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韵生动”与“求真写实”——中西方传统绘画中造型观念比较

2015-06-10张磊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7期
关键词:气韵生动气韵观念

张磊

一、“气韵生动”与“求真写实”——中西方传统绘画中造型观念比较

中西方传统绘画在造型观念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中国传统绘画注重“神韵”,不仅仅局限于外表的形似,而更倾向于通过“意似”来揭示画面的本质特征;西方绘画则重视“形似”,主张按照对象本来的面貌进行描绘,通过对象、环境、角度等的真实再现,实现逼真的画面体验。笔者试图通过对中西绘画观念的差异进行比较,探索造成此差异性的深层文化原因。

二、“气韵生动”——中国传统绘画的中心观念

在“气韵”一词正式提出之前,人们更多的是使用“神”这个观念。笔者认为“神”与“气韵”两者有相通之处,故放在一起进行论述。东晋顾恺之明确提出了“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主张。“以形写神”是指名画家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不仅应追求外在形象的逼真,还应追求内在的精神本质的酷似;“迁想妙得”即通过艺术家的情感活动,审美观照,使客观之神融合为“传神”的、完美的艺术形象,均反映出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于“神”的看重和追求。国画的最高境界“气韵生动”,便是由“迁想妙得”而达得的。一幅画不仅仅描写外形,而且要表现出内在精神,就要靠内心的体会,思考、思索并把自己的想象迁入对象中,去感悟、把握对象的真正精神气质,才有“妙得”。盛唐画家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主张对自然的模仿应与内心体验相结合。

谢赫在《古画品缘》中提出“画有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他将气韵置于六法之首,逐渐地成为中国画的中心观念,影响着一千多年以来中国画的创作活动和艺术欣赏。并且在气韵说的影响下,之后的艺术家也出现了重“神”轻“形”的思想,如唐代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以其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唐代张躁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在宗炳提出的“澄怀味象”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是对意象造型观念的体现。宋代的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他提倡绘画应该“达意畅神”。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出: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后代的文人墨客大多强调“神韵”,肖形为次,而以通意为佳。清代的石涛、恽寿提出“似与不似似之”的创作标准,这种思想又被黄宾虹、齐白石等人所继承,黄宾虹认为“作画当似与不似之似为真似。”齐白石认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人”。①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中国画的发展一种秉承着这种对“气韵”“神韵”的追求,讲求传神,注重对画面意境和内涵的表达,将绘画与直觉、思想相连,更多地展现创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人生领悟。

中国传统绘画观念的产生有其独特的文化语境。正如宗白华所说:“中国画所表现的境界特征,可以说是根基于中华民族的基本哲学。”②中国传统绘画对于气韵的追求可以追溯到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

老子是道家哲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是围绕“道”展开的。“道”无法用言语表达,老子却将其视为宇宙万物的起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产生混沌的“气”(“一”),混沌的“气”分化为“阴”、“阳”二气(“二”),“阴”“阳”二气互相交通和合中产生出来。所以万物的本体和生命就是“气”,也就是“道”。既然如此,故“象”(物的形象)也就不能脱离“道”和“气”。这与艺术中的审美体验十分相似,绘画艺术作品也是一种“象”,其也必须合乎并体现“道”与“气”。审美观照则需要从对于“象”的观照进入对于“道”的观照。因此,中国传统绘画总是强调对绘画形式美的突破,而达到神韵美的追求。在有限与无限、形与神、实与虚之间,有限、形、实都是手段,而无限、神、虚才是最终的目的。中国传统绘画所追求的这种形而上的境界,正是老子的哲学思想所带来的重要影响。

三、“求真写实”——西方古典绘画的美学原则

西方古典绘画更多的注重真实再现性,绘画水平的高低则是取决于对模仿对象的相似程度。福柯在《这不是烟斗》这本书中提到有两项原则曾主宰西方绘画,其中一项便是“相似与再现性关系的确定两者等同”。福柯认为西方绘画中画面中所描绘的东西与现实中的物体的相似性,能够让我们确定这幅画的再现对象即是现实中的这件物体。而这种关系的确定则是基于西方传统绘画的写实性所决定的,更远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文艺美学思想——模仿说的流行。西方从古希腊开始,摹仿论一直支配着绘画创作,从赫拉克利特提出“艺术模仿自然”到德谟克利特“文艺模仿自然”要求文艺真实的观点,再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强调艺术的本质就是模仿,“模仿是实在的再现”,艺术是对现实的物质世界的模仿。古希腊文艺美学观念对于艺术的要求也引至模仿角度,绘画水平的高低更是通过与模仿对象的相似程度来判定的。古希腊两位画家宙克西斯和帕尔哈西奥斯比画的故事便是例证。

其次是对于形式美的强调。西方古典绘画重视形式,追求感官可以感觉到的外部真实,正如有论者所说:“美就是一种可以用感官觉察得到的形式,这也就是西方艺术,特别是西方传统绘画中竭力强调满足视觉真实之美的重要原因。”③畢德哥拉斯学派研究了艺术和美学,并提出美在于和谐、对称和比例,其美学思想的主要着眼点就是从数量比例上着力探求艺术的形式美,提出了著名的“黄金分割”比例说。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画家达芬奇提出“绘画是科学”,他进一步从光学原理出发运用明暗、透视、解剖等造型方法进行创作,强调运用理性思维进行一系列的艺术活动。达芬奇认为绘画可以比语言文字更加真实、更加准确地将自然万象表现给我们的直觉。达芬奇奠定了西方绘画艺术的现实主义传统,对西方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西方古典绘画中一般都强调与现实对象的形似、再现,于是西方绘画中的造型语言也均是为此服务的。

四、结语

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传统绘画是在不同文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因而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体系和审美诉求。西方哲学中对于客观世界的理性求真意识决定了西方古典绘画对外在形式美的执着追求,而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制约着中国传统绘画对内在神韵的美学诉求。中国古人论画,山水起于云,花鸟通于禅;通乎禅,故一花一世界。中国传统绘画重视对主观精神的表现,对内在情致韵味的传递。西方传统绘画强调与客观对象的中形似,对外在形式美的诉求。 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传统绘画在造型观念上才产生了差异性,成为中西传统绘画美学追求差异性的根本原因则是西方哲学观念的差异。

注释:

①曹榕.中西方绘画美学特征比较[J].松辽学刊,1993(3):78.

②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10.

③冯晓.《中西艺术的文化精神》,上海书画出版,1993:35.

猜你喜欢

气韵生动气韵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健康观念治疗
Charm and Beauty—A Comparison of Two Aesthetic Categor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s
气韵生动 潇洒自然——柳清芬书法印象
风:世世代代的气韵传承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