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评价

2015-06-09阳艺武吕万刚郑伟涛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培养现状后备人才竞技体育

阳艺武, 吕万刚, 郑伟涛

(1.武汉理工大学体育部,湖北武汉430070;2.武汉体育学院学校办公室,湖北武汉430079)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评价

阳艺武1, 吕万刚2, 郑伟涛2

(1.武汉理工大学体育部,湖北武汉430070;2.武汉体育学院学校办公室,湖北武汉430079)

以《体育事业统计年鉴》为依据,运用SPSS 22.0对我国体育系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显示: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系统壁垒开始被打破,越界整合趋势加强;传统培养机构数量大幅减少,开放、多元的培养体系已呈现;后备人才总量未减少,但区域性、项目间的差距十分明显;各省市后备人才数量与其竞技体育实力、经济水平及人口总数呈高度正相关。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在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方式、培养格局等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关键词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发展评价

Author’s address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Hubei,China;2.University Office,Wuhan Sports University,Wuhan 430079,Hubei,China

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国民价值观念转变,体育发展方式也应发生转变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其中就包括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以下简称“后备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发展问题[1]。作为运动训练的实践者和运动成绩的缔造者,后备人才一直被视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社会的转型导致后备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也不断更新。梳理其发展脉络,可以清晰地看到后备人才培养是沿着“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2条轴线演进的。纵向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业余竞技体制”向“专业竞技体制”转变,再到“专业竞技体制”向专业、业余和职业“多种竞技体制并存”的阶段性转变历程。横向拓展体现为从体育系统独家包办的单一、封闭发展格局,逐步走向由体育系统、教育系统、社会系统、家庭系统等多方参与的多元、开放格局[2]。鉴于这种现实和认识,本文回顾体育系统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呈现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进而对体育系统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情况进行客观评价,为建立我国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编写的《体育事业统计年鉴(报)》(1991—2013年)、《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为主要资料来源,并通过摘录其中反映体育系统后备人才培养、各省区市(以下简称“省”)反映经济实力的GDP、反映各省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全运会成绩以及各省人口数量等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审视我国体育系统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并对其发展情况进行评价。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和发展现实进行系统研究。通过SPSS 22.0统计软件对体育系统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进行描述统计,并对各省后备人才培养与该省经济实力、竞技体育实力以及人口数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客观评价体育系统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现实。

2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2.1 后备人才培养总体变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一直实行以体校为基础的三级训练网运动员培养体制,即通常所说的“金字塔式”三级训练网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一体制中,以国家队、省优秀运动队(职业技术学院、运动技术学院)为主要代表的在训单位承担着一线队伍的培养任务,即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高级训练阶段;体育运动学校、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承担着二线队伍的培养任务,即为优秀运动队等高级训练单位输送人才的中级训练阶段;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业余体校则承担着三线队伍的培养任务,即后备人才选材与启蒙的初级训练阶段。体育系统后备人才培养的二线和三线队伍,即中级和初级训练阶段的在训群体即传统意义上所指的后备人才群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后备人才培养的传统形式(业余体校—体育运动学校—优秀运动队)受到强力冲击的现实情况下,国家改革后备人才培养形式,拓宽培养渠道。20世纪90代后期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我国后备人才培养开始打破系统壁垒,并呈现2种发展趋势:

(1)横向系统间的联系迅速拓展,相互竞争、交流并得到加强。培养单位由体育系统扩展到包括体育系统、教育系统、社会系统以及家庭系统四线并举的多种培养形式。其中,体育系统包括少年儿童业余体校、单项训练点、体育运动学校、体工大队(基地或中心)、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体育职业学校(院)6种不同形式;教育系统包括中小学业余训练队、体育试点中学、传统项目学校、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4种形式;社会系统包括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职业俱乐部的二三线梯队、社会经营性培训机构、行业体协的后备人才梯队4种形式;家庭系统包括家族传承、家庭自费培养2种形式。

