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生道德脱离现象及对策研究

2015-06-10林金辉黄丽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中职生现象对策

林金辉??黄丽旋

〔摘要〕迟到、旷课、考试作弊以及打架斗殴等行为在中职学校时有发生。中职生的不良行为与其接受的道德教育相矛盾。本文认为,出现这种道德知行背离行为的原因在于个体内在的认知机制在其道德自我调节过程中失去作用。因此,本文立足于道德脱离的角度研究中职生道德知行背离行为,分析中职生发生道德脱离现象的个体因素,并以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出发点,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期缓解中职生道德脱离现象,提高中职生的道德行为表现水平。

〔关键词〕中职生;道德脱离;现象;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11-0007-03

道德脱离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认知策略或机制,用于分离个体行为与其内在的价值观,以避免价值标准可能导致的对于行为的自我制裁。这种认知机制发生效用的原理在于令个体重新理解自己的行为,使行为看起来具有更少的伤害性,最小化个体对于行为责任的理解,或者降低对自己行为可能引起他人痛苦的知觉,从而免除自我制裁。不可否认,在新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之下,中职生正在受到大量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如各种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以权谋私等,导致一部分中职生价值观混乱、行为失范,出现道德脱离的现象。作为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加强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担负在我们肩上的使命。

一、中职生的特点分析

(一)学习特点

毋庸置疑,大部分中职生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学习兴趣不高,存在明显的学习惰性。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缺乏学习动力和目标,同时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坚实的意志力。由于学习成绩不好,中职生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甚至出现不良的行为。

(二)心理特点

中职生与高中生不同,他们面临的是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导致中职生自我意识变化、人际交往紧张以及求职择业困惑,因而引发了强烈的心理矛盾。一方面学生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被压抑;另一方面他们之所以接受职业教育,是因为对未来抱有期待和希望,自我实现的需要处于萌动待发状态。因此,中职学生处于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往往是时而充满希望,时而垂头丧气,时而信誓旦旦,时而原形毕露。这也是一些中职生不能维持良好行为习惯的原因之一。

(三)家庭教育特点

大部分中职学生家庭状况一般,父母常常忽略对孩子的关注和教育,使中职生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例如,有的家长在班主任反映孩子在校的不良行为时,却回答说:“这个小孩我是管不了了,你们学校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有的家长在回答为什么让孩子读中职学校时直接说:“小孩还小,现在让他出来工作又不知道能做什么,就让他在学校待三年吧。”。还有的家长说:“我为什么要让小孩上学,就是因为我教不了,才交给学校来教的。”

二、中职生道德脱离的现象表征

德育课程是中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可是中职生一方面接受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道德认知,而另一方面却经常表现出非道德行为。

(一)中职生认同集体主义原则,但在生活实践中过于强调自我

有些中职生在集体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过于强调个人的利益,很少考虑他人或集体的需要。例如有的中职生画画很好,却以不愿意浪费时间为由拒绝给班集体或学校设计宣传板报;有的学生在寝室生活中不愿意融入集体,我行我素,不考虑其他同学的生活习惯和感受,由宿舍矛盾引发的不良行为在中职学校时有发生。

(二)中职生认同和谐社会需要诚信,但诚信缺失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大量存在

中职生对诚信普遍持认同的态度。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程中,讲到诚信公道时,学生都能认同接受。但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他们却存在大量非诚信行为。

1.考试作弊、作业抄袭行为。中职生考试作弊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行为。据《中国青年研究》报道,一项对892名中职生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82.74%的中职生曾有过作弊行为(包括夹带纸条、给别人传答案、替考、高科技舞弊等),成绩中等以上的舞弊者占80.66%。作弊者中,目的是为“帮助”同学的占8.86%。

2.就业不诚信行为。由于就业竞争压力增大,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中职生为了找到一份理想工作,对自己的个人简历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夸张。如修改分数、虚填实习经历或者谎称自己担任过学生干部。

(三)中职生认同社会公德,但实际生活中却存在不遵守公共道德的情况

大部分中职生认为社会秩序需要公德来维持,并且在中职一年级时也接受过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存在大量不遵守公共道德的情况。如在校内,一些中职生喜欢在课桌上乱涂乱画,学校的公共物品也时常被破坏,如消防箱被踢烂、灭火器被盗玩、课室门锁被损坏、宿舍水表被偷拆,等等。

(四)中职生认同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但实际中却存在铺张浪费现象

大多数中职生都能从理论上赞同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但在实际中却存在铺张浪费现象。在校园里,盲目消费、攀比消费等现象大量存在。如iphone6手机刚推出,有一位中职生为了在同学面前有面子,以死作为威胁,要求父母一定要买给她。在中职生的消费开支中,用于学习方面的开支非常小,用于购买服装﹑化妆品、娱乐产品以及请客等方面的费用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三、中职生道德脱离现象原因分析

如上所述,中职生的道德认知和行为之间存在很大的不一致和不协调的地方,即存在明显的道德脱离现象。从中职生的个体内在因素出发,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职生的共情能力较低

共情能力是影响道德脱离的重要因素之一。共情是指体会他人痛苦的感受,分担他人的痛苦,对他人表示同情和关心。当个体关注到不幸者的需要和情感时,共情才会发生。高共情的个体更有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认识和考虑问题,其道德决策和行为通常存在利他性,因此可以避免道德脱离的发生。反之,共情能力低的个体由于缺少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比较容易做出违背自身标准的非道德行为,因此更有可能发生道德脱离。

