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蒋杰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调查

2015-06-09鹏,胡

关键词:人口农村研究

杨 鹏,胡 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思政部,陕西杨凌 712100)

蒋杰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调查

杨 鹏,胡 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思政部,陕西杨凌 712100)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调查和研究蔚然成风,蒋杰是这次农村调查运动的典范。他身体力行,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查,显示了“用脚做研究“的实证研究的作风。其调查内容广博而丰富,涵盖人口、自然环境、教育等各个方面,并意图以精确的调查分析中国农村的症结,以求达到改良农村的目的。这些调查推动了中国农村调查研究的本土化进程,使我们对民国乡村社会及其诸多问题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作用。

蒋杰;农村调查;农村改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深入农村社会,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农村调查,并在30年代形成了一股农村调查的高潮。蒋杰是这次农村调查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致力于乡村社会的自然环境、人口、土地、教育及农民生活的调查研究,收集了大量的调查数据和原始资料,并对当时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都有非常精辟、独到的见解,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迄今,学术界对蒋杰所进行和组织的农村社会调查并未给予应有的关注。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从社会调查史的角度对其调查的内容、特点、意义作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一、蒋杰农村调查之概况

蒋杰(1910-1986)江苏武进人,1935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1944-1948年留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农业经济系,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曾任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38年改为国立西北农学院)、金陵大学农学院、贵州大学农经系教授、系主任,并任国民政府农业部农技推广委员会技正。建国后调任西南农学院农经系,任系主任30余年。蒋先生长期从事农业经济的教育与科研工作,学术造诣精深。他对农村人口、教育与农业推广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开创性意义。20世纪二三十年代蒋杰所参与和主持的农村社会调查主要有江宁自治实验县乡村教育的调查、乌江乡村建设调查、南京郊区农村社会调查、关中农村人口调查、中国人口与粮食问题调查等,这些调查能够很大程度上反映蒋杰农村调查的主要内容。

1933年底,为了解乡村教育状况,以改进乡教计划。蒋杰参与了金陵大学农学院乡村教育系乡教161班设计主持的江宁县乡村教育调查,此次调查“计参加工作者凡21人,共完成7学区,计中心小学7,初级小学16,实验小学及完全小学4,合得表格256”[]。后完成《江宁自治实验县乡村教育初步调查》的报告,于1934年1月11日在《农林新报》刊发。报告对调查区域、教职员情况(包括年龄、省籍、婚姻状况、学历、任职年限、进修、薪俸等级)、学生概况(包括入学年龄、各级留读学生、性别、毕业生及其出路)、学校的课程、教学设备、教育经费以及江宁县教育行政(包括行政组织、中心小学设立及任务、私塾、校区划分、视导办法)等作了细致论述。对于江宁自治县首取乡村小学为乡村建设中心机关的做法,调查组给予了肯定,称这一教育途径“实为乡村教育一种新动向”,“实为最有价值之实验”[]。

不久,蒋杰因目睹安徽和县的乌江农业推广实验区各项建设的成就,有感于实验区的农业推广工作少于文字宣传,又深觉乌江的建设事业有研究与探讨的价值。他指出:“安徽和县之乌江农业推广试验区,为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及金大农学院合办,主要工作除推广优良品种外,还包括经济、教育、卫生、政治及社会诸项,虽以农业推广为工作重心,实兼谋整个乡村之建设,值此举国营求农村复兴之际,乡村改进工作,几如风起云涌,然以农业推广作出发点,以谋乡村之建设,在乡村运动中尚属一种崭新姿态,受否为可采取之路线,殊值得我人之研究与讨论。”[2]1于是着手实验区现状的调查,旁搜远索,用两年时间完成《乌江乡村建设研究》一书,分过去、现在及将来三篇,凡举该区事业进行的困难得失,服务人员的心得,地方各界之舆论,及该区将来的计划,均详述无疑。全书注重学术上之探讨,务使事实与理论打成一片,而谋求研究乡村建设的新途径。

