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国学教育必须遵循的几个原则

2015-06-10陆丽茵

广西教育·A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国学教育知行合一幼儿

陆丽茵

【关键词】幼儿 国学教育 简单轻松 生动形象 知行合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125-02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说:“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国学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国学经典既能培养一个人良好的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能让我们找到民族精神的根。笔者认为,在幼儿园开设国学教育是完全有必要的,它有助于我们将国学经典植入幼儿的大脑,使之成为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并且伴随孩子的一生,让孩子受用无穷。但是,让刚刚站在学习起跑线上的幼儿学习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简单轻松的原则

从易到难,循序渐进,这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本通则,对幼儿更不能例外。幼儿的好奇心强烈,记忆力奇佳,但是理解能力有限,接受能力较差,因而我们选择的国学教材必须是最易学易记的,使用的教学方式必须是最简单轻松的。只有这样,国学教育才能为幼儿所接受,国学经典才能一点一点地渗入幼儿的大脑中,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国学一般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主要指先秦诸子和儒、道、释三家。蒙童读物是幼儿国学教育的入门知识,常见内容有《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诫子书》《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等。这些蒙童读物内容浅显、文字简单,孩子经过诵读易于识记和初步理解。

对于年龄在三岁左右的小班幼儿,应该以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包括《新〈千字文〉》)为主。这几本蒙童读物语句整齐短小,每句仅有三四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熟读成诵。

对于年龄在四岁左右的中班幼儿,可以以诵读《朱子治家格言》《诫子书》《声律启蒙》为主。这几种蒙童读物散句居多骈句很少,声韵性差,有点拗口,需要反复诵读才能读得流畅,由于中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因而教师只要指导幼儿准确断句慢慢诵读就可。

对于年龄在五岁左右的大班幼儿,可以以诵读《增广贤文》《幼学琼林》为主。《增广贤文》对仗的句子居多,容易熟读成诵,是训练对联的好教材(但是文中哲理性的内容幼儿不易理解,不宜深讲);《幼学琼林》是一部小史书,教师可以先给幼儿讲讲其中的故事,让幼儿借助故事来读读背背,能简单地了解一些历史知识,这样就达到教学目标了。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当下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满足了教师的教学成就感和家长望子早日成才的愿望,实则为拔苗助长,是完全违背教育规律的。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现象,幼儿教师应当遵循简单轻松的原则,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幼儿慢慢接触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绝对不能用“讲深讲透”的思维来指导幼儿国学教育。

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就是对幼儿“不求理解,只求熟读”。只要幼儿反复诵读,读得流畅甚至背得下来,教学目标就算完成。诵读的难度应该只略高于吟唱。我们要相信,幼儿在反复诵读过程中,总会有一些知识储存在记忆里,等到他们长大成人之后这些记忆就会发酵,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就能影响其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样,幼儿国学教育的目的就实现了。

二、生动形象的原则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强,对鲜艳的色彩、美妙的声乐、奇异的物品和精彩的游戏等兴趣盎然。因此,在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要充分照顾幼儿的年龄特点,必须遵循生动形象的原则,让幼儿在活泼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幼儿教师要用丰富多彩的图案、生动形象的教具、悦耳动听的声乐和活泼有趣的活动来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国学经典教育似乎离“生动形象”很远,离“严肃呆板”很近,但是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真钻研和反复实践,还是创造出了游戏教学法、儿歌教学法、表演教学法等幼儿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来开展国学教育,效果非常好。例如,有一幼儿教师设计了一个“好习惯,我做主”的国学教育游戏:把全班幼儿分成两组,让两组小朋友站在起始线处。教师宣布游戏开始后,每组的第一个小朋友跑到箱子里挑选出自己觉得最好的习惯,然后跑过对面把它贴到黑板上固定,最后快速跑回起始线处跟第二个小朋友击掌。第二个小朋友再重复前一个小朋友的行为。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个小朋友跑回起始线处算游戏结束。然后,让小朋友们比比谁找的习惯最棒。小朋友们找出的好习惯有勤动脑、爱学习、勤洗手、不吐痰、讲礼貌、不插队、红灯停绿灯行、给老人让座、帮父母做家务等,教师再引导幼儿说出养成这些好习惯的意义,对于说不到位的则适当点拨,这样就使幼儿懂得了培养好习惯的重要性,还知道其中的好多好习惯古书中就有,多读古代经典益处多多。

旋律优美的音乐能给幼儿带来美的享受和情感熏陶,我们还可以将音乐教育与国学教育融为一体,将经典儿童歌曲的歌词改换成国学名句,让幼儿在美妙音乐的伴奏下自然愉快地唱诵国学。

另外,很多国学内容可以用表演的形式呈现,教师可以选择经典的内容,让幼儿以短小的情景剧形式进行表演,引导幼儿在模仿表演过程中,加深对国学的理解。如表演《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教师扮演父母呼唤幼儿的名字,幼儿准确理解“应勿缓”的意思之后表演出迅速回应的动作情态;表演“亲有疾,药先尝”一节,教师扮演生病的父母,幼儿端着一碗药水递给“父母”之前先做出试试冷热的动作。这类表演,只要幼儿姿态落落大方,动作神态与内容相符,并能表现人物性格,就算是成功的。只要表演到位,就说明幼儿准确理解了国学的内容,教师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

通过巧设环境来达成幼儿国学教育的教学目标,也符合生动形象的原则。幼儿园的各个角落都能巧妙渗透国学典籍内容,如在“宝宝餐厅”里写上“对饮食,勿挑拣”,在“宝宝卫生间”里写上“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在“宝宝鞋帽柜”上写上“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在镜子前写上“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等。这样做既能帮助幼儿识记国学经典,又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知行合一的原则

圣贤常说“学贵力行”,告诉我们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国学教育更要强调知行合一,否则国学只会滋长幼儿的虚荣心。正所谓“心高气傲,博学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教师只有引导幼儿将学与做结合起来(必要时可与家庭形成合力),才能让幼儿具有良好的行为举止,进而养成行为习惯。

好的习惯包括举止文明、尊重他人、礼貌谦让、诚实守信、勤奋学习、知恩图报、勤俭节约、惜时守时等,这些在国学经典中都可以找到。当幼儿不懂得谦让时,正是教师给幼儿讲“孔融让梨”故事的好时机;当孩子磨磨蹭蹭时,正是父母讲授“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好时机;当父母忙着做事而被孩子打断时,就教孩子诵读《弟子规》中的“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学了国学经典中的孝义,马上教育孩子回家后给长辈们捶背、端水,自己叠被子、盛饭洗碗、穿衣戴帽、打扫房间……这样,就能达到了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

国学热刚刚兴起的时候,反对幼儿学习国学的声浪很高,理由就是国学太深奥太晦涩,幼儿无法理解和接受。笔者认为,只要教师遵循了以上三个原则,辅导幼儿学好国学也不是不可能。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国学教育知行合一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学教育
在民族预科融入国学教育的意义与途径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