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开辟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新境界
2015-06-09
“四个全面”是历史与时代的统一
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沈传宝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的新成果。
“四个全面”是在深刻总结历史的基础上提出的。新中国成立后,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创造了一条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在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讲话,周恩来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重大思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逐步确立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工作时首次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四个全面”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不变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表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这也极大地拓展了“四个全面”的广度和深度。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党中央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针对解决我国现实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实践特色,符合时代发展的步伐和世界发展的潮流。
在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全面依法治国,中央又在此后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宣示全面从严治党。这样,“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渐次展开,一幅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战略部署清晰地展现出来,从而对如何破解我们面临的这些现实难题在理论和实践上作出总的回答,勾勒出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图景。
“四个全面”是理论命题与实践课题的统一
安徽省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 邸乘光
“四个全面”是理论命题与实践课题的统一,是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统一,是战略布局与战略思想的统一。
面对着国内外环境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党中央逐步提出和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以说,“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四个全面”具有丰富思想内涵,因而又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首先,“四个全面”是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在解决我国发展现实问题的探索中逐步提出和形成的,体现了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其次,“四个全面”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命题,明确提出并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是既注重总体谋划,又注重牵住“牛鼻子”,体现唯物辩证法关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观点和方法;再次,“四个全面”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其中的每一个“全面”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既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与社会发展主体观、动力观及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观,也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全面的、系统的、普遍联系的观点和方法,等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提出“四个全面”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四个全面”的鲜明主题。“四个全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内在地统一于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四个全面”是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统一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宇文利
“四个全面”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准确把握我国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找到了有效化解矛盾和问题的方法途径,是解决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金钥匙。
问题是社会琴盘上的按键,也是时代精神中的纽结。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建设不仅要提出问题,而且要解决问题,要把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统一起来,使二者一而二、二而一。
当代中国正值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弄清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遇到和面临的问题非常重要。从其基本思想内容看,“四个全面”所立足的正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所契合的也正是我国现阶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要求。
在“四个全面”的思想体系中,每一个“全面”都是“总”和“分”的辩证统一,也都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机结合。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任务,提出并回答了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经济社会所能达到的总体水平和基本状态是什么的问题;全面深化改革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提出并回答了为实现上述目标而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纽结是什么的问题,为破除发展瓶颈、消除体制机制痼疾开出了实践良方;全面依法治国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理方式,提出并回答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采取什么样的制度路径的问题,描绘了依法治国、以制驭乱、从秩序中求进步的发展思路;全面从严治党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障,提出并回答了在推进发展和建设的具体任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靠谁领导和提供什么样保障的问题,提供了为完成上述任务而不仅要管党而且务必从严治党的行动纲领。
“四个全面”是阶段性目标与远大目标的统一
山东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讲师、博士 戚桂锋
中国共产党是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最高纲领,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然而,实现共产主义却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经历若干历史阶段,在每个历史阶段,党必须制定和实施符合该阶段具体实际和要求的行动纲领,即最低纲领。
“四个全面”承接了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承接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四个全面”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是在党经过90多年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奋斗历程奠定的坚实基础上提出的,没有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阶段性目标的实现作为基础,特别是党的三步走战略的有效实施,就不可能提出这样鼓舞人心的战略目标。同样,没有“四个全面”战略目标的实现作为基础,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失去了坚实基础和战略依托。
实现“四个全面”是我们党的阶段性目标和远大目标的逻辑展开。总结我们党90多年的艰难光辉历程,每一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都是因为找到了实现阶段性目标的现实路径和有效方法。比如,在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提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的科学目标,找到了武装革命这一正确道路和方法;在改革开放时期,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目标,找到了改革开放这个根本动力和实现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新挑战,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但为实现远大目标打下坚实基础,而且也是实现阶段性目标和远大目标的逻辑展开。
完成阶段性目标和远大目标,是“四个全面”的使命和追求。我们目前所做的每一项具体工作,如一带一路、亚投行、《中国制造2025》战略等,都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奠定实现中国梦和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的坚实基础。
(本刊记者 刘文韬 张纪 张少义 陈蓉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