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留苗株数对刺槐苗地径等级的影响

2015-06-10张雪曲杨

防护林科技 2015年5期
关键词:刺槐百分率苗圃

张雪,曲杨

(辽宁省生态实验林场,辽宁 朝阳 122000)

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为蝶形花科刺槐属的落叶乔木,是东北、西北及华北地区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和四旁绿化的优良树种[1]。刺槐生长较快,适应性强,育苗容易,在生产实践中多采用在苗圃地播种育苗方法来提供刺槐造林苗木[2]。刺槐为喜光不耐阴树种,苗圃地间苗时留苗密度不仅影响刺槐苗单位面积产量的高低及育苗成本,而且还涉及苗圃地的利用效率[3-5]。刺槐苗木生长除了受到土壤温度、湿度、养分的影响以外,还受光照强度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弱光环境限制了刺槐幼苗的株高、地径、光合速率及土壤水分利用率等指标的增长[6]。刘晨峰等[7]指出,刺槐林地密度影响土壤含水量和光照强度,密度决定着群落的生产力。可见合理的留苗密度对苗木生产数量及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1 试验地概况

北票市位于辽宁省的西部,地处120°15′—121°18′E,41°23′—42°17′N,气候为半干旱季风型大陆气候。试验地设在位于北票市的辽宁省生态实验林场苗圃地,育苗地选在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苗圃地东南角,土壤类型为沙壤土,有机质18.46g·kg-1,全氮16.34g·kg-1,全磷0.31g·kg-1,全钾10.1g·kg-1。可见土壤比较贫瘠。

2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材料

供试刺槐种子由沈阳市种子站提供。2014年4月20日采用50~60℃温水浸种24h进行催芽处理。

试验地于2013年秋季进行了翻耕,深度30 cm。

2.2 试验设计

采用常规方法整地作床,床面长度2m,宽度1 m,床间步道宽度50cm,每床为1个小区,共设30个小区。留苗密度共设10个梯度,每个梯度设置3个重复。

2.3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14年4月22日采用撒播覆土的方法进行播种,播种量为45kg·hm-2,覆土厚度1.5~2cm,轻轻镇压后进行常规田间管理。于5月20日苗木高度为10~15cm时进行间苗,不同编号小区保留不同的留苗密度,详见表1。间苗后所有样地均进行相同的养护措施,10月10日进行苗木地径的分级调查(由于苗木高度均达到1m以上,达到或超过出圃标准,因此没有进行株高的调查)。

表1 不同编号小区留苗密度

2.4 调查方法

每个小区随机抽取10株刺槐苗,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地径,将同一编号设置的3个重复求其平均值。苗木标准分级参照辽宁省地方标准DB21/T 1292-2004(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Ⅰ级苗木地径≥0.5cm,Ⅱ级苗木地径0.4~0.5cm,Ⅰ和Ⅱ级苗百分率为90%以上。

2.5 数据处理

试验结果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留苗密度对苗木地径生长的影响

10个留苗密度梯度(8~44株·m-2)对苗木地径生长的影响见表2。由表2可知,随着留苗密度的增加,合格苗木(地径≥0.4cm)占留苗总数的百分比持续降低,由低密度(8株·m-2)时的100%降低到高密度(44株·m-2)时49%;次苗的百分率持续升高,由0%升高到51%。表明不同的留苗密度对合格苗木所占留苗总数的百分率具有显著影响。从Ⅰ和Ⅱ级合格苗的总数变化来看,其随留苗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在本研究所设置的密度范围内,留苗密度越大,产出的合格苗木数量越多。但根据辽宁省出圃苗标准要求,Ⅰ级和Ⅱ级苗占留苗总数的百分率要达到90%以上,由表2可知,只有留苗密度为8~20株·m-2满足要求。樊键明[8]等的研究表明,留苗密度为80株·m-2时产出的Ⅰ级和Ⅱ级合格苗木数量最多,生产实践中应该以这个留苗密度为标准。这与本研究的结果不一致,原因其一是该试验地在云南昭阳,南方的气候及土壤肥力与辽西差异较大,从而造成两地苗木生长速度不一致;其二是其研究主要考虑Ⅰ级和Ⅱ级合格苗木总数,而本研究侧重于考虑Ⅰ级苗木数量的产出。但本研究与卢学义[9]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因此在生产实践中,留苗密度应该根据气候特点、土壤肥力、Ⅰ级和Ⅱ级苗数量占留苗总数的百分率及生产者对Ⅰ级和Ⅱ级苗的权重分配而设置不同的留苗密度。

表2 不同留苗密度刺槐1年生苗地径

3.2 不同留苗密度对Ⅰ级苗木数量的影响

随着留苗密度的增加,苗圃地每平方米产出的Ⅰ级苗木数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见图1)。峰值出现在留苗密度为16株·m-2,此时产出的Ⅰ级苗木数量最多,达到9株,随后持续降低。表明留苗密度>16株·m-2,不利于Ⅰ级苗木的生产。从图1还可以看出,除20与24株·m-2、28与32株·m-2、36与40株·m-2这3组组内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余各密度梯度产出的Ⅰ级苗木数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不同的留苗密度对产出的Ⅰ级苗木的数量具有显著影响。留苗密度为12~24株·m-2,产出的Ⅰ级苗木的数量最多。

图1 不同留苗密度对刺槐Ⅰ级苗木数量的影响

4 结论

刺槐留苗密度在12~20株·m-2范围内,产出的Ⅰ级苗木的数量最多,可以达到6~9株·m-2,且Ⅰ级和Ⅱ级苗占总留苗株数的百分率达90%以上。

留苗密度<12株·m-2,虽然Ⅰ级和Ⅱ级苗占总留苗株数的百分率能够达90%以上,但产出的Ⅰ级苗木的数量减少,影响刺槐苗木单位面积产量及土地利用率。

留苗密度>20株·m-2,产出的Ⅰ级和Ⅱ级苗占总留苗株数的百分率低于90%,且产出的Ⅰ级苗木的数量减少。不合格苗木数量的增加使育苗成本增加、利润降低。

[1]孟凡娟,庞洪影,王建中,等.NaCl和Na2SO4胁迫下两种刺槐叶肉细胞叶绿体超微结构[J].生态学报,2011,31(3):0734-0741

[2]郝永祯.刺槐播种育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70-171

[3]方占莹,沈元勤,王海蓉.刺槐播种育苗技术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2011(1):33-37

[4]王福平.干旱半干旱地区刺槐育苗及造林技术[J].山西林业,2014(3):34-35

[5]张锁平.基于刺槐生态特性论述其播种育苗技术[J].林业科学,2014(3):23-24

[6]徐飞,郭卫华,徐伟红,等.不同光环境对麻栎和刺槐幼苗生长和光和特征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0,30(12):3098-3107

[7]刘晨峰,尹婧,贺康宁.林下植被对半干旱区不同密度刺槐林地土壤水分环境的指示作用[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4,2(2):62-67

[8]范键明,华业庆,等.干旱半干旱地区刺槐育苗及造林技术[J].Value Engineering,2011(10):207-208

[9]卢学义.北方林木育苗技术手册[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524-536

猜你喜欢

刺槐百分率苗圃
刺槐造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法探究
种植苗圃抢先机 解决好这些问题
求百分率的实际问题(部级优课)
求百分率的实际问题(部级优课)
艺术小苗圃
艺术小苗圃
艺术小苗圃
刺槐树
刺槐造林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
刺槐无性系生态适应性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