1935年夏,蒋杰协助恩师乔启明完成了南京郊区一镇四乡(即秣陵镇、孝陵乡、仁陵乡、信陵乡、爱陵乡)的农村社会调查。此次调查的内容有三:一是将农村社会的各项问题作一概况调查,并探讨同一区域的农村社会问题是否具有差异。其二是在该5个镇乡调查家庭情况,藉以明了各农家经济及社会的状况。其三是进行农民生活调查,用以探讨该农村社会内各项问题之缩影。调查人员包括金陵大学专科一年级同学薛维亚等53位,他们于1935年7月10日分三组,分往秣陵镇的来复会堂及合作社联合会,孝陵乡的嘉禾农场及信陵乡的小里村合作社。住秣陵镇的同学占全体3/5,调查秣陵镇、仁陵乡及爱陵乡,其余各占1/5,各自调查居住所在之乡。调查最终获得农家概况调查表格188份,农家生活表格113份。根据调查所得,蒋杰认识到农村经济机构的调整,农民信仰的纠正,农民迷信的扫除,农村习俗的改良,农村教育的普及,农村娱乐的提倡,农村卫生的革新等等事宜都亟待革新。

1935年秋,受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长辛树帜的嘱托,蒋杰主持关中地区农村人口调查。蒋杰与学生一行在关中东部调查三原、蒲城及华阴三县,渭河以西调查鄠县、武功及凤翔三县,分布统计,以资比较。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陕西关中地区农村人口调查时期及农家户数

此次调查的数据包括灾前人口、灾后人口、死了多少人、死亡人数分布、生育率等。在历时三年的整理、分析、统计之后,编制出版《关中农村人口问题——关中1 273农家灾荒与人口之调查研究》。报告以翔实的资料论述了灾荒对人口的影响作用,并明确指出“凡经过灾荒欲多的社会,其人口质量退化的程度亦欲深”[]。

1937年,蒋杰与乔启明开展了中国人口与粮食问题的调查,这次调查主要是文献的调查,他们依据中央农业试验所农情报告、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22省调查材料以及民国各省市部门的档案资料等,从人口数量、耕地面积、粮食的生产、人用粮食的人口支持力与不足的数额以及作为其他用途的粮食与剩余的数额等方面对抗战前中国的人口与粮食生产供应状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报告认为,“粮食解决的方案可归纳在政治、经济、社会、农业科学研究等等工作事项之上。”战前政府亟应“安定农村,抚辑流亡,使达农民能安居乐业的首决条件,然后选择政府现有机关中和粮食问题有密切关系者,使各负完全责任。”[4]

二、蒋杰农村调查的特点

蒋杰的农村调查侧重点各有不同,调查的内容丰富而广泛,很大程度上反映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的时代特征。综观这些调查,有以下三个特点:

1.运用科学方法,因地制宜地开展专门性调查。受中国农业经济研究的技术学派的影响,蒋杰注重运用现代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科学的方法进行农村调查,同时为了确保调查的顺利展开,他特别注意依靠乡村传统的社会关系取得农民的信任,让他们说实话,以获取第一手、真实精确的材料。(近代以来,在如何解决中国农业问题方面,一直存在“技术学派”与“分配学派”之争,技术学派以金陵大学农经系卜凯为代表,主张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和市场经济。蒋杰是卜凯的学生,他的农村调查研究深受其影响。卜凯特别强调运用调查方法研究中国的农村问题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调查表的性质,调查员的能力,与农人的自身三者……前二者尤居首要”。关于调查表,卜凯认为关键在于“表格之编制,能否于田场经营上的各项紧要特质,予以适当之理解”;关于调查员,卜凯认为调查员必须具备专业素质,在进行农村调查询问农民时应该“善于诱导而询问之”,这样,“所需求的真相,自不难获得其真相”[]。)例如,在研究关中人口问题时,蒋杰对关中各县进行了大规模的农村人口抽样调查,为了保证有准确的代表性和可靠性,蒋杰至少每县调查200家农户以上。其调查所用的表格,系采用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所制的“人口调查表”。为了研究家庭大小变迁,“另附带询问民国十六年(1927年)未遭灾荒时的家庭人口数及代数”,以与人口调查表比较。同时又制作三种表格:其一为“近十年农村户口与土地变迁调查表”,分别调查各村民自民国十六年(1917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户口、土地面积、地价等等变迁。其二为“县概况调查表”,偏重在一县的经济、教育、医药卫生及风俗习惯等项,用以探讨各地农村人口问题发生的背景,以及改进时应采取的途径。其三为“关中大旱农家人口损失调查表”,研究该区人口民国十七年(1928年)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的灾荒过程中,“究与自然选择诸因子,如死亡、贩卖、送养、逃亡等,发生何项相关反应。”[3]6此外,蒋杰了解到关中民气闭塞,一般乡村民众,大有“多见树木,少见人”之概,对于调查工作的认识,当然极为浅薄,为防止“彼等对这次调查,系抽丁及纳税用的疑惧态度”起见,“酌用政治力量,以协助工作进行。先由学校当局正式备函致所须调查区之县政府,再由各该县县长手谕联保主任,转示各乡镇保甲长,代为召集农户,挨次调查。”后又因为当地民众历年感受政治上的痛苦甚深,对官员有诸多恐惧,以是推诿效尤,或含糊答复等情形常易发生。于是改变方针,“凡遇保长及一般农民的态度欠佳时,乃拜访该地小学教师,或地方领袖要求帮忙”[3]7,其中尤以各县小学教师最为尽心,对调查的协助最多。武功县的调查几乎全部利用该地学校所组织的合作社。可见,这种传统关系与现代科学方法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适应了当地的情形,其成效是显而易见的。

