有补配和缺页一等原因。综合以上各种情况,经专家和本人鉴定懋勤殿本为《石渠宝笈》著录本。
(二)明刻肃府本《淳化阁帖》
甲本:明刻明拓肃府本《淳化阁帖》,肃府初拓本。十册无印章。帖尾无『肃宪王书』等刻跋。二甲。白纸镶边剪裱装,共十册。每半开,高25.3cm,宽16.5cm,共计二百四十六开。第一卷,二十九开。第二卷,二十七开。第三卷,二十三开。第四卷,二十四开。第五卷,二十四开。第六卷,二十三开。第七卷,二十五开。第八卷,十九开。第九卷,二十四开。第十卷,二十八开。
按:拓本有涂墨现象。第五卷隶书题识后刻有元至正十年庚寅(一二五〇)张瑁、李仪、吴淖等观款,此卷及第六卷隶书题识后刻有肃宪王弘治五年(一四九二)行草书题跋。
乙本:肃府《淳化阁帖》,清初拓,顺治补石后初拓,二级乙。每卷均有印章:『乾隆御览之宝』两方朱印。清官旧藏本。帖尾有肃亲王跋、张鸣鹤跋和王铎题跋。共十册。每开,高25.5cm,宽33. 5cm,共计二百五十三开。第一卷,二十九开。第二卷,二十八开。第三卷,二十三开。第四卷,二十四开。第五卷,二十四开。第六卷,二十八开。第七卷,二十三开。第八卷,十九开。第九卷,二十四开。第十卷,三十一开。
丙本:明刻清拓《淳化阁帖》,清康熙拓。二级乙。无印章。原名:『遵训阁重摹淳化阁帖』。有肃亲王跋。
丁本:清初拓;清乾隆拓肃府《淳化阁帖》。三级。有肃亲王跋。共十册。每半开,高24.5cm,宽16cm,共计二百四十八开。第一卷,二十九开。第二卷,二十八开。第三卷,二十三开。第四卷,二十四开。第五卷,二十四开。第六卷,二十八开。第七卷,二十三开。第八卷,十九开。第九卷,二十四开。第十卷,二十六开。有『能□□斋』朱、白印各一方,又纽秋观款及朱印一方。
戊本:清初拓肃府《淳化阁帖》。
按:文物卡片记录,《淳化阁帖》前『肃府』二字钢笔写后添,并有划痕,分析可能原定为肃府本,后经鉴定不是肃府本。卡片后面又有铅笔写『小银锭』,字迹也模糊不清。经查该文物号电脑该本影像名称是墨拓肃府《淳化阁帖》,为了确认此本为何种版本《淳化阁帖》,最后笔者进行对比考证此本不是肃府本《淳化阁帖》。此本特点正如马子云在《谈校故宫藏宋拓一淳化〉 一绛帖〉 一大观〉三帖》中云:『清初薛氏刻《淳化阁帖》,每开较窄,银锭也小,故一般称此为「小银锭本」……第二卷,王询书《伯远帖》书刻不佳,与《三希堂》的相差甚远矣。但是其他《淳化阁》皆无此帖。』此本每开较窄,银锭也小,第二卷,王询书《伯远帖》。经对比考证此本应该是薛氏刻《淳化阁帖》。
己本:原名一栏为:清初拓兰州本淳化阁帖。后又写清康熙拓本。黑纸镶边剪条裱,该本有于思伯等题跋,钤有『延恩世泽』『沈』等印章。黑纸镶边剪条裱,第一卷,三十三开半。第二卷,三十四开半。第三卷,二十九开。第四卷,三十开。第五卷,三十开。第六卷,三十四开。第七卷,二十九开。第八卷,二十四开。第九卷,二十八开。第十卷,三十一开。每本都有释文和批注。
庚本:明拓淳化阁帖(肃府本)九〇年第二季度购于孟宪章。后鉴定意见一栏又改为清拓。日本清雅堂本之肃府本《淳化阁帖》影印本与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对比吲
卷一,帖顺序不同一懋勤殿本,《东晋哀帝书》帖在前,《东晋康帝书》在后。肃府本则相反。一,其中《东晋哀帝书》,懋勤殿本比肃府本少一行。
卷二,肃府本比懋勤殿本多晋中书令王洽书《感塞帖》(两行)。肃府本比懋勤殿本多晋司徒王珉书《此年帖》(六行)、《十八日帖》(四行)、《何如帖》(四行)、《欲出帖》(七行)。
卷三,无差。卷四,无差。
卷五,肃府本比懋勤殿本多《古法帖》之《移屋帖》(十一行),《闲旷帖》(一十七行)。
卷六,无差。
卷七,肃府本比懋勤殿本少王羲之《尚停帖》一行『具王羲之再拜』(肃府本把『具王羲之再拜』一行放在《长平帖》后)。
肃府本比懋勤殿本少《离不帖》一行『知足下行至吴念违』(此行放在《爱为帖》后)。
《朱处仁帖》后,肃府本比懋勤殿本少刻《爱为帖》一前帖一两行。
《七十帖》三行后,肃府本比懋勤殿本少刻《爱为帖》一后帖一两行。
卷八,无差。
卷九,懋勤殿本《薄令帖》第二行和第三行移至《益部帖》中。懋勤殿本和肃府本之《益部帖》前后顺序不同。
在《外甥帖》后懋勤殿本比肃府本多刻一帖《思恋帖》(懋勤殿本重刻了《思恋帖》,两帖行数不一样,前帖(在《夏日帖》后)刻四行,第二帖刻三行)。
结尾最后一帖《可不必帖》「哽」字后还脱失「塞仰料静婢自常不知从事甚致此佳也」三行十八字。
卷十,无差。