(2)纵向系统内的合作紧密,层层衔接、输送更加顺畅。各系统内对运动员培养层次的划分更加灵活。特别是对后备人才而言,培养阶段和培养层次的划分已经突破传统形式的束缚,二线与三线运动员培养层次和阶段划分已不复存在,系统内横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得到加强,后备人才梯队的衔接更加紧密和自由。由此可见,正因为这种整体思维和跨界整合,使后备人才的培养由封闭转向开放,由同质单一性转向异质多样性,由静态转向流动,各系统在条与条、条与块、块与块之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相互关联,呈现出强劲的越界整合趋势。

2.2 后备人才培养机构变化趋势 从体育系统后备人才培养机构的变化情况看,传统的一线运动员培养单位为优秀运动队,二线运动员培养单位为体育运动学校和竞技体校,三线运动员培养单位为重点业余学校、体育中学和普通业余体校。2003年开始,竞技体育运动人才的培养单位开始突破传统路径的束缚,不仅包括以上培养单位,还扩展到包括体育场馆中心、训练基地以及其他事业单位培养。到2013年,训练单位更是出现了多元化发展趋势,培养单位包括优秀运动队、本科院校、运动技术学院、体育运动学校、竞技体校、业余体校、体育中学、单项运动学校、训练基地、体育场馆、体育科研机构以及其他事业单位[3]。

后备人才培养机构1991—2013年的动态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1991—2013年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二三线培养机构数量变化情况[4]Figure 1. Variation Curves of Sports Reserve Talents Training Institutions in China from 1991 to 2013

由图1可以看出:①二线的体育运动学校(含竞技体校)数量变化并不大,与20世纪90年代比较,反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体育运动学校数最多是2006年的263所,2013年为224所,只减少了39所。②三线业余体校(含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则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与20世纪90年代初期相比出现了严重的萎缩,特别是县级市业余体校甚至出现了瘫痪状况。培养机构数从最高的1991年3 687所下降至2013年的1 510所,降幅达60%。③自2008年开始,隶属体育系统的体育运动学校和业余体校数量发生了明显变化,部分体校由于受经费、场地设施、生源等条件限制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和分流(合并到教育、文化等系统内)。如2008年32所省级体育运动学校就有5所合并到其他部门;422所地级业余体校有31所合并到文化、教育部门,1 179所县级业余体校有148所和其他部门合并。④从二三线培养机构总体变化情况看,由于业余体校数量不断减少,代表后备人才培养的总体机构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有3个时间段出现了明显变化,分别是1992—1994年、2002—2003年和2008—2009年。

从体育系统后备人才培养机构数的发展动态看,反映出2个明显的变化趋势:一是自1992年始,体育系统后备人才培养机构数量出现了明显递减趋势;二是自2008年始,隶属体育系统的后备人才培养机构出现了明显萎缩和分流现象,部分培养单位合并到其他系统,且这种合并趋势呈持续递增态势。

2.3 后备人才培养数量变化趋势

2.3.1 分年度培养现状 从图2可以看出:①20多年来,我国后备人才总量并未减少,反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如二线运动员数,最高点出现在2003年,达到了68 753人,较1991年的26 197人增加了42 556人,增幅达到162%。2013年二线人数有62 974人,相比2003年仅减少了5 779人,减幅只有8%。三线运动员人数总体呈明显的增长趋势,2013年甚至达到了52万多人,较1991年的25万多人增长了一倍多。②后备人才数量出现明显变化的2个时间点分别是2002年和2008年。分析其原因,应与经济社会转型高度相关。2002年是我国社会全面进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期,体育系统后备人才数量的锐减反映出培养主体多元化趋势的初步形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特别是在节约型社会、两型社会以及后奥运时代的大背景下,后备人才数量的再次锐减反映出培养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③2009年以后,后备人才数量出现强势反弹,提高幅度明显增大。一是说明体育系统一系列改革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二是系统间的联系与合作不断得到加强。体育系统内对后备人才的统计数字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系统内二三线队伍的统计,而是多系统后备人才数量的全面呈现。