2.具有深刻的历史感。蒋杰试图将社会现实看成是一种历史的结果。在调查中他力求从历史发展中去认识现实,进而找寻社会问题过去与现实的联系。如《乌江乡村建设研究》一书,蒋先生在谈到乌江乡村社会的演进时说:“任何乡村社会之形成,大部分系昔日逐渐进化而来,若探究其进化之历程,可察知今日之社会现象,何由发生。继而根据此项发生原因,作为控制之张本,按美国社会学者薛末士氏(N.M.Sims)曾谓,‘一切社会问题均含有历史性’,今阐明此项历史情形,即成为发生原因及解决方法之最大助力,目下乡村生活已日趋于严重化,依照作者管见,此项问题实与社会进化历史有关,若能寻求历史上之处置,当能用今日问题之钥匙,并能扶协我等明了阻碍乡村文明之因子何在,以及建议救治此项病态之途径。”[2]40有鉴于此,他追溯了乌江自晋以来的历史,并特别调查了民国以后乌江乡村社会支离破碎的现象,蒋氏指出:“近十年来,乌江乡村社会被军队及土匪抢劫凡五次,损失达五十余万元,至于受天时方面之损失,益数倍于此,他如烟赌盛行,捐税繁重,人民知识低落等等,为害亦非浅显”。因此,“时至今日,唯有望乌江乡运人员会同当地民众,通力合作,以求乡村建设之成效,得以日进耳。”[2]47

3.以了解农村事实,改良农村为调查宗旨。从社会调查的目的来看,社会调查大致可分为认知型、服务型、改造型和综合型四类。认知型即纯粹学理的调查,重在描述事实,为人们提供真实而详尽的田野报告和有限的理论分析。服务型调查为某一设计目标服务,重在提供实现目标的依据。改造型调查主要是发现问题,提出改革方案;综合型调查是以上几种类型的综合体。[6]蒋杰的农村调查是在认知基础上,更加偏向服务和改造,甚至融入了强烈的民族情感。他对乌江乡村建设进行调查,其目的是通过介绍乌江乡村建设的特色,即“以农业推广为出发点,以农业生产增加为基础,而期达到乡村建设之完成”[[1]他对人口与粮食问题的调研,其目的有二:一是粮食问题是绝端重要的,其本身富有永久性,正确的产消统计决不能少。二是除希望政府现有的农情报告力求准确外,更冀在最短时,另进行全国人口和农业的总清查,然后对粮食和人口问题有更精密的认识。他调查关中农村人口,则是由于:“陕西农村之衰弱与破坏,凡履其境者类能言之。各种农村问题中,当以人口问题为首要,设一观察陕西农村人口之现状,更当为之惊心动魄!民国十七、八年间,西北大旱,其中罹灾最烈者即陕西关中,人民死亡枕藉之惨,至今谈者犹有余悸!时隔十年矣!”故而,“所有人口结构及其消长情形,已演变至何种程度?事关复兴当地农村之基本条件,不可不察也。”[7]他从事南京郊区农村调查是希望对当时“各农村问题之症结,能得到统一充分认识,而后略供刍荛,以为解决方案”[]。蒋杰的这些调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它可作为了解农村事实的参考资料,也可作为改良农村的初步调查工作,为解决当时中国农村的实际困难提供了依据。