有学者认为肃府本《淳化阁帖》底本要晚于懋勤殿本,其论据之一就是肃府本《淳化阁帖》《朱处仁帖》后,肃府本比懋勤殿本少刻《爱为帖》两行。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在无可靠論据情况下应不作结论。
故宫藏肃府本《淳化阁帖》前五本的刻石和拓本时代
从肃府本《淳化阁帖》上面故宫藏前四本卡片记录可知,四件肃府本拓本年代均有鉴定结果,且均有两个鉴定年代。甲本记录拓本年代有两个,一为明拓,一为初拓本。乙本的拓本年代有两个,一个记载为清初拓,另一个记载为顺治补石后初拓。丙本的拓本年代也有两个,一个记载为清拓,另一个记载为康熙拓。丁本的拓本年代也有两个,一个记载为清拓,另一个记载为乾隆拓。故宫藏甲、乙、丁三本卡片的文物定名为《淳化阁帖》,但是《淳化阁帖》四字前『肃府』二字均为小字后添,丙本文物定名明刻清拓《淳化阁帖》,原名为『遵训阁重摹淳化阁帖』。故宫藏甲、乙、丙、丁四本卡片上述记载情况模糊,不明朗,那么,故宫藏甲、乙、丙、丁四本是否为肃府本《淳化阁帖》也就让人产生了疑问7所以为了检验故宫藏甲、乙、丙、丁四本是否为肃府本《淳化阁帖》,并且检验四本的拓本时代,就要作重新对比鉴定工作,下面笔者就甲、乙、丙、丁、戊五本每本拓本损泐情况进行拓本损泐比较,从而首先推论出故宫藏甲、乙、丙、丁、戊五本是否为肃府本《淳化阁帖》?其次推论出的原有的拓本时代和马子云先生关于肃府本《淳化阁帖》考据是否完全相符。
笔者通过以故宫藏四本拓本和肃府本《淳化阁帖》的考据对比,并和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日本清雅堂本之肃府本《淳化阁帖》影印本就首题、尾题、帖尾题跋、各单帖标题字,各卷板号对比。最后,推论出故宫藏前四本确为肃府本《淳化阁帖》。而戊本不是肃府本《淳化阁帖》。
笔者参考马子云先生鉴定肃府本《淳化阁帖》的明拓本一初拓本一、清初拓本、清康熙拓本、清乾隆拓本的考据,对故宫藏肃府本《淳化阁帖》甲、乙一清官旧藏本一、丙、丁四本进行了对比考证,通过对比,可知马子云先生讲述的肃府本原考据和故宫藏四本卡片记录的拓本时代基本相符。并且通过互证,笔者推论出故宫藏甲、乙一清官旧藏本一、丙、丁四本分别为明拓本、清初拓本、清康熙拓本和清乾隆拓本。
笔者并在原有的考据基础上增加几处进行对比研究,推论出部分新的仅供参考之考据,如该帖卷四、卷五及卷十部分一笔者本文增加对比了马子云先生未讲的《鄱阳帖》《鹅群帖》和帖尾『肃宪王书』的损泐情况一的考据,从而也就增加了对肃府本《淳化阁帖》的明拓本、清初拓本、康熙拓本、乾隆拓本的鉴定考据一仅供参考一,填补了肃府本部分考据一仅供参考一空白。为今后鉴定肃府本《淳化阁帖》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
故宫藏肃府本《淳化阁帖》己本和庚本的拓本时代
由于故宫藏肃府本《淳化阁帖》之己本和庚本两本的卡片记录,分别有己本一清初拓、康熙拓一和庚本一明拓、清拓一两个拓本时代,为了考证两本的确切拓本时代,下面参考马子云先生鉴定肃府本《淳化阁帖》的明拓本一初拓本一、清初拓本、清康熙拓本、清乾隆拓本的考据,对故宫藏肃府本《淳化阁帖》己本和庚本本进行了对比考证,并结合纸墨,进行综合考证。
笔者通过观看对比故宫藏己本和庚本的拓本损泐情况,故宫藏己本和庚本损泐情况接近。通过和肃府本《淳化阁帖》考据对比,两本拓本时代在故宫藏丙本一清康熙拓一,而早于故宫藏丁本一清乾隆拓一之间,清康熙拓和清乾隆拓的考据表如下:
笔者通过观看对比故宫藏己本和庚本的拓本损泐情况考据对比,两本拓本损泐情况在马子云先生总结的肃府本《淳化阁帖》清康熙拓和乾隆拓之间,两本拓本时代晚于故宫藏丙本一清康熙拓一,而早于故宫藏丁本一清乾隆拓一。所以,综合纸墨等因素,笔者认为,故宫藏己本不是清初拓,庚本不是明拓,其两本的拓本时间上限为清康熙拓,下限为清乾隆拓。
通过借鉴前辈研究成果,并综合分析研究可以作出如下结论,第一,故宫藏懋勤殿本《淳化阁帖》为《石渠宝笈续编》著录本。第二,故宫藏《淳化阁帖》甲、乙、丙、丁、己、庚六本为肃府本《淳化阁帖》。故宫藏戊本不是肃府本《淳化阁帖》,而是清初薛氏刻《淳化阁帖》。第三,故宫藏甲、乙一清官旧藏本一、丙、丁四本分别为明拓本、清初拓本、清康熙拓本和清乾隆拓本。故宫藏己本和庚本两本的拓本时间上限为清康熙拓,下限为清乾隆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