2.中职生的犬儒主义特征明显

犬儒主义特征是个体发展起的对于人性的一种哲学观,即个体的一种普遍的态度,其特征是挫败感和幻灭感,以及对于他人、群体、规则、社会习俗和制度的不信任和不在乎。如果个体具有犬儒主义的特征,就会推动道德脱离机制发生效用。因为高犬儒主义的个体对于他人有着根本性的不信任,因此他们更可能质疑他人的动机。再者,高犬儒主义的个体认为每一个人都是自私的,因而也更可能将责任转移给他人。例如,有的中职生对家长和老师极其不信任,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

3.中职生的内部控制点倾向较低

个体的控制点倾向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体倾向,影响其如何思考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个体的控制点倾向存在着差异,外部控制点倾向高的学生相信他们对于生活的结果具有个人控制力,而内部控制点倾向较低的学生认为他们自己的行为与这些行为的结果是无关的,较容易表现出对自己行为的不负责,而更有可能将非道德行为的责任转移或者扩散给他人,从而出现道德脱离现象。例如,有的中职生发生打架行为时,往往把责任推卸给他人或客观因素。

四、干预中职生道德脱离现象的对策

如上所述,中职生存在明显的道德脱离现象。作为中职德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从学生的个体内在因素出发,探讨干预中职生道德脱离现象的有效对策。

(一)培养中职生的共情能力

作为教师,必须将学生对自身感受的关注引向对他人情感的理解与尊重,这是道德情感培养的切入点。通过体验式活动,不断地实现道德接受主客体的双向建构,丰富道德接受主体的情绪体验。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直接反映了道德教育内容及其过程对学生的主观意义,并进而决定了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态度。因此,在道德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只有当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使认知对象具有了主观意义,并与学生的心理产生共鸣,认知才能把道德内容带进生活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其感受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不仅理解价值,而且体验价值,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道德实践过程中,意志努力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调节和控制,是通过情感发挥作用的。情感体验与学生意愿有着直接的联系,学生对道德与自身关系的认识总是受到相应情感体验的“折射”。当学生通过切身情感体验感受到相关道德教育内容对自己的积极意义时,会直接提高自我投入的意愿和投入程度。同时,在道德实践中,意志努力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调节、控制也是通过情感而发挥作用。如果没有积极情感的参与和支撑,学生的意志努力就会在行动中变得乏味,道德行为的调控自然也难以长久维持。同样,当学生对所从事的道德活动抱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时,则会以不懈的意志努力排除内外干扰,战胜困难。

(二)降低中职生的犬儒主义特性

个体的行为导向机制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依赖于外部环境力量的引导,另一方面则是个人相对独立于外在环境的自我引导。因此,中职生的道德脱离行为,不仅受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是个体自身作用的结果。美国心理学家Hall曾指出,“青少年正处于人生中的疾风怒涛时期”。如果中职生对他人、群体、制度等社会环境缺乏信任,而且自我价值感低,就容易出现犬儒主义的心理。中职生既处于由少年到成人的过渡过程中,又面临着比一般青少年更大的学业压力与就业压力,他们要在中职期间完成从一个懵懂少年到一个社会人的转变,这使他们的社会信任和自我价值感问题变得更加迫切,更需要来自社会的关怀和帮助。

因此,可以通过提高中职生的社会信任感和自我价值感来降低他们的犬儒主义特征。第一,要提高中职生的道德修养,个体的道德修养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的首要条件,“遵道而贵德”应成为每个中职生基本的行为底线,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职生对他人和社会的信任度。第二,在心理层面上,要提高中职生的归属感和依赖感。只有对社会产生了归属感,对他人有适度的依赖感,才能真正地提高对周围环境的信任度。第三,从中职生所处的环境看,要提高其社会信任感,就要防御与抵制不良思想,净化环境,增强学生的社会信心。

(三)调节中职生的控制点倾向

个体的控制点倾向分为内部控制倾向和外部控制倾向。内部控制倾向与道德脱离呈负相关关系,即内部控制倾向强的个体不容易发生道德脱离行为。他们认为一切的行为结果都与自己的行为密切相关,因此不易将责任转移或扩散。而外部控制倾向与道德脱离呈正相关,即外部控制点倾向强的个体发生道德脱离现象的可能性较高。他们认为一切行为结果与自己的行为不存在联系,而是与自我控制之外的外界力量相关,如机会、命运以及事件的权力人物等。他们会把行为的恶性结果责任转移或扩散给这些外界因素,将自己置身事外而不会感到自责和愧疚。

要有效地干预中职生的道德脱离现象,就必须调节个体的控制点倾向。一方面,要增强其内部控制点倾向,提高中职生的责任心,引导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控制责任转移和扩散。另一方面,要减低中职生的外部控制点倾向,帮助其认识到自身行为必然附带一定的责任而且不可逃脱,行为责任不一定全部来自外界力量,必须正视自身的非道德行为所带来的破坏性结果,不逃避由此产生的罪恶感和羞耻感,做一个有担当的中职生,从而杜绝道德脱离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A·班杜拉著.林颖等译.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俞国良,辛自强.社会性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3]乔建中.情绪心理与情绪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4]潘清泉,周宗奎.道德脱离的机制及其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4).

[5]李洁贞.广州市中职生的道德问题及学校德育创新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

[6]刘美红.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6).

(作者单位: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广州,510000)

编辑/王抒文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中职生现象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