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体系分析

2015-06-09王瑞娟

当代经济 2015年34期
关键词:教育经费河南省院校

○王瑞娟

(河南化工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42)

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体系分析

○王瑞娟

(河南化工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42)

高等职业院校稳步而快速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经费的投入,本文通过对2008—2011年期间我国几个省份教育经费统计数据分析发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存在不同区域间经费投入不均衡,来源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为此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扩大社会服务范围,增加收入来源渠道,从而保障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稳定健康快速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生均经费

一、河南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等6部门共同组织编写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其中指出:“落实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通过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规划、制定标准等措施,加大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2015年底前,各地依法出台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

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30多部文件,提出了职业教育办学的经费保障途径,其中《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关于提升发展保障方面指出:“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地方人民政府要依法制定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地方政府要依法制定并落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和公用标准,改善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加大地方政府的经费统筹力度,健全社会力量投入的激励政策。企业要依法履行职工教育培训和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责任,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经费,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其中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培训的比例不低于60%。”

《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教攻坚成效显著,职业教育在校生和招生规模居全国第一。2009年全国高职在校生1280万人,河南省在校生92万人。至2020年全国高职在校生计划1480万人,河南省在校生计划111万人。”

《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强调,要增强教育保障能力。一是通过进一步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提高预算内基建投资用于教育的比重,拓展社会投资渠道、多方筹集教育经费等措施全面落实教育投入政策。二是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三是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提高教育运行能力和保障水平。《规划》同时提出,要完善地方性教育法规体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坚持依法治校、健全教育督导制度。

表1 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单位:万元

表2 全国与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增长分析表单位:人

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政府的引导和大力支持是关键,同时离不开社会的广泛参与和高职院校的本身积累。为此,研究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在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中占据怎样地位,能否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的平衡增长,如何才能保障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本身需要怎样完善等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9—2012》中提供的教育经费投入、支出及生均经费支出等资料,对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目前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体系的建议。

二、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支出现状分析

1、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分析

从表1、表2可以看出: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快速增长,办学基本条件逐步得到改善,高等职业教育对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及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在不断增大。但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投入不足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长期困扰和影响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与招生规模的增长不相适应。第一,财政性教育经费和事业收入是高等职业教育投入的主要来源渠道。据表1数据分析显示: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率呈上升的趋势,而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则在2010年度出现了负增长,未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平均占比低于全国水平近1个百分点,北京、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比例更是高于河南省。据表2数据分析显示: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增长缓慢与在校生规模发展增长过快不匹配。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人数2009年度与2008年度相比增长幅度为103.94%,2010年度与2009年度相比增长幅度为10.93%,在2011年更是快速增长,增长幅度为915.51%,而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总投入的比率的增长幅度却很缓慢。

第二,国家的基本建设拨款远远不能满足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需要。据表1数据分析显示:全国基本建设拨款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率,2009年与2008年度相比呈上升的趋势,2010年度、2011年度与2009年度相比基本持平,平均占比为2.35%;而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基建投入则在2010年度出现了负增长,平均占比为1.25%,低于全国水平。况且河南正在发展经济区建设,在校生规模发展速度更快。据表2数据分析显示,河南高职在校生人数2009年度与2008年度相比增长幅度为103.94%,2010年度与2009年度相比增长幅度为10.93%,而基本建设拨款占总投入的比率在2010年竟出现-61.22%的大幅度下滑趋势。

第三,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经常性支出占用事业收入的比例较大,造成河南省高等职业院校进一步发展的后劲不足。据表1数据分析显示:从全国范围来看,事业收入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率呈下降趋势,平均占比为47.74%;而河南高职2009年度与2008年度相比略有下降,2010年度与2009年度相比基本持平,2011年度虽有大幅度下降,但仍高于全国水平。

据发展中国家对教育成本的研究结果表明,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是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2.64倍,其中增加的投入主要用于专业教学设施设备及实习实训等费用的开支。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主要依靠学费收入来维持运转,学费收入占到总收入的50%以上,而财政性教育经费收入和基建拨款等收入远远低于此比率,(以2010年河南省为例,基本建设支出为25557.6万元,而基建拨款为3314.6万元,其比例为12.97%),有些高职院校基建投资几乎全靠自筹。反观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政府的财政拨款是高职院校收入的主要来源。

