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场与国运

2015-06-09高中华

公务员文萃 2015年5期
关键词:乡试舞弊考官

高中华

清代科场,防弊视为要政,行法亦不姑息。在《钦定科场条例》中,对防止考场舞弊的有关规定是相当严密的。《清史稿》中称:“有清以科举为抡才大典,虽初制多沿明旧,而慎重科名,严防弊窦,立法之周,得人之盛,远轶前代。”可实际上,清朝舞弊案接连不断,层出不穷,防不胜防。

清代历史上,有三次大的科场舞弊案,分别是顺治十四年的江南丁酉科场案、康熙五十年的江南辛卯科场案和咸丰八年的顺天乡试戊午科场案,并以戊午案的影响最大。

咸丰八年(1858年),顺天乡试开场于八月初八日,九月十六日揭榜。十月初七日,御史孟传金上奏咸丰帝,指出此次乡试有诸多舞弊行径,提及中式举人平龄朱墨不符,引起物议沸腾,请特行复试,并立案审查。御史孟传金奏折有何内容,有关论著中多语焉不详,笔者翻阅清宫档案中,惜尚未查到原折。

曾参加复勘戊午顺天乡试试卷的郭嵩焘在其日记中有相关记载,所记当较为真切。据载,御史孟传金所参科场违规事共有“四款”:“或主考压令同考官呈荐,或同考官央求主考取中,或同考官彼此互荐,或已取中而临时更改”。最后才“以平龄朱墨不符附参”。咸丰帝感到事态严重,遂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全庆、兵部尚书陈孚恩会审此案,并特令“此旨尔等看完,交军机处写明发,孟传金原折不必交军机处”。由此拉开了重治主副考官科场舞弊的序幕。

平龄系满洲旗人,素娴曲调,曾以“票友”身份登台演戏,科考期间还在外爨演,虽没有违反清律规定的“优伶”不能参加科考,但其不学无术,竟高中乡试第七名,才被人诘问。载垣、端华提审平龄,讯问中举之事,其支吾不清,未久病死狱中。复勘平龄试卷,竟发现其墨卷内草稿不全,朱卷诗内有七个错别字曾被改过。查询结果,乡试同考官邹石麟称此事为他所为,并以为错别字为誊录时笔误,便代为改正。十月二十四日,咸丰帝指派载垣、端华、全庆和陈孚恩监视,由刑部尚书赵光、翰林院编修郭嵩焘等人在圆明园的九卿朝房复勘全部试卷,最终发现本年乡试主考、同考荒谬至极,应讯办查议者竟有50本之多,甚至有一试卷中错字有300多,竟得中式。咸丰帝大怒,下令将主考官柏葰革职,副考官朱凤标、程庭桂解任听候查办。

户部尚书肃顺等人访踪查迹,案发不久就于案外访出同考官浦安与新中式主事罗鸿绎曾交通关节。十月初十日,载垣、端华等传讯当事人罗鸿绎。经过审讯,罗鸿绎供出:他为了在顺天乡试中取中,求助同乡兵部侍郎李鹤龄,李又转求其同年进士、乡试同考官浦安。中式后,罗前往答谢房师浦安,浦安告知务必前去酬谢柏中堂门丁靳祥,称“尔之取中,多靳君之力也”。案情绕峰一现,门丁靳祥参与科场舞弊,其主人柏葰想必与此有关。肃顺等人为之欣喜,奏报咸丰帝速令柏葰交出证人靳祥。此前,靳祥已随同柏葰之侄、分发甘肃知府的钟英离开京城,最后在陕西潼关截获归案,押回不久病死狱中。

进而审讯浦安、李鹤龄,他们将主考官接受嘱托情节和盘托出。原来李鹤龄在接到罗鸿绎的条子后,交与同考官浦安。浦安批改考卷时,果然见到一试卷与该条子相符,便留中待荐。主考官柏葰批阅时认为此卷不符中式,便让靳祥告知浦安欲将此卷撤下。浦安称其房内中式之卷只此一本,恳求留中,柏葰知后亦乐送人情,便取出另一中式试卷,换成浦安房内试卷,使罗鸿绎得中正榜。事成后,浦安向柏葰送贽敬银16两,李鹤龄则向罗鸿绎索要银500两,其中300两转给浦安。

第二年新年刚过,载垣、端华、全庆和陈孚恩四大臣联合奏报案情,力请将柏葰按照清朝法律中交通嘱托、贿买关节之例,拟定为斩立决。案情已明,而且清朝律例中有可参照之例。但由于柏葰为当朝大学士,地位显赫,是否批准这一奏请就成了当时极其严重的政治问题。

载垣四大臣联衔上奏的当日,咸丰帝便在勤政殿召见诸亲王、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和各部尚书商议此案。咸丰帝询问各亲王大臣“柏葰有无屈抑”时,诸大臣皆默默不言。其实,这是咸丰帝想以柏葰在中枢多年,勤慎无咎,欲从宽处理,对其从轻发落。

此时,肃顺却当殿力争,认为科举是“取士大典,关系至重,亟宜执法,以惩积习”,柏葰罪不可恕,“非正法不足以儆在位”。咸丰帝难以驳斥,亦认为肃顺言之有理,柏葰触犯科条,“通榜有凭,难于曲宥”,不得不准其所请。午后三时,肃顺与刑部尚书赵光奉旨赴市曹监刑,将大学士柏葰斩首,柏葰成为有清一代因科举舞弊被处死的唯一大学士,同时斩首的还有同案犯浦安、李鹤龄、罗鸿绎三人。

作为此案最终裁决者的咸丰帝,对科场舞弊深恶痛绝,他更想借处死考官之机肃清吏治。嘉道以来,吏治败坏,正如曾国藩所言:“京官办事通病大要有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之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这四种“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求振作有为,将来一有艰巨,国家必有乏才之患”。咸丰帝对此深有察觉,曾指出,官吏腐败风气能否扭转,直接关系到清王朝的生死存亡。他也深知科场舞弊与时政的关系,轻则会阻碍朝廷选拔士子,重则会影响士子对时政的评价,进而危及政权巩固。咸丰帝对柏葰藐视科场规制、接受嘱托之事极为痛恨,称从来典试,大小诸臣从无敢以身试法轻犯刑章者,不意柏葰以一品大员,乃辜恩藐法。戊午科场一案对整治科场积弊和肃清吏治确实收一时之效。

肃顺犯颜直谏,力斩大学士柏葰,对整肃科场秩序、整肃官场吏治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经过戊午科场案,科场风气为之一变。“自此惩儆,寒畯稍稍吐气,而大员子弟亦不敢视为故物,公然攫取矣。”

辛酉政变中,肃顺断命,科场旧习再度沉渣泛起。同治初年,慈禧太后秉政,为博取宽大之名,凡派搜检王大臣请求训示时,必告谕曰:“勤慎当差,莫要多事。”即暗示勿要搜检也。光绪十九年乡试,应试士子延缓交卷,士子相沿成习,视为故然,若少加约束,就加以喧哗。监临、提调、监视等官员也多是宽免纵容。清朝末年,科场秩序败劣,肃顺整肃科场秩序的成果亦付之东流,可谓是“此科场气运之所以终,而国之所以亡也”。

(摘自《学习时报》)

猜你喜欢

乡试舞弊考官
清张志宁嘉庆丁卯科乡试硃卷档案
中国企业反舞弊画像
企业财务舞弊行为与企业高层相关性研究
面试好难
郴州出土明嘉靖七年《湖广乡试录》考析
清代贵州举人数量考辩
面试中的“察言观色”
考驾照
面试
高考舞弊