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跨栏跑教学消除心理障碍的研究
2015-06-09崔柏青吉林医药学院军事体育教学部
崔柏青吉林医药学院军事体育教学部
关于在跨栏跑教学消除心理障碍的研究
崔柏青
吉林医药学院军事体育教学部
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分析与探讨了影响和如何排除学生在跨栏跑过程中对栏的畏惧、胆怯、信心不足、怕受伤等恐惧的心理障碍。跨栏跑是田径运动中技术较强、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项目,对于学生常常会出现‘怕栏’的心理现象,通过对学生存在心理障碍的成因进行分析,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树立自信心,形成良好的运动表现,加强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分解教学与完整教学相结合,还有利用反馈法,反馈是控制论的基本概念之一。成果反馈具有提示和激励作用,在教学中利用此法能够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有利于纠正错误,改进动作。还要安排一些辅助手段克服恐惧心理,如进行放松练习,有效的利用课上与课后辅导配合、课前游戏,课后讲一些我国优秀的跨栏跑运动员和播放一些比赛相关的录象片等等,通过这些方法有效的降低了学生的过栏时的心理恐惧。
跨栏跑;心理障碍;方法;手段
1 前言
跨栏跑是一项技术复杂的距离比赛项目,它要求在规定的距离内跑动进行中跨越十个固定高度、间距相等的栏架、它的特点是跑跨结合、不仅要求高水平速度,而且还要掌握复杂的跨栏技术。在国内体育教学中现有的教学方法比较好的是,通过对影响学生跨栏跑教学效果原因的分析,采用有针对性的消除心理障碍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融技术教学与心理教学、身体素质练习三者为一体,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和积极性,现有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一时之间很难接受的了,特别是心理障碍。学生易出现不敢过栏,撞栏或过栏与栏间跑之间不连贯等现象。因此,有必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与方法,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从而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临江市第二中学高一学生共计343人(平均年龄17周岁)。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近年来有关跨栏跑心理障碍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论文、论著、并加以总结分析。
2.2.2 观察法
通过对临江市第二中学一年级跨栏课进行观察,对观察结果进行整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结果
跨栏跑是一项技术比较复杂的非对称性、周期性运动项目,它要求在短时内在保持快速跑动的情况下,连续跨越栏架,对发展速度、力量、弹跳、柔韧性、节奏感和心理素质有比较明显的作用。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学校跨栏跑教学中存在很多不足。其中包括场地、器材等教学硬件设施的缺乏或不完善,在教学过程中更是有很多缺憾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教师在跨栏跑教学中对学生心理教育就没有考虑到和跨栏跑内在的特点都没有讲解清楚,即使讲解也很难将它们完全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和学生的心理,还有教学手段的灵活性不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
表1 临江市第二中学高一学生共计343人(平均年龄17周岁)
3.2 分析
3.2.1 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跨栏跑是在高速跑进中跨越障碍的大强度径赛项目,难度大,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由于学生身体条件(身高、体重、上下肢的比例等)和身体素质(力量、速度、柔韧、协调、耐力等)较差,加上以前很少或没有接触过这个项目,对跨栏跑比较陌生,因此学生在学习跨栏技术时有一定难度,使学生心理所承受的压力增加,从而产生力不从心的心态,形成畏惧、退缩的消极情绪和心理障碍。
3.2.2 伤害事故的影响。由于跨栏跑是一个技术比较复杂,并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一些学生在练习中很容易发生摔伤、碰伤或扭伤事故。发生这些事故很容易加剧学生的紧张心理,从而造成更多事故的出现,这样就使很多学生在学习跨栏跑时产生恐惧心理。
3.2.3 性格特征的影响。有的学生胆子小,对自己的信心不足,在跨栏跑练习中总是担心栏架过高自己无法完成,或是怕栏架将自己绊倒等,从而使神经过度紧张,这样就很容易产生“恐栏”的心理。
3.2.4 教师水平的影响。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媒介,由于教师讲解不清晰,示范动作不准确、不完美,甚至出现失误或受伤,教法不当,没有针对性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动作技术的掌握,甚至令学生产生畏惧的情绪和恐惧的心理。
3.2.5 怕自己会成为老师和同学取笑的对象。跨栏跑是一个技术比较复杂的运动项目,初学者难免会出现动作不到位、不协调、不好看或出现失误等现象。有的同学在练习时怕自己的失误会被老师和同学讥笑,因而产生不敢跨栏的心理障碍。
[1]曾凡强.跨栏跑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克服[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7:7﹙2﹚171-172
[2]王玉杰.克服中学“恐栏”之方法[J].辽宁体育科技2005:27﹙2﹚88-89
[3]苏龙,操小虎.对跨栏跑教学的探索和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24﹙6﹚106-108
[4]胡小浪.高校跨栏跑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解决对策[J].南昌高专学报,2005:3 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