从现实发展和实际办学情况看,由于经费严重不足,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条件上难以达到教育部所规定的基本要求。在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快速发展过程中,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致使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等方面无法满足教学改革的要求,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也影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缺乏办学所必备的硬件设施,特别是实验实训设备陈旧、简陋,缺少稳定配套的实习基地,人才培养中所要求的实践教学环节无法正常实施,教学组织过程只能沿袭传统的学科式理论灌输模式,出现媒体报道“黑板上开机器”的现象,这样的办学偏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

(2)社会捐赠机制不完善,造成社会各界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不高。据表1数据分析显示:全国社会捐赠收入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平均比率为0.29%。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平均比率为0.04%,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表明社会捐赠不能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主体,同时也表明社会捐赠在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法律环境与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相关法律规定只提到社会捐赠人对教育等非营利事业单位捐赠的具体办法、捐赠和受赠范围、优惠措施和法律责任。而且这些相关法律偏重对公益性社会团体和非营利性事业单位捐赠的法律规范,没有针对高等职业教育捐赠提出专门的法律条文,也没有明确捐赠者享有的具体优惠政策。

在捐赠资金管理方面,社会捐赠所得资金由各政府职能部门共同管理和分配。捐赠经过统一分配拨付到教育部门,教育部门再对捐赠二次分配划拨到各级教育机构,经过逐级分配,最终划拨到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捐赠金额已经不多。教育行政部门在社会捐赠管理上的缺位,意味着教育部门和教育机构失去了获得捐赠的主动权,只能被动等待社会捐赠的分配。社会捐赠的缺失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难以实现多元化的资金渠道。

表3 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均经费支出比较分析表单位:元

表4 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生均事业收入比较明细表单位:万元

(3)高等职业院校未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升自身的发展能力。据表1数据分析显示:河南高等职业教育其他收入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平均占比虽呈现持续上涨态势,但平均只有5.44%。澳大利亚在这方面有着成功的经验,其学校自身筹集的教育经费的平均值约占教育总经费平均值的25%~30%,这部分经费主要是通过有偿服务和开展海外培训活动获得的。除了完成当年的招生计划外,还以有偿服务的方式为公司、企业和社团等用人单位培训人员以及培训海外学员,极大地扩展了经费来源,弥补了办学经费的不足。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其他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分析来看,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2、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分析

(1)从表3的生均经费支出四年总计和每年每生平均数可以看出:2008—2011年,河南省分别为36382.99元、9095.75元,全国分别为55099.93元、13024.98元,是河南的1.43倍;北京分别为140685.37元、35171.34元,是河南的3.87倍;而上海、江苏、河北、陕西分别是河南的2.22倍、1.81倍、1.19倍、1.41倍。以上数据说明:河南省高职院校的生均经费支出严重不足,而这种不足主要是因为学校经费有限,致使学校在日常教学、基建、教师培训等方面缩减经费开支,这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虽然培养学生的成本与地区经济发展有一定差异,但这种比例失调远远超出地区差异所带来的影响。

(2)从表3的生均经常性支出可以看出:2008—2011年,无论是全国还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或者河北陕西等邻近地区,其生均经常性支出都远远高于河南省,特别作为经济发展迅速的北京,生均经常性经费支出每年在递增,四年生均经常性经费总支出为136434.11元,平均每年为34108.53元,而河南省仅为34734.78元,平均每年为8683.7元,河南省四年总和也仅相当于北京一年生均经常性经费支出,北京平均支出是河南省的3.93倍;即使是临近的陕西省四年生均经常性经费总支出为50607.18元,平均每年12651.8元,也是河南省的1.46倍;全国四年生均经常性经费总支出49452.73元,平均每年为12363.18,为河南省的1.42倍。以上数据说明:在河南省的高等职业教育中,政府对维持学校教学基本运转费用的投入严重不足,无论是与大城市比较还是与经济发达地区或邻近地区比较,这种差异已经大大超出由于物价、生活成本等的地区不同所带来的差异,这将直接引发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3)从表3的生均财政支出可以看出:河南省2009年较2008年有所增长,但2010年又呈现下降趋势,四年平均支出为3853.51元;全国生均财政支出从2008年的4827.81元增至2011年的8010.74元,四年平均支出为6132.36元,是河南省的1.59倍。江苏省的四年生均财政经费支出平均为7510.53元,增幅是河南省1.95倍。北京的四年生均财政经费支出平均为20466.17元,增幅是河南省5.31倍。从生均财政经费支出绝对量来看,河南省在此项支出中支出算是最少的。以上数据说明:河南省高等职业院校的财政拨款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实际支出远远比不上全国平均水平和邻近地区。