图2 1991—2013年我国二三线运动员数量变化情况Figure 2. Variation Curves of Sports Reserve Talents in China from 1991 to 2013

2.3.2 分省培养现状 再从各省的发展情况看,可以将后备人才的数量转化成标准分数,也叫z分数。z分数所代表的是某观察值与平均数的距离,而此距离是以标准差计算的。从表1可以看出,z分数有正负值之分。如果是正值,代表所在省份的后备人才数量比平均数高若干个标准差。相反,如果是负值,则说明该省后备人才数量将比平均数低若干个标准差[5]。通过转换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看出各省后备人才培养的总体情况。

表1 各省2013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数量、GDP总量及人口数量[5-6]Table 1 The Number of Sports Reserve Talents,GDP and Population in 2013 in Different Provinces

从2013年各省后备人才与该省竞技体育实力、经济实力、人口数量统计情况可以看出:①31个中国大陆省中,后备人才数量高于平均数,发展情况较好的依次有广东、四川、河北、江苏、山东、浙江、上海、河南、辽宁、江西和湖北等11个省。其中,具有明显优势的是广东,其标准差达到3.074 39。其次为四川和河北省,后备人才数量均超过了平均数的2个标准差。其他20个省的标准化分数均为负值,后备人才培养均不同程度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云南、宁夏和西藏的后备人才数量低于全国平均数的1个标准差以上,有待进一步扩充后备人才队伍,夯实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②表1中列出了代表各省经济实力的GDP、人口总数以及代表各省竞技体育实力的2013年全运会成绩,皮尔森相关系数检验得出,各省一二三线运动员总数与该省经济实力、人口数量均呈不同的相关性。各省一线运动员人数与该省经济实力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14,即该省经济实力越强,优秀运动员人数越多。而一线运动员人数与该省人口总数及后备人才总量只是中度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34和0.453,说明并不是后备人才数量越多,优秀运动员就一定越多;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后备人才成长为优秀运动员,要依靠科学化训练手段,也说明各省在追求后备人才量的同时更应注重对后备人才质的提升。③各省后备人才总数与该省竞技体育实力、经济实力和人口总数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650、0.782和0.729,表明该省竞技体育实力、经济实力越强,人口总数越多,后备人才数量越多。④各省一线优秀运动员人数、二三线运动员总数与该省竞技体育总体实力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42、0.650,进一步表明充足的后备人才梯队是保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2.3.3 分项目培养现状 在准确把握各省后备人才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2013年各运动项目的后备人才现状进行了考察。表2列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设置的28个大项(其中游泳大项包括游泳、跳水、水球和花样游泳4个小项;体操大项包括体操、艺术体操和蹦床3个小项;摔跤包括国际式和中国式2个小项;排球大项包括排球和沙滩排球2个小项)的二三线运动员人数及总数,并依据标准差转化成z分数。

表2 2013年各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数统计结果Table 2 The Sports Reserve Talents for Various Sports Events in 2013

从表2可以看出:①28个运动大项的后备人才数量为504 014人,而2013年各运动项目的后备人才总数为584 906人,奥运项目的后备人才数占该年度后备人才总数的86.17%。如果加上冬季奥运项目的后备人才数,奥运项目后备人才总数所占比例更高。说明当前我国后备人才培养始终是围绕“奥运争光计划”而展开的。②从项目分布看,在28个运动大项中,只有田径、篮球、乒乓球、游泳、足球、跆拳道、摔跤、举重和羽毛球9个运动大项后备人才数量的标准分数为正值,而其他19个运动大项的后备人才数量均低于后备人才的平均数,标准分数为负值。③项目发展不平衡。具体表现在基础大项和社会开展普遍、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如篮球、足球、乒乓球、游泳等),后备人才梯队层次分明,一二三线队伍整齐;而群众基础较差、开展不普及的项目后备人才数少,梯队建设不明显,如手球、棒球等项目。④我国优势项目并未在数量上得到体现。田径、篮球、游泳作为基础大项后备人才培养队伍整齐,但并不是我国的优势项目;作为我国优势体育项目的举重、射击、体操、羽毛球等项目的后备人才人数排名相对靠后,特别是射击、体操的后备人才梯队排在前十名开外,人数明显低于项目总数的平均数。

