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初产妇实施母婴床旁护理的意义分析
2015-06-09秦亚娟
秦亚娟
(黑龙江省嘉荫农场医院 黑龙江 嘉荫 153223)
剖宫产初产妇实施母婴床旁护理的意义分析
秦亚娟
(黑龙江省嘉荫农场医院 黑龙江 嘉荫 153223)
目的:分析剖宫产妇实施母婴床旁护理的意义。方法:2012年9月~2013年9月期间,146例在我院进行剖宫产的初产妇,对其分别进行母婴床旁护理(研究组)和常规护理(对照组),每组各73例初产妇。结果:研究组剖宫产初产妇实施母婴床旁护理后,初产妇对剖宫产的认知度和母婴喂养能力都高于对照组初产妇,而剖宫产并发症发生率及SDS评分都低于对照组初产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婴床旁护理是一种新型的产科护理模式,坚持以家庭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能帮助剖宫产初产妇更快的接纳新生儿,提高剖宫产的认知度,更好的帮助新生儿进行护理,缓解初产妇的不良情绪,降低剖宫产并发症的发生率。
剖宫产初产妇;母婴床旁护理;意义
妇女经历妊娠和分娩是人生十分重要的事件之一,在分娩后产妇需要面临照顾新生儿的责任,初产妇第一次为人父母,对产后的一些卫生保健知识并不熟悉,对于如何护理新生儿和进行母乳喂养的技巧也不了解,容易导致心理上出现一些问题[1]。对于剖宫产初产妇而言,手术切口的恢复需要一定时间,产后出现焦虑、抑郁的负面情绪的发生率较高,因此,对剖宫产初产妇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十分重要。本次研究对我院剖宫产初产妇采取母婴床旁护理,临床护理效果较好,现报告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2年9月~2013年9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剖宫产的初产妇146例,纳入标准∶初产妇及其家属知情并同意;采用剖宫产进行分娩;进行剖宫产分娩后伤口未出现感染现象;初产妇既往无精神病史及心理障碍。146例剖宫产初产妇中硕士及以上学历4例,大专及以上学历81例,高中学历42例,初中及以下学历学历19例。随机将146例剖宫产初产妇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研究组(母婴床旁护理),每组各73例。两组初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剖宫产初产妇∶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法(饮食指导、生活指导、新生儿护理指导),护理人员对新生儿进行沐浴,并对脐带进行消毒,为每位初产妇发放《产妇健康教育指导》,让其了解母婴喂养的技巧、优势和相关知识,介绍在产后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护理、抚摸、预防接种等注意事项。在初产妇住院期间可采用集体教育法详细讲解母乳喂养、抚摸和出院指导的相关内容[2]。
观察组剖宫产初产妇∶在对照组剖宫产初产妇的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母婴床旁护理。(1)进行剖宫产前,护理人员积极为初产妇介绍医院的环境、设施、规章制度,帮助初产妇更快的适应环境;(2)初产妇在进行剖宫产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的情绪,这会影响到剖宫产的效果和产后的恢复情况,护理人员主动与初产妇进行沟通交流,多鼓励产妇,详细介绍剖宫产的注意事项和过程,缓解产妇的不良情绪,帮助初产妇配合医护人员进行产前的准备[3];(3)初产妇回到病房后,护理人员对其进行一对一的教育指导。产后第一天可以让初产妇与婴儿共室,增进母婴之间的感情。介绍母婴喂养的知识、技巧和优势,护理人员指导产妇自己进行操作,并对错误的哺乳姿势进行纠正。指导初产妇帮助婴儿进行游泳活动,告知相关的技能及知识;(4)在初产妇出院前,护理人员向其介绍新生儿接种疫苗的时间,剖宫产初产妇需定期回医院检查术后切口的恢复情况。
1.3 观察指标
记录初产妇对剖宫产的认知情况,并进行评分,观察剖宫产初产妇产后并发症的发生率、SDS评分、母婴喂养能力评分等,初产妇对剖宫产的认知情况越好,则评分越高,满分为30分。SDS评分越高,则代表初产妇的抑郁情况越严重,满分为50分。母婴喂养能力越好,评分越高,满分为20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值<0.05,则组间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剖宫产初产妇实施母婴床旁护理后,初产妇对剖宫产的认知度和母婴喂养能力都高于对照组初产妇,而剖宫产并发症发生率及SDS都低于对照组初产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剖宫产初产妇的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剖宫产初产妇的评分比较(±s)
组别 例数 剖宫产的认知度评分剖宫产的并发症发生率(例/%) SDS评分 母婴喂养能力评分研究组 73 28.76±1.24 2(2.74)21.19±1.86 17.03±1.29对照组 73 17.69±4.51 12(16.44) 45.23±1.69 12.24±1.21 P值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初产妇实施常规模式进行护理,会缺乏相关的护理知识和技巧,影响到母婴双方的身心健康。初产妇在分娩时期的心理情绪波动较大,情感十分脆弱,容易对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常规的护理模式不够人性化,无法满足产妇精神上的需求,可能导致初产妇产生焦虑、抑郁情绪[4]。母婴床旁护理是在产妇及其家属前进行,可以随时提出护理中的疑问,帮助初产妇更好的掌握相关健康教育知识和护理技巧,提高喂养婴儿的能力,同时减轻初产妇的焦虑心理,更加整体化、人性化[5]。
母婴床旁护理对剖宫产初产妇产前、产中、产后的不同时间段制定合理规范的护理计划,缓解初产妇的不良情绪,及时提出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解决,这种护理模式能帮助婴儿更好的成长,提高了初产妇对婴儿的护理能力和护理满意度,减少了产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使初产妇更好的适应母亲这个角色。
[1]吴朝霞,沈美云.实施母婴床旁护理对产妇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1):3789-3790.
[2]付民.初产妇患者的母婴床旁护理指导和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3,8(6):215-216.
[3]许海英.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应用于初产妇效果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4):92-93.
[4]贾艳妮,孙婷婷,熊莉华,等.母婴床旁护理对初产妇产后焦虑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4):120-124.
[5]钱惠.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初产妇中的观察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3,(15):445-445,447.
R473.71
B
1009-6019(2015)10-02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