(4)从表3的生均财政支出占生均总支出比例可以看出:河南省四年平均的生均财政支出占生均总支出约为41.53%,全国水平约为46.67%,北京约为61.62%。以上数据说明:由于国家财政拨款投入不足,致使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大部分支出依靠学校学费收入和其他收入来弥补。

3、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生均事业收入分析

(1)从表4可以看出:各个地区学杂费收入都占事业收入相当高的比重。以河南省为例,河南高职院校2008—2011年的生均学杂费收入占事业总收入的比值分别为:95.73%、88.87%、84.37%、92.4%。虽然有降低的趋势,但一直在事业收入中占绝对优势,这就说明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的职能仍主要停留在提升学生的学历教育上面,对于社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拓展不够。

(2)从表4可以看出:2008—2011年河南省高职院校的生均事业总收入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74.86%。虽然在逐步增长,但是增长幅度不高,几乎在平稳状态,说明在全国平均物价水平下,河南省的高等职业教育收费太低,加大了高职院校教育支出的资金缺口,使河南省的高职院校很难高质量地完成学生的培养,更不用说积累资金扩大发展。

(3)从表4可以看出:2008—2011年河南省高职院校的生均学杂费收入与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和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比较,占上海的35.23%,占北京的29.26%,占江苏的73.67%。其高职院校的生均学杂费约占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30%,约占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的70%。在同等在校生规模下,如此大的生均收费差距,带来的就是河南省高职院校的事业收入总额较低,教育经费过度依赖国家财政投入。再与河北、陕西等临近省份比较,占河北的77.90%,占陕西的69.52%。从与邻近省份的比较可以看出,河南省的生均学杂费收入只占约74%,经济发展相近,地理位置相近,说明生均支出的物价指数接近,但其的生均学杂费只有邻近地区的约74%,在同等学生规模、同等国家财政投入的情况下,河南省高职的教育压力是显而易见的。

三、完善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体系的建议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升办学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因此,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先进的设备、优秀的师资、充分的资源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较晚,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比较薄弱,办学条件、办学质量与教育部所规定的基本要求有很大差距。为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政府应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性投资,为实现高等教育目标提供基本保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政府作为教育的投资主体,应该在教育投资中处于绝对地位。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需要大量的实训基地及实训设备、优秀的教师等各种教学资源。近几年高职院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政府投入力度却远远跟不上高职发展需要,财政经费的投入远远跟不上学生规模的扩大,学校发展规模与学校收到的经费投入不匹配,严重制约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从全国水平来看生均财政拨款,2011年全国生均财政拨款为8242.91元,河南为6339.66元,从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生均财政拨款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生均拨款减少造成河南生均经费支出水平降低,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国家的教育经费投入存在地区非均衡性发展。对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区,教育经费投入远远超过其他地区,这与当地地方财政投入有一定关系。而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河南,由于受当地财政资金限制,地方政府的教育投入力量有限,且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飞跃。因此,其生均教育经费理应得到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和倾斜,教育发展起来了,该地区的经济才能迅速发展起来。

2、完善捐赠法律环境,加强社会捐赠管理,提高捐赠意识

高等职业院校除了需要政府加大投资力度以外,还应积极筹措各方面的资金。为此,国家应积极鼓励社会捐赠。在捐赠方面国家制定有《捐赠法》,但针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捐赠,国家并未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捐赠和受赠的条件、捐赠人和受赠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及应享有的优惠政策等。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增强捐赠的意识,设立专门委员会,负责将捐赠人信息上报到地方政府管理部门,使捐赠人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同时委员会还应加强捐赠资金的管理,使资金流向透明化,保障资金专款专用。