三、蒋杰农村调查的意义

就浅见而言,蒋杰的农村调查至少在如下两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较为深广的反思空间:

第一,推动了中国农村调查与研究的本土化。在近代中国农村调查史上,最早开展农村调查与研究的是外国学者,1899年,美国传教士明恩溥(A.H.Smith)以独有的视角和眼光写成《中国乡村生活》,对乡村中的商店、集市、民间借贷团体等多有描述。进入民国时期,一些教会学校中的外籍教授为指导学生实习,主持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农村调查研究,这些调查主要包括1914年清华学校狄德莫(C.G.Dittmer)主持的南京郊区农户生活费用的调查,1919至1920年沪江大学葛学博(D.H.Kulp)指导的广东潮州凤凰村调查,1922年燕京大学戴乐仁(J.B.Tayler)开展的5省240村的经济调查,以及金陵大学农学院卜凯(J.L.Buck)进行的两次大规模的农村经济调查(第一次是1921-1925年间,共对7省17县的2 866户农家进行调查,调查成果《中国农家经济》于1930年在美国出版。第二次是1929-1933年,组织对中国22省、168个地区、16 786个农场和38 256户农家的调查,在此基础上编写了《中国土地利用》一书,并于1937年出版)等。面对国外学者的调查活动,中国社会学者逐渐意识到“研究自己,了解自己”的重要性,20世纪30年代初,杨开道为瞿同祖所著《中国封建社会》一书作序时,曾指出:“中国社会科学的毛病,是只用国外的材料,而不用本国的材料。尤其社会学一门,因为目下研究的朋友,大半归自美国,熟于美国社会情形,美洲实地研究。所以美国色彩甚浓,几乎成为一个只用美国材料,而不用中国材料、欧洲材料的趋势。这种非常状态,自然会引起相当反感的。”[9]因此,他们积极行动起来,开始从对于“西学”、“国外材料”的兴趣,转向将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与中国的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对中国农村进行调查,以自觉地倡导本土社会的研究取向。蒋杰是推动是中国早期农村调查研究本土化实践的重要代表,综观他的农村调查,均以调查报告甚至学术论文作为最终的成果形式,保存了大量的调查数据和原始资料,这些文字凝聚了蒋杰对自然、社会及政治、经济等问题的分析、透视。以《关中农村人口问题——1923年农家灾荒与人口之调查研究》为例,它是目前有关中国近代灾荒与农村之相互关系最系统、最细致的一份调查。夏明方在《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对这份珍贵的灾害史料作了如是评价:“这份调查的发现,使我论文之中有关灾荒与人口问题特别是灾荒与人口结构的问题黯然失色。往正面说,就是这份调查为我的研究提供了最好的实证,往反面说,就是我曾经做过的努力有很大的一部分都变成了无用功,甚至我的不少自以为是的结论也因这份调查而变成了谬误。”[10]不仅如此,这份调查还提出了许多新的有价值的理论与观点。例如在灾害学研究里面有一个假说,叫人口死亡的补偿机制,就是说一个地区在遭受大灾荒之后,老百姓会拼命生孩子,结婚的比率会增大,之后生育率也会增大。关中人口调查证明了这一点,蒋杰在调查结论里面就特别提到,灾后的生育率突然升高,死亡率降低。死亡率的降低,生育率的提高,反而会形成一个生育的高峰,就是人口增长的一个高峰。