3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发展评价

3.1 转变发展思路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在节约型、两型社会以及后奥运时代的大背景下,体育管理者开始认识到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应试教育环境下青少年体质的整体下降与竞技体育对后备人才身体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深刻认识到后备人才培养只有建立在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基础上,培养方式才能创新,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进一步增强。明确提出了构建适应社会发展、充满活力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以全面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为主线,以全面发展青少年体质为重点的指导思想。

具体表现为:①国家体育总局针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不断下降、后备人才队伍不断萎缩的现状,于2010年成立了青少年体育司,并提出了以构建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和改革完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的新思路[7]。②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明确提出政府要简政放权,主要职责是制订战略、规划、政策、标准,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宏观管理和监督落实,提供公共服务的治理思想。③深刻认识到后备人才培养需要建立在青少年体育各个领域稳步推进,青少年体育活动更加普及,组织化水平明显提高,场地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8]。

3.2 突出培养重点 从体育系统近年有关后备人才培养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可以看出,适应社会的后备人才培养原则也在发生着明显变化,应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地加强对后备人才的培养。

具体表现为:①坚持全面发展原则。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遵循青少年成长和教育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学习文化课知识与参加体育锻炼的关系、文化教育与训练竞赛的关系,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②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强化青少年体育公益事业属性,坚持政府在青少年体育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增强青少年体育事务的公共责任,青少年体育应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增加投入,改善发展条件。③坚持质量效益原则。保持发展速度和提高质量效益相统一,把握青少年体育发展规律和特点,正确处理规模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建立健全有利于发展方式创新的体制机制,实现又好又快发展。④坚持依法治理原则。大力推进青少年体育法制化建设进程,全面完善青少年体育各项政策法规制度,建立健全青少年体育政策法规制度体系[9]。

3.3 重视全面发展 从当前体育系统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看,原有的单一三级训练网络体系正在被打破,系统内纵向联系不断得到加强,系统间的横向结合迅速拓展。从发展脉络看,体育系统后备人才培养开始从单一注重运动成绩的提升向重视运动员竞技潜能、文化素质、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方向转变。

具体表现为:①坚持符合体育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培养具有较高运动技术水平、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为主要任务。②形成以政府主导下的体教结合为资源整合机制;健全以学校体育为主体,以基础教育阶段为重点,以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公办体育运动学校为骨干,以少年儿童体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特色学校和社会力量兴办的后备人才培养机构为基础,全面加强业余训练。③进一步加强体教结合,以其为资源整合机制,深化体教结合工作,建立职责清晰、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体教结合机制及政府主导下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协商机制,形成以体育行政部门为主,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各负其责的后备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10]。

3.4 形成多元格局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后备人才培养的传统形式受到强力冲击的现实环境下,国家体育总局不断改革培养形式,拓宽培养渠道。进入21世纪,我国后备人才开始打破系统间壁垒,后备人才培养开始由体育系统、教育系统、社会系统以及家庭系统等多种形式培养。

(1)为继续加强体育系统的后备人才培养,国家采取了命名“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的激励政策,自2004年始已经滚动了3期,命名了335所体育运动学校为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基地。与此同时,各省也针对这一政策开始省级、市级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工作。

(2)针对曾经为后备人才作出重要贡献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自2003年始,每5年一个周期建设“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到目前为止,已有3批300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被命名为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此举是为了深入推动“体教结合”而进行的实践。

(3)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工作。自2000年以来,国家利用彩票公益金在全国开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工作。自2007年始,每年开展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评选工作,截至2013年,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已达4 700个。此举不仅深入落实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政策,更进一步加强了体育系统在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中与教育系统、社会系统的深入合作,为拓宽后备人才培养渠道进行了有益尝试。

