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下行仍未探底,李镜:重机工业发展面临哪些喜与忧?
2015-06-10张乃琳
文|本刊记者 张乃琳
2014年,中国重型机械行业创下了出口180 亿美元的成绩。然而在进军世界顶级制造的背后,却也埋藏着深深的隐患!
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李镜
现在中国企业已经有能力制造出世界级产品,比如世界运输里程最长的胶带运输机、世界最大的磨机、起重量最大的门式起重机等。近几年我们生产的重型机械产品在印度、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等资源大国逐步有了稳定的市场!”
“2014年,对重机行业整体而言,冬天终于来了!”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李镜说道。虽然相比于一些已经连年负增长的行业来说,2014年重机行业依然取得了总体7.7%的增长。“不过,‘三九天’还没到,我们判断2015年行业下行的趋势没有缓解!”
2014年可谓中国重机行业发展中的又一个转折点。从2002年开始,直到2013年以增速11.34%的成绩收尾,重机行业已连续十一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在2014年8月以前,增速基本在10%上下波动,较为平稳,谁想到8月份之后,增速每月下降,最后的结果远远低于10%左右的预期,降到了个位数。“主要还是国内市场需求的问题。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领域是重机产品的主要市场,而且我们的进口数量没有增加,说明并不是国外企业抢走了市场。”李镜对《中国机电工业》说。钢铁、水泥、煤炭、原材料等行业产能过剩已不是一两天的事情,“山头占满”“等米下锅”的现象已让重机企业感到寒意。2014年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洗牌加剧。一年订单不满尚可以挺住,要是两年、三年还没有起色,行业如何经受得了?对重机行业而言,转型升级、另辟发展新路,就成了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其实早在几年前,为了促进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就已经提出了“转型升级、两化融合、节能减排、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发展主线,这恰好与“新常态”的几大特征遥相呼应——在经济增速减缓、创新政策层出不穷、健全市场经济、推广节能减排的背景下,企业必须要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然而,转型升级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举例来说,由生产型企业转向生产服务型或服务型企业,要求工程技术人员把使用工艺技术与产品制造技术结合起来,但是行业大多数企业的优势在于生产制造,使用工艺方面却是用户、设计院、研究所、专业节能减排公司的专长,两者有所分离。“生产型企业转型需要更多的复合人才,包括擅长设计和技能的白领工人、技师。这是重机行业的软肋之一,需要协会去积极引导。”李镜坦言,“但是企业究竟要怎么转,是专攻制造,还是转向服务型企业,需要根据他们自己发展策略去判断,去实践。”
事实上,近年来,一些企业已经纷纷展开行动。例如从单机制造转向提供成套装备,同时走出去扩大市场份额,是行业转型迈出的一步,改善了矿山机械、冶金机械、物料搬运机械等传统领域利润过低的局面;中信重工跨界发展,以传统矿山机械上的电力传动产品为依托,自主研制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高压变频器,不仅解决了自己的需求,也成功进入电力电子领域,形成新的增长点;北方重工进军页岩气高端压裂装备领域,转型迈出坚实步伐;上海振华重工不但在港口设备研制上不断创新,还成功进入海工装备,向新的制高点稳步迈进。更令人欣喜的是,重机行业的许多企业在逆境中坚持科技创新,已具备了研发制造世界顶级装备的能力。
2014年,由太原重工研制成功的宝钢湛江钢铁项目炼钢工程重要设备——520 吨冶金铸造起重机集多种先进技术于一身,是目前世界同类产品中起重量最大、轮压最低的冶金铸造起重机;大连重工为澳大利亚罗伊山铁矿项目制造的堆、取料机成功完成模块化总装,开创了我国大型散料装卸设备模块化总装的先河,其中,14500 吨/小时堆料机及14400 吨/小时取料机均为目前世界同级堆、取能力最大的散料装卸设备;中国重机院在为传统的钢铁行业服务同时,也为高铁、航空等行业研制了一批高端铝材加工设备,向服务于战略新兴产业了扩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借着核电重启的良好势头,由一重牵头组织开展的“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核岛主设备超大型锻件研制及工程应用”,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授予了2014年度国家机械工业科学技术特等奖!
“可以说,这些年我们重机行业的发展战果辉煌!”李镜自豪地说,“以前,当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许多世界最大的重型机械都纷纷出口到中国。现在中国企业已经有能力制造出世界级产品,比如世界运输里程最长的胶带运输机、世界最大的磨机、起重量最大的门式起重机等,许多规格最大的装备首先是为国外用户制造的。近几年我们生产的重型机械产品在印度、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等资源大国逐步有了稳定的市场!”
然而,另一面,也是令李镜深感忧虑的是,国内市场的法制环境尤其是在贸易、知识产权方面,正在给整个行业带来巨大的隐患。当前,许多客户在行业不景气的时期,无视市场基本法则和规律,随意定价,拖欠货款、以物抵钱等做法令重机企业苦不堪言。比如有个煤炭企业拖欠货款,就让设备制造企业去卖煤,再按比例抵设备货款。此外,前些年的大干快上、盲目扩张也遗留下不少问题,像万吨级自由锻造压机,市场需求几台就能满足,现在一下子搞出了十几台。技术人才稀缺,就到处去挖人,不仅打散了原有的人才队伍,也使行业技术同质化,行业企业发展后劲受到影响。“本来许多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可以通过‘两化融合、节能减排’再提高一个层次,但因市场已经饱和,甚至持续不景气,我们担心的是,正当中国重机行业处于由大变强的关键阶段,我们却没有了依托工程。技术队伍散了,这就可惜了。”李镜说,“企业应该积极适应新常态,由主要为增量服务,转向存量、增量、全过程服务。增量不足,存量补,注重以精益求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