第二,对中国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加之帝国主义入侵以及各种天灾人祸,造成中国农村经济日渐衰敝,一批有远见的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将视野转向广阔的乡村,把解决中国农村长期以来积贫积弱的问题放在救国救民任务的首位,他们纷纷呼吁“建设农村”“救济农村”,认为“每个乡村不啻一细胞体,现欲求建设目的之抵达,当由巩固此项下层基础始,故不论其县政建设或国家建设,其着眼点自必以乡村建设为最后归宿”[],由此,一场规模浩大的农村复兴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在这一背景下,蒋杰从事农村调查始终是为了服务乡村社会、增进农民福祉,他的调查研究属于乡村建设活动的一部分。他的总体上甚为广博的调查研究,是对当时农村社会状况的直接描述和记录,是供给中国农村复兴的参考资料,同时这些考察和研究的结晶也为解决诸多农村问题与症结提出了可贵的对策和建议。例如,蒋杰在调研灾荒和人口问题过程中,为提高农村人口质量所提出的一系列途径:首先,实行生育革命,使人口政策与育儿制度皆切实合理化,应以社会选择政策来代替自然选择。这种社会选择政策主要包括(1)严禁早婚;(2)打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与“重男轻女”的旧观念;(3)废除娶妾娼妓及贩卖妇女等恶习;(4)节制性欲与生育。其次是从旁的补救,包括:(1)慎防旱灾,重要措施有造林防灾,兴修水利,建仓积谷等;(2)普及教育;(3)改进农业;(4)促进农村经济组织;(5)开发实业;(6)整理交通;(7)提倡副业;(8)开垦荒地;(9)注意医药卫生;(10)改除吸食鸦片、缠足、蓄辫、迷信等恶习[3]227-234。这些补救办法对于当今农村社会仍有适用性,可为解决现阶段农村人口问题提供参考依据。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蒋杰对抗战时期中国人口与粮食问题的论述,在探讨战时粮食短缺问题时,蒋杰分析了4个主客观原因:第一,由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农民不得不挨着饥饿将用粮食换取不等价的工业品。第二,交通运输的不发达使农民的粮食不能调节丰产和饥荒,而演成有些地方谷贱伤农,而有些地方流亡载道;第三,生产方法太陈旧,不能利用新技术以从事于耕地的改良及大规模的精耕,以增加产量。第四,苛捐杂税的繁重以及奸商地主的剥削,使广大的农民陷于饥寒交迫不能自拔的惨境。针对这些不利因素,他认为,中国的战时粮食政策,最重要的是力求消费的调节与生产的增加双方并进;同时计划分配的公平,与设立必要的统制机关,施行各种统制方法。为此蒋杰提出了调解消费,增加生产,平均分配等一系列解决战时粮食短缺问题的基本对策。这种思考为我们探讨如何解决粮食安全,保障粮食生产和供应提出思路,能够确立更为清晰的历史维度。

我们在发掘和借鉴民国时期有关“三农”研究的学术遗产时,蒋杰的农村调查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他身体力行,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查,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供了许多复兴农村、建设农村的经验。回顾这些调查的成果,可以大大拓宽我们的学术视野,使我们对民国时期的乡村社会及其诸多问题有了更切实的理解,同时也对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1] 章之汶,辛润堂,蒋杰.江宁自治实验县乡村教育初步调查[J].农林新报,1934(2):35-48.

[2] 蒋杰.乌江乡村建设研究[M].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林新报社,1936.

[3] 蒋杰.关中农村人口问题——关中1273农家灾荒与人口之调查研究[M].杨凌: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38.

[4] 乔启明,蒋杰.中国人口与粮食问题[M].上海:中华书局,1937.

[5] 卜凯.中国农家经济[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1-2.

[6] 李金铮.定县调查:中国农村社会调查的里程碑[J].社会学研究,2008,3(2):165-191.

[7] 蒋杰.陕西关中农村人口现状[J].西北导报,1937(1):19-24.

[8] 李文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社会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334-351.

[9] 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

[10] 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2000:437.

Jiang Jie and Chinese Rural Survey in1920s and 1930s

YANG Peng,HU Gang*
(Institut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China)

Chinese rural survey and research became a common practice in the 1920sand 1930s,and Jiang Jie was a model of the rural survey movement.He set an example to do research throug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empirical research with foot.The investigation content was vast and rich,and covered many aspects,such as population,natural environment and education,which were aimed to reveal the problems an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rural society by accurate analysis.These investigations promote the loc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n rural China,and enable us to understand many problems in rural societ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which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our current new socialist rural construction.

Jiang Jie;rural survey;rural improvement

F319

A

1009-9107(2015)03-0152-05

2014-06-1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项(2013RWYB14);2015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思政基金项目(SZ201504)

杨鹏(1982-),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思政部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史。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人口农村研究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