(4)奥运项目青少年训练营。自2011年始,为加强奥运重点项目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国家体育总局资助相关奥运项目开展青少年训练营活动。如2013年使用彩票公益金2 000万元资助包括全部冬夏两季奥运项目的34个训练营,累计参加人数为8 000余人,累计时间为700余天。青少年训练营已成为后备人才培养的复合体。

(5)增加投入、完善政策、扩大规模,大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为了在青少年学生中普及足球知识和技能,形成校园足球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特长突出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自2009年始,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手推出全国校园足球活动。截至2013年,全国校园足球活动城市布局已覆盖所有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家级布局城市达49个,有11个省开展了省级校园足球活动,省级布局城市达到74个,试点县3个。组织开展校园足球联赛的学校已发展到5 084所,注册人数191 766人,吸引了270多万名学生参加足球活动。目前国家体育总局正准备与教育部共同打造校园足球升级版,实行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联赛相衔接的竞赛体系。

(6)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家庭开展对青少年的自费培养以及社会力量和相关组织机构对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

4 结束语

当前我国后备体育人才培养转变了发展思路,突出培养重点,重视全面发展,形成多元格局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面对应试教育环境、独生子女政策、青少年多元化体育需求和价值取向、体教分离等社会现实环境下,后备人才培养的任务艰巨而繁重,还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其改革也不可能一蹶而就。在国家政策环境和社会整体改革的指引下,一个规模、布局、结构合理,适应社会发展、充满活力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正在形成,一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和竞技体育人才成长规律,依托教育,自我发展,更加灵活、有效,同时可以充分反映今后一段时期内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的“融合型”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机制正在建立。

[1] 辜德宏,吴贻刚,陈军.我国竞技体育内生式发展方式的概念、分类、内涵与特征探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27(5):382-385

[2] 阳艺武,刘同员,黄彩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及思考——兼论“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3):221-223

[3] 周建新.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封闭性及其超越[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31(1):50-54

[4]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体育事业统计年鉴[R]. 1991-2013:1-300

[5] 王德育.政治学定量分析入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5-47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23-28

[7] 国家体育总局政法司.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2014-04-01].http:∥www.sport.gov.cn/ n16/n1077/n1467/n1843577/1843747.htm l

[8] 冉强辉.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发展现状实证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2):122-127

[9] 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青少年体育“十二五”发展规划[EB/OL].[2014-05-20].http:∥www.sport.gov.cn/ n16/n33193/n33208/n1581724/n1581769/1887594.htm l

[10] 冉强辉.影响上海市“体教结合”工作的主要因素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44-47

Status Quo and Evalua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sReserve Talents Training in China

∥YANG Yiwu1,LÜWangang2,ZHENGWeitao2

Based on Chinese Sports Statistics Yearbook,the study used SPSS 22.0 to analyze the statistics of competitive sports reserve talents training in China.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system barrier has begun to break and the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trend is speeding up;there is a large decrease of traditional training organizations on one hand and the appearance of an open andmultiple training system on the other hand.Besides,no lossesof the total reserve talentswhile an apparent gap at different regions or sports items have been found. Finally,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reserve talents in various provinces or cities and their sport strength,economic levels aswell as population.The study holds that there has been an obvious change for the Chinese competitive sports reserve talents training in the aspects of guiding ideology,development principles and models,and the training patterns.

competitive sport;reserve talent;training status quo;development evaluation

G808

A

1000 -5498(2015)03 -0044 -06

2015 -01 -20;

2015 -03 -1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青年项目(13CTY03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5VI029)

阳艺武(1977 -),男,湖南湘乡人,武汉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Tel.:(027)87756603,E-mail:yangyiwu@sina.com

猜你喜欢

培养现状后备人才竞技体育
中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大学生篮球联赛后备人才培养与参赛队伍建设研究
浅谈初中英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财会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及改革建议
云南省投掷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研究
高职院校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讨
法庭速录技能的培养现状及前景研究
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学生班委干部管理及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