高等职业院校筹资应注重与媒体的合作,加强宣传,扩大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应定期举办筹资活动,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和校友参加,在活动中宣讲筹资对学校和捐赠人的意义,尽可能获得更多的捐赠。此外,与已有的捐赠人保持长期联系,建立捐赠人关系网络,还可以对捐赠人冠于荣誉事项,如学校建筑物、奖学金或基金会的命名权等,增进与捐赠人的关系,激发捐赠人对学校捐赠的热情。

3、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工作任务外,还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开展社会有偿服务,如可以兴办特色产业、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举办各种培训、提供专业咨询、专业代理业务等。在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同时,逐步增强造血功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也为在校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场所,节约了相应的实践投入。

4、提高高职学生的学费、住宿费收费标准,完善奖助学金制度

2011年河南高等职业院校的事业收入占教育经费投入的37.43%,而事业收入中92.4%来源于学杂费收入,这说明学校为了维持正常运转,学费收入在高职院校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公办高职理工类学费收费中: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6000元/年·生,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5500元/年·生,江苏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4140元/年·生,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5000元/年·生,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7500元/年·生,河南化工职业学院3600元/年·生。由此可以看出:上海理工类学费标准超过河南的2倍。在物价持续上涨,学校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成本也在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学生的培养成本迅速上升,给学校造成了巨大的资金压力;在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仅靠学生规模增长来提高事业总收入,而生均事业收入基本保持不变,河南生均经费收入又远远低于全国水平,使得培养高质量的高职学生和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空谈。

那么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针对该问题应该采取何种措施呢?首先,我们应该依据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测算培养一名合格高职学生所需的生均支出;其次,依据高职院校的经费来源和国家的职教投入政策,测算国家财政投入的生均标准;最后,综合考虑其他可能经常性获取的资金来源,最终测算出生均事业收入,作为河南省高职院校的收费标准。学费、住宿费的收费标准应该按期依据市场物价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并且这种调整可在收费许可证年检时完成。当然,学费标准提高,会增加学生及家长的负担,国家可以通过学生在校期间增加奖助学金发放比例及提高发放金额来适当减轻学生的负担,以达到双方共赢。

5、政策激励各高职院校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扩大社会服务范围,增加事业收入的来源渠道

出台相关的政策支持、激励各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研究优势和知识优势,以有偿服务的方式广泛参与社会服务,拓宽事业收入或其他收入的资金来源渠道。积极鼓励各高职院校在遵守国家法律规范的条件下广辟财源,减轻国家教育发展的资金压力,利用自身的优势和能力积累资金,既可补充国家日常教育资金的不足,同时也可为院校扩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对于各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优势或影响进行技能鉴定、社会培训、实验检测的收费,依据市场状况制定收费标准,各高职院校可依据自身教育教学和发展,自行安排使用,不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对于各高职院校利用校办企业,向社会提供的产品服务或技术服务等国家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支持等等。

6、鼓励企业参与办学,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每年从学校招聘员工,经过短暂的培训即能很快上岗,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而这离不开学校前期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实际上企业帮助社会及学校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同时,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企业可以在早期开展与学校的合作,在学生刚踏入校门时,就可根据专业对这部分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场所和技术指导,甚至也可以与学校共同研究订单培养方案,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和企业的现场资源来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这样作为学校既节约了实习费用又避免了教育的盲目性;作为企业既节约了招聘及岗前培训成本又找到了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这种理实结合的培养模式,既符合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宗旨和培养目标,又实现了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双丰收。

(注: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42400410364。)

[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Z].教发〔2014〕6号.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常务会议[Z].

[4]专家解读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Z].

[5]马国湘:从制度上保证对职业教育的投入[J].中等职业教育,2009(6).

[6]王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非衡性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22).

(责任编辑:胡冬梅)

猜你喜欢

教育经费河南省院校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发布
管好用好粮食仓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
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
基于ArcGIS9.0-GeoDa059i的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空间差异性分析——以